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优秀的作文创作。目前,中小学生的作文同质化趋势比较严重,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有效的阅读。中学语文文本都是名家之作,这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了优秀的阅读材料,语文教师解读的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人以《故乡》为例,通过缜密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快进入小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然后通过深刻地解读小说中关于环境、肖像以及人物特征描写的句子,使学生掌握相关要素的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故乡》;写作方法;本文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24
《故乡》是鲁迅先生经典短篇小说,该篇文章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果不抓住重点,讲的过多,可能让学生走马观花;讲的过少,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时,应该把文本解读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深刻的理解文本,又能在剖析本文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写作技巧,力图做到对阅读教学规律认识的新突破,做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
一、营造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感情
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了解小说所描绘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小说人物悲惨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小说中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贴近“作者的脉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也就是造势。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能够体现当时农村情境的句子,并且根据文字,在头脑中设想一个类似的社会景象。
(2)通过多媒体演示与小说中时代背景相符的图片(从影像资料整理出来)
(3)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合课文以及演示的图片,口头描述自己心中当时农村的凄凉景象。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很自然地从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农村当时的一个缩影————鲁镇,而且很自然地把握了作者寄寓小说中的情感底蕴,产生出对农村经济被迫破产的悲愤,对农民凄苦生活深深同情,这就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一气呵成的课堂情势。
二、景物描写在写作上的启示
小说中,鲁迅对“故乡”的环境描写总共有三次。前两次景物描写,作者把过去“神异的图片”和现在“萧索的荒村”作了强烈的对比,生动形象的揭示了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小说结尾处通过“朦胧中的想象”,是为了反映“我”对现状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创造美好未来。这三次的景物描写交相辉映,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有力的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通过分析小说中三次景物描写,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抓住景物的特征,让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相结合,从而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具体、更具有时代感。为使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查找已学课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分析每一次景物描写的目的。
(2)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当下“鲁镇”的情景,然后利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今日鲁镇。
三、肖像描写在写作上的启示
肖像描写是文本写作中人物描写的核心,展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20年后的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这两处肖像描写,鲁迅先生抓住闰土表情呆滞,外貌过早衰老这一具有代表性特点,深刻地揭示了闰土形象变化的社会根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鲁迅为中年闰土所作的画像,浓缩了闰土一生的悲苦,是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真实写照。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学生作文经常用“圆圆的脸,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之类的人物肖像描写,千人一面,没有特点,也不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课堂训练。
(1)根据同学们的归纳总结,闰土也是一个善良、朴实、憨厚的干活能手,但是为什么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闰土的肖像描写作者抓住了他外貌上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请同学们指出来,并思考一下闰土的语言、行为描写与肖像描写有何联系?
(3)描绘一下当代农民的特点?最好结合同学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农民特点,描述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生活状况。
(4)最后写水生这位百岁老人,请同学们注意水生现在已是一位饱经沧桑才过上幸福生活的老人,另外,不仅写外貌、可以描写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故乡》一文的教学这样处理后,学生不仅对肖像描写的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四、文章结尾的议论在写作上的启示
一般来说,学生在结束一篇文章时,喜欢用喊口号或者大、空、虚的议论,这不但没有反映文章写作的主旨,反而让人觉得文章思想深度不够,我们应该从《故乡》的结尾艺术中,引导学生领会将自己思想感情熔化在具体叙述中的技巧。
《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个深含哲理的回答,强烈表现了鲁迅为改造现实、努力追求新生活的实践精神。
这里的路既实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社会改造之路,这些都靠“我们”去实践和创造。这就是说,“希望”要靠“我们”去创造,新的生活要靠我们去实践。
叶圣陶说过:“学习的内容要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功夫要下的深”,本文《故乡》一课教学上的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文本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景观描写、人物描写、议论结尾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法。2011.05:33-36+64
[2]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68-169+165
[3]付蕾,林丹燕.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3013.14:53-55
[4]林中清.浅探语文作文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57
作者简介:陈广仁,洪湖市汊河镇前进中学,学历:本科(湖北大学),职称:中教一级,所获荣誉“洪湖市年度优秀教师”、“洪湖市毕业班优秀班主任”、“洪湖市中考突出贡献奖”等。
关键词:《故乡》;写作方法;本文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24
《故乡》是鲁迅先生经典短篇小说,该篇文章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果不抓住重点,讲的过多,可能让学生走马观花;讲的过少,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时,应该把文本解读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深刻的理解文本,又能在剖析本文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写作技巧,力图做到对阅读教学规律认识的新突破,做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
一、营造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感情
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了解小说所描绘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小说人物悲惨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小说中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贴近“作者的脉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也就是造势。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能够体现当时农村情境的句子,并且根据文字,在头脑中设想一个类似的社会景象。
(2)通过多媒体演示与小说中时代背景相符的图片(从影像资料整理出来)
(3)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合课文以及演示的图片,口头描述自己心中当时农村的凄凉景象。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很自然地从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农村当时的一个缩影————鲁镇,而且很自然地把握了作者寄寓小说中的情感底蕴,产生出对农村经济被迫破产的悲愤,对农民凄苦生活深深同情,这就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一气呵成的课堂情势。
二、景物描写在写作上的启示
小说中,鲁迅对“故乡”的环境描写总共有三次。前两次景物描写,作者把过去“神异的图片”和现在“萧索的荒村”作了强烈的对比,生动形象的揭示了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小说结尾处通过“朦胧中的想象”,是为了反映“我”对现状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创造美好未来。这三次的景物描写交相辉映,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有力的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通过分析小说中三次景物描写,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抓住景物的特征,让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相结合,从而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具体、更具有时代感。为使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查找已学课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分析每一次景物描写的目的。
(2)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当下“鲁镇”的情景,然后利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今日鲁镇。
三、肖像描写在写作上的启示
肖像描写是文本写作中人物描写的核心,展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20年后的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这两处肖像描写,鲁迅先生抓住闰土表情呆滞,外貌过早衰老这一具有代表性特点,深刻地揭示了闰土形象变化的社会根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鲁迅为中年闰土所作的画像,浓缩了闰土一生的悲苦,是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真实写照。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学生作文经常用“圆圆的脸,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之类的人物肖像描写,千人一面,没有特点,也不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课堂训练。
(1)根据同学们的归纳总结,闰土也是一个善良、朴实、憨厚的干活能手,但是为什么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闰土的肖像描写作者抓住了他外貌上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请同学们指出来,并思考一下闰土的语言、行为描写与肖像描写有何联系?
(3)描绘一下当代农民的特点?最好结合同学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农民特点,描述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生活状况。
(4)最后写水生这位百岁老人,请同学们注意水生现在已是一位饱经沧桑才过上幸福生活的老人,另外,不仅写外貌、可以描写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故乡》一文的教学这样处理后,学生不仅对肖像描写的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四、文章结尾的议论在写作上的启示
一般来说,学生在结束一篇文章时,喜欢用喊口号或者大、空、虚的议论,这不但没有反映文章写作的主旨,反而让人觉得文章思想深度不够,我们应该从《故乡》的结尾艺术中,引导学生领会将自己思想感情熔化在具体叙述中的技巧。
《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个深含哲理的回答,强烈表现了鲁迅为改造现实、努力追求新生活的实践精神。
这里的路既实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社会改造之路,这些都靠“我们”去实践和创造。这就是说,“希望”要靠“我们”去创造,新的生活要靠我们去实践。
叶圣陶说过:“学习的内容要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功夫要下的深”,本文《故乡》一课教学上的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文本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景观描写、人物描写、议论结尾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法。2011.05:33-36+64
[2]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68-169+165
[3]付蕾,林丹燕.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3013.14:53-55
[4]林中清.浅探语文作文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57
作者简介:陈广仁,洪湖市汊河镇前进中学,学历:本科(湖北大学),职称:中教一级,所获荣誉“洪湖市年度优秀教师”、“洪湖市毕业班优秀班主任”、“洪湖市中考突出贡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