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丰富的内涵对指导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正确认识与评价《易经》的前提下,把《易经》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增加阅读《易经》的趣味性,达到深度理解的“悦”读目的。
[关键词]《易经》 深度“悦”读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4-0114-02
一、正确评价《易经》是深度“悦”读的前提
《易经》在中国历史上,被推为千经之首,万经之王。历史上,国人视《易经》为国宝。易理内容玄奥,包容很广,“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经》是中国七千年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远,作用之神奇,可谓“天下第一奇书”。《易经》对于启发与培养人们智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开国宰相虞世南曾云:“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日本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时,统御大权的皇室就宣布:“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欧洲近代著名学者捷恩(C.Grane)在英文版的《易经》的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易经》向来被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才可以相比。
《易经》被中国三大宗教儒、道、佛奉为圭臬。易学是先贤们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现实世界的存在变化和未来时空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哲学世界观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规律上,后世的中医辨证诊治,社会伦理准则,天候预测,科学实践的理论指导,乃至风水学等,无不包含着《易经》的思想精华。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对《易经》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把《易经》与封建迷信等同,一律打倒;另一种则是把《易经》过于神秘化而束之高阁。现代教育及学术界实用之风盛行,人们崇尚科技,热衷于追求实用的技术与知识;与此同时,对于以培养人格、思想与方法为主要目的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易经》,把它作为指导大学生人生的一本经典来阅读。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通过深度研读《易经》,第一,可助安身立命,知晓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第二,懂得易理,知晓事物的发展规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读易学易也是大学生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行动,是维护国家民族健康文明发展的需要。
二、认识《易经》基本原理是深度“悦”读的基础
(一)《易经》的来源
《易经》又称《周易》。中国渔猎时代的始祖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辨别阴阳而造成八卦。
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年,西伯姬昌(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于是推衍64卦,撰写《易经》卦辞,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撰爻辞。孔子晚年读易,作《十翼》,《十翼》即《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共有十篇,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又称“大象”)、《象下传》(又称“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易经》可谓经过中国古代四位圣人的创造与整理。
《易经》的内容,包括卦、爻、彖、象。卦者,象也,阴阳之物也;爻者,变也,阴阳之动也。“彖”,即卦辞,定一卦之吉凶;“爻”谓爻辞,断一爻之吉凶;“象”谓卦之形体,即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64卦是体,384爻互为其用。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之间,微于动静之处,莫不有八卦之象,莫不有爻辞之义。
(二)《易经》的原理
易以天地为准绳,弥纶天地之大道。天文有昼夜之分,地理有南北高深之形。这些现象,不离阴阳二字。故一阴一阳之为道。万物各备其性,包罗万象。
八卦之形,因世界有阴阳、奇偶之数,以一点为奇,象阳,再画一为偶,象阴,以象征天地人之位置。由太极、两仪、四象,然后按天地人三才的位置,画成八卦。阳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数拟之于天。三画以具八卦以成,但还不能尽变化无穷之妙用,故在三画上再加三画,八卦上再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
八卦分为伏羲先天卦位与文王后天卦位两种。卦爻分九、六两种。九是阳爻之名,六是阴爻之名。卦有悬挂物象,以示于人的意思。爻有奇偶之分。奇分为偶,偶合为奇,奇偶两爻,或虚或实,用以摹拟阴阳消长,事物盈亏。64卦共384爻,是文王、周公演绎天地万物之象,阴阳动静变化理则的记号。
古圣人作易,辨别八卦形象,明定吉凶。失者,凶也;得者,吉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知悔,犹能趋吉避凶,吝,则趋凶致悔而蒙羞。圣人作易,观天地风云气象,拟诸形容以警世人。
《易经》包含易与不易之道。“易“指天地万象,永远在变化中;“不易”即指天道地道与人道。道,不可须臾离也。道可卷之退藏于密,亦可放之以弥六合。《易经》之道其妙无穷。人的理智良知,也不离开阴阳二字。人的行动若能循道不紊,则离道不远了。
(三)《易经》揭示的世界观
世界的来源,人类的来源,是百年来古今中外人们所关心及追寻的问题。《易经》对世界来源的认识,是中国远古世界观的反映,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多个学科的理论。而《易经》反映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爆炸理论极其相似。
《周易.系辞上》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画卦时,先横一画,作为阳数之始,法太极之道立于一。然后造分天地,化生万物。三字,先横一画代表阳,次画二画,代表阴,此三字者,一阳而合二阴。乾坤未判,天地未开之初,天地如一团混浊的气体,称为“混沌之世”。此时无有日月天地风云雷雨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日未明,阴阳未分,天地之体,合而为一,清浊不分,昏昏濛濛。因此,称为“混沌之世”。混沌,也称无极,即不分阴阳。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始分阴阳。太极的元气,动者属阳,动极而静。静者属阴,静极而动。静动生阳,阳静生阴。一动一静,始分阴阳,天地开辟,乾坤初定。轻清之气,上浮而为天,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重浊之气,凝结而为地,成山川河岳。轻清之气为天,重浊之气为地,清浊二气相混者,为人。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乾坤二气交感,而生万物,变化无穷也。立天之道,在于阴与阳;立地之道,在柔与刚;立人之道,在仁与义。 《易经》中的世界观理论,影响了中国的古代科技。如,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中医理论、太极拳、气功等,无不基于上述理论而成立。
三、《易经》的功用
《易经》的功用奥妙无穷。自无极生太极,由太极生一阴一阳,天地、乾坤、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本散万殊,包罗万象。深研者,上则可知宇宙天下事,下可趋吉避凶,修身养性,知本返源,为人生不可不阅读的妙经。
《易经》所包括的道理十分广泛。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的道理,都在易的范围里面。只要深度阅读《易经》,并理解其中的道理,精研其中,才可体会此话并非夸大其辞。古圣人作易,准确合于天地之德,合于日月之明,合于四时之序,合于吉凶之义。
易理讲述阴阳互动的道理,体现天地之间的发展规律。如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自己应如何设身处世;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顺应天道地道,以避免灾祸。天地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互动的结果,处于某种阴阳交互的情形时,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易理所言的“趋吉避凶”的原理。
易理最早是用来规谏天子不违天道行德政而安天下。后之学者,继其学而深研之,小则能趋吉避凶,体悟者行之以德,体会天心,明晓天时,继承圣者之遗志,教化万民,使知万事万物应当适于时地之所宜,当为之立命。
《易经》趣味无穷,读易者乐在其中,收获自是不言而喻。《易经》不是迷信,更不是玄虚空谈;它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解决问题,更积极地面对人生。
因此可知,易理功用之大也!当代大学生尤其有学习《易经》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坚守天道伦常,知安身立命之道。同时,以易学来充实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易明理,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之事!
[ 参 考 文 献 ]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易类·小叙”.
[2] 禇良才,著.《易经.风水.建筑》前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
[3] 李文博.浅谈易径在现代史学中的应用[J].周易研究,2009,(12).
[4] 郝明华.易经与大学生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5] 史文军,周树清.浅议易经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易经》 深度“悦”读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4-0114-02
一、正确评价《易经》是深度“悦”读的前提
《易经》在中国历史上,被推为千经之首,万经之王。历史上,国人视《易经》为国宝。易理内容玄奥,包容很广,“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经》是中国七千年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远,作用之神奇,可谓“天下第一奇书”。《易经》对于启发与培养人们智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开国宰相虞世南曾云:“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日本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时,统御大权的皇室就宣布:“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欧洲近代著名学者捷恩(C.Grane)在英文版的《易经》的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易经》向来被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才可以相比。
《易经》被中国三大宗教儒、道、佛奉为圭臬。易学是先贤们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现实世界的存在变化和未来时空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哲学世界观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规律上,后世的中医辨证诊治,社会伦理准则,天候预测,科学实践的理论指导,乃至风水学等,无不包含着《易经》的思想精华。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对《易经》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把《易经》与封建迷信等同,一律打倒;另一种则是把《易经》过于神秘化而束之高阁。现代教育及学术界实用之风盛行,人们崇尚科技,热衷于追求实用的技术与知识;与此同时,对于以培养人格、思想与方法为主要目的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易经》,把它作为指导大学生人生的一本经典来阅读。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通过深度研读《易经》,第一,可助安身立命,知晓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第二,懂得易理,知晓事物的发展规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读易学易也是大学生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行动,是维护国家民族健康文明发展的需要。
二、认识《易经》基本原理是深度“悦”读的基础
(一)《易经》的来源
《易经》又称《周易》。中国渔猎时代的始祖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辨别阴阳而造成八卦。
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年,西伯姬昌(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于是推衍64卦,撰写《易经》卦辞,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撰爻辞。孔子晚年读易,作《十翼》,《十翼》即《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共有十篇,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又称“大象”)、《象下传》(又称“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易经》可谓经过中国古代四位圣人的创造与整理。
《易经》的内容,包括卦、爻、彖、象。卦者,象也,阴阳之物也;爻者,变也,阴阳之动也。“彖”,即卦辞,定一卦之吉凶;“爻”谓爻辞,断一爻之吉凶;“象”谓卦之形体,即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64卦是体,384爻互为其用。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之间,微于动静之处,莫不有八卦之象,莫不有爻辞之义。
(二)《易经》的原理
易以天地为准绳,弥纶天地之大道。天文有昼夜之分,地理有南北高深之形。这些现象,不离阴阳二字。故一阴一阳之为道。万物各备其性,包罗万象。
八卦之形,因世界有阴阳、奇偶之数,以一点为奇,象阳,再画一为偶,象阴,以象征天地人之位置。由太极、两仪、四象,然后按天地人三才的位置,画成八卦。阳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数拟之于天。三画以具八卦以成,但还不能尽变化无穷之妙用,故在三画上再加三画,八卦上再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
八卦分为伏羲先天卦位与文王后天卦位两种。卦爻分九、六两种。九是阳爻之名,六是阴爻之名。卦有悬挂物象,以示于人的意思。爻有奇偶之分。奇分为偶,偶合为奇,奇偶两爻,或虚或实,用以摹拟阴阳消长,事物盈亏。64卦共384爻,是文王、周公演绎天地万物之象,阴阳动静变化理则的记号。
古圣人作易,辨别八卦形象,明定吉凶。失者,凶也;得者,吉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知悔,犹能趋吉避凶,吝,则趋凶致悔而蒙羞。圣人作易,观天地风云气象,拟诸形容以警世人。
《易经》包含易与不易之道。“易“指天地万象,永远在变化中;“不易”即指天道地道与人道。道,不可须臾离也。道可卷之退藏于密,亦可放之以弥六合。《易经》之道其妙无穷。人的理智良知,也不离开阴阳二字。人的行动若能循道不紊,则离道不远了。
(三)《易经》揭示的世界观
世界的来源,人类的来源,是百年来古今中外人们所关心及追寻的问题。《易经》对世界来源的认识,是中国远古世界观的反映,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多个学科的理论。而《易经》反映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爆炸理论极其相似。
《周易.系辞上》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画卦时,先横一画,作为阳数之始,法太极之道立于一。然后造分天地,化生万物。三字,先横一画代表阳,次画二画,代表阴,此三字者,一阳而合二阴。乾坤未判,天地未开之初,天地如一团混浊的气体,称为“混沌之世”。此时无有日月天地风云雷雨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日未明,阴阳未分,天地之体,合而为一,清浊不分,昏昏濛濛。因此,称为“混沌之世”。混沌,也称无极,即不分阴阳。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始分阴阳。太极的元气,动者属阳,动极而静。静者属阴,静极而动。静动生阳,阳静生阴。一动一静,始分阴阳,天地开辟,乾坤初定。轻清之气,上浮而为天,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重浊之气,凝结而为地,成山川河岳。轻清之气为天,重浊之气为地,清浊二气相混者,为人。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乾坤二气交感,而生万物,变化无穷也。立天之道,在于阴与阳;立地之道,在柔与刚;立人之道,在仁与义。 《易经》中的世界观理论,影响了中国的古代科技。如,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中医理论、太极拳、气功等,无不基于上述理论而成立。
三、《易经》的功用
《易经》的功用奥妙无穷。自无极生太极,由太极生一阴一阳,天地、乾坤、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本散万殊,包罗万象。深研者,上则可知宇宙天下事,下可趋吉避凶,修身养性,知本返源,为人生不可不阅读的妙经。
《易经》所包括的道理十分广泛。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的道理,都在易的范围里面。只要深度阅读《易经》,并理解其中的道理,精研其中,才可体会此话并非夸大其辞。古圣人作易,准确合于天地之德,合于日月之明,合于四时之序,合于吉凶之义。
易理讲述阴阳互动的道理,体现天地之间的发展规律。如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自己应如何设身处世;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顺应天道地道,以避免灾祸。天地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互动的结果,处于某种阴阳交互的情形时,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易理所言的“趋吉避凶”的原理。
易理最早是用来规谏天子不违天道行德政而安天下。后之学者,继其学而深研之,小则能趋吉避凶,体悟者行之以德,体会天心,明晓天时,继承圣者之遗志,教化万民,使知万事万物应当适于时地之所宜,当为之立命。
《易经》趣味无穷,读易者乐在其中,收获自是不言而喻。《易经》不是迷信,更不是玄虚空谈;它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解决问题,更积极地面对人生。
因此可知,易理功用之大也!当代大学生尤其有学习《易经》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坚守天道伦常,知安身立命之道。同时,以易学来充实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易明理,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之事!
[ 参 考 文 献 ]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易类·小叙”.
[2] 禇良才,著.《易经.风水.建筑》前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
[3] 李文博.浅谈易径在现代史学中的应用[J].周易研究,2009,(12).
[4] 郝明华.易经与大学生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5] 史文军,周树清.浅议易经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