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在成倍地增长,有人估计世界知识每隔7至10年就要翻一翻。由此可见,知识更新很快。社会迫切要解决的是人才的培养问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时代需要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营造轻松的创新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这些都严重束缚和扼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不再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而是在自由自在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学习中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善于激趣、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面对一篇新课,应精心设计导入语,激趣、质疑。如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于勒叔叔发财回家了,菲利普一家怎样?后来又发现于勒原来参与贩毒,被警方追捕,菲利普一家又怎样?学习《皇帝的新装》就激发学生的想象: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如何处置说真话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阅读,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独到的评判,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进行大胆的想象。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指着一棵大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很细又很尖。”然后接着问:“你觉得它跟什么相似?”“像针。”“颜色呢?请进一步联想。”老师的话音未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你看,它像巨人似地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一家人似的……”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提倡争论,拓宽创新空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切忌班门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可以适时总结:如果第一种见解为正向立意角度,则第二种见解就是它的反向立意角度,而第三种见解为正、反向立意角度的结合。当我们为一道作文题找出一个立意角度后,可以从反面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能成立,再将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也能成立,那么一组正反合的立意角度就出来了。经过师生讨论,学生的作文思路开阔,立意新颖,写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营造轻松的创新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这些都严重束缚和扼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不再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而是在自由自在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学习中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善于激趣、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面对一篇新课,应精心设计导入语,激趣、质疑。如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于勒叔叔发财回家了,菲利普一家怎样?后来又发现于勒原来参与贩毒,被警方追捕,菲利普一家又怎样?学习《皇帝的新装》就激发学生的想象: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如何处置说真话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阅读,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独到的评判,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进行大胆的想象。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指着一棵大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很细又很尖。”然后接着问:“你觉得它跟什么相似?”“像针。”“颜色呢?请进一步联想。”老师的话音未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你看,它像巨人似地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一家人似的……”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提倡争论,拓宽创新空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切忌班门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可以适时总结:如果第一种见解为正向立意角度,则第二种见解就是它的反向立意角度,而第三种见解为正、反向立意角度的结合。当我们为一道作文题找出一个立意角度后,可以从反面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能成立,再将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也能成立,那么一组正反合的立意角度就出来了。经过师生讨论,学生的作文思路开阔,立意新颖,写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