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上课!
生(齐声):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
生(齐声):《聊斋志异》!
(预设:以小说《狼图腾》引课,学生依据教学进度判断为《聊斋志异》。教师顺势而导,生成新的教学情境)
师:《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以看出这本小说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狐狼鬼怪。
师:蒲松龄笔下狼的形象代表了汉民族对狼的传统认知——狡诈贪婪又愚蠢,人们对它憎恶、恐惧;但是草原人世世代代与狼相生相杀,他们对狼的认知又有什么不同?谁接触过相关资料?
生1:我看过《狼图腾》。草原人以狼为图腾,对狼有一种天然的崇敬。
师:你认可那种认知?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争相发言,针锋相对,课堂一时沸腾起来。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那对于这些经典,你们是看得小说,还是影视剧?
生:七嘴八舌。
师:那么请看过小说的同学举手?
生:仅有七八只小手高高举起。
师:同学们,影视剧都是快餐文化,我们应该看原著,因为每一本原著都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它是文化大餐)。通过阅读,一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因为作品本身拥有丰富的词汇库存);二可以实现我们思维素养的提升;三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四可以了解该民族语言产生、存在、孕育的民族文化,进而实现一定的文化传承。这快餐文化,说得通俗一点就像“辣子条”,可教师不小心把“辣子条”说成了“拉条子”,于是立马纠正说:“你看这汉语就是有意思,一个词语一旦产生它就会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果将其中一个汉字换掉(即使读音相同),或者只是调换一下位置,意思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辣子条”是用面、辣椒油、五香粉、食用盐等加工而成的小食品,而“拉条子”是一种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肉的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一种面食”。
生:哈哈大笑。
师:那么小说《狼图腾》究竟讲的是什么?
生2:主要讲了几个知青和狼、牧民的故事。
生1:主要写几个北京知青来到了内蒙草原,最初草原草茂、天蓝、牛羊成群,牧民们幸福的生活着。后来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沙尘暴遮天蔽日。
师:那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以上的结果?
生3:几个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号召大家杀狼,并且将仅存的狼驱赶到边境外,生态平衡被破坏。
生1:还由于大片的开垦草原土地。
师:对,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正原因就是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于是,人类失去了草原、狼,也真正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这就是《狼图腾》的中心。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再讲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生5:《东郭先生和狼》老师,我来讲。(一向被同学和老师喜欢的擅长语言表达且长相文质彬彬的刘杨瀚城绘声绘色的讲解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生6:《狼王梦》老师,我来讲。(语文课代表任新颖开讲,结果故事情节错乱且对其中几个小狼名称张冠李戴。)
(一向默不作声,从不参与课堂,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史泽玺同学竟然不断地给她纠正。看到这里,我就提议让史泽玺讲,结果他坐着不起来,还羞涩的低下了头。“同学们!大家鼓励一下史译玺同学。”就在几次的掌声鼓励下他终于站起来讲了,他讲得可真清楚,而且对其中的每个小狼的名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讲完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生7: 老师我看过一篇文章《母狼的智慧》,我想讲。(一向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总拖拖拉拉的霍奕琳同学破天荒地积极参与课堂了。)
师:好,请讲。
(我注意到在那几个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都流露出了羡慕的神情。而一向被认为凶狠的、血腥的狼也变得有了温度……)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首先翻译课文,请大家回顾翻译课文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生8:通读全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先不管继续看后文(也就是从整体把握)。
生9:多看几遍。
生10:结合课下注释以及积累的相关文言知识。
生11:翻译时应遵循“留、对、换、删、补、调”的原则(直译法)。
生12:还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师:好,请同学们在具体翻译时注意以上几点!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翻译。
(翻译完蒲松龄的《狼》。)
师:“同学们,现在请各组学习组长将学习中的困惑展示出来,班级共同来解决。”
生1:老师,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如何理解?
生6:股是大腿。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股”就是这含义
师:“还有困惑吗?”
生7:“狼不是群居动物吗?为什么屠户遇到了两匹狼而不是一群狼?”
(这是一个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
师:问得好!思考一下狼的习性,什么情况下也会离群?
生:有的思考,有些互相讨论
生5:争夺狼王地位时,成王败寇,打败的狼会离群。
生2:组建小家庭时,会一公一母离群捕食。
生4:在食物很少时,饿狼会离群。
……
师: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实际上屠户遇到的是一对默契度极高的饿狼、恶狼,但是“顷刻两毙”,说明了什么?
生(齐声):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接着,进行文后习题练习)……
教师反思: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学是处于规约的地位,教应处于辅从地位。成功的課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心中有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通道,引领他们自由探究,并准确及时把握教学动态过程,拓展问题的内涵,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其次课堂要有真实生成。这才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相吻合。本节课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实践。
专家点评:杨琨(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张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其次在这堂课上,面对偏离预设、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一方面教师不是直接纠正,而是及时捕捉这充满“智慧”的灵光并纳入临场设计,顺势而导,生成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另一方面在探究中教师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并准确及时把握教学动态,拓展问题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积极思考,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互相感染,整个课堂成了思维的体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意外”反而生成了精彩,使课堂形成了充满了生命和活力。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本文受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编号SGH17H212);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7JK0815) 资助。
生(齐声):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
生(齐声):《聊斋志异》!
(预设:以小说《狼图腾》引课,学生依据教学进度判断为《聊斋志异》。教师顺势而导,生成新的教学情境)
师:《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以看出这本小说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狐狼鬼怪。
师:蒲松龄笔下狼的形象代表了汉民族对狼的传统认知——狡诈贪婪又愚蠢,人们对它憎恶、恐惧;但是草原人世世代代与狼相生相杀,他们对狼的认知又有什么不同?谁接触过相关资料?
生1:我看过《狼图腾》。草原人以狼为图腾,对狼有一种天然的崇敬。
师:你认可那种认知?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争相发言,针锋相对,课堂一时沸腾起来。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那对于这些经典,你们是看得小说,还是影视剧?
生:七嘴八舌。
师:那么请看过小说的同学举手?
生:仅有七八只小手高高举起。
师:同学们,影视剧都是快餐文化,我们应该看原著,因为每一本原著都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它是文化大餐)。通过阅读,一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因为作品本身拥有丰富的词汇库存);二可以实现我们思维素养的提升;三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四可以了解该民族语言产生、存在、孕育的民族文化,进而实现一定的文化传承。这快餐文化,说得通俗一点就像“辣子条”,可教师不小心把“辣子条”说成了“拉条子”,于是立马纠正说:“你看这汉语就是有意思,一个词语一旦产生它就会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果将其中一个汉字换掉(即使读音相同),或者只是调换一下位置,意思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辣子条”是用面、辣椒油、五香粉、食用盐等加工而成的小食品,而“拉条子”是一种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肉的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一种面食”。
生:哈哈大笑。
师:那么小说《狼图腾》究竟讲的是什么?
生2:主要讲了几个知青和狼、牧民的故事。
生1:主要写几个北京知青来到了内蒙草原,最初草原草茂、天蓝、牛羊成群,牧民们幸福的生活着。后来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沙尘暴遮天蔽日。
师:那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以上的结果?
生3:几个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号召大家杀狼,并且将仅存的狼驱赶到边境外,生态平衡被破坏。
生1:还由于大片的开垦草原土地。
师:对,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正原因就是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于是,人类失去了草原、狼,也真正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这就是《狼图腾》的中心。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再讲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生5:《东郭先生和狼》老师,我来讲。(一向被同学和老师喜欢的擅长语言表达且长相文质彬彬的刘杨瀚城绘声绘色的讲解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生6:《狼王梦》老师,我来讲。(语文课代表任新颖开讲,结果故事情节错乱且对其中几个小狼名称张冠李戴。)
(一向默不作声,从不参与课堂,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史泽玺同学竟然不断地给她纠正。看到这里,我就提议让史泽玺讲,结果他坐着不起来,还羞涩的低下了头。“同学们!大家鼓励一下史译玺同学。”就在几次的掌声鼓励下他终于站起来讲了,他讲得可真清楚,而且对其中的每个小狼的名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讲完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生7: 老师我看过一篇文章《母狼的智慧》,我想讲。(一向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总拖拖拉拉的霍奕琳同学破天荒地积极参与课堂了。)
师:好,请讲。
(我注意到在那几个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都流露出了羡慕的神情。而一向被认为凶狠的、血腥的狼也变得有了温度……)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首先翻译课文,请大家回顾翻译课文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生8:通读全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先不管继续看后文(也就是从整体把握)。
生9:多看几遍。
生10:结合课下注释以及积累的相关文言知识。
生11:翻译时应遵循“留、对、换、删、补、调”的原则(直译法)。
生12:还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师:好,请同学们在具体翻译时注意以上几点!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翻译。
(翻译完蒲松龄的《狼》。)
师:“同学们,现在请各组学习组长将学习中的困惑展示出来,班级共同来解决。”
生1:老师,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如何理解?
生6:股是大腿。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股”就是这含义
师:“还有困惑吗?”
生7:“狼不是群居动物吗?为什么屠户遇到了两匹狼而不是一群狼?”
(这是一个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
师:问得好!思考一下狼的习性,什么情况下也会离群?
生:有的思考,有些互相讨论
生5:争夺狼王地位时,成王败寇,打败的狼会离群。
生2:组建小家庭时,会一公一母离群捕食。
生4:在食物很少时,饿狼会离群。
……
师: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实际上屠户遇到的是一对默契度极高的饿狼、恶狼,但是“顷刻两毙”,说明了什么?
生(齐声):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接着,进行文后习题练习)……
教师反思: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学是处于规约的地位,教应处于辅从地位。成功的課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心中有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通道,引领他们自由探究,并准确及时把握教学动态过程,拓展问题的内涵,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其次课堂要有真实生成。这才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相吻合。本节课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实践。
专家点评:杨琨(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张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其次在这堂课上,面对偏离预设、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一方面教师不是直接纠正,而是及时捕捉这充满“智慧”的灵光并纳入临场设计,顺势而导,生成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另一方面在探究中教师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并准确及时把握教学动态,拓展问题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积极思考,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互相感染,整个课堂成了思维的体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意外”反而生成了精彩,使课堂形成了充满了生命和活力。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本文受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编号SGH17H212);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7JK0815)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