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动自行车又出事了!
9月22日,上海徐汇区一办公楼内违规放置的电瓶突发燃爆,现场监控显示,四分钟内该电瓶发出多次爆炸声。万幸的是大厦消防喷淋系统很快将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通州某小区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造成5人死亡,现场触目惊心。
在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是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快递外卖等商业服务也都依赖电动自行车。在中小城市及县城,电动自行车更是许多家庭的刚需。
目前,城市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治理措施,更多集中在用户端。比如要求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电梯、不能进家门,但室外停放空间有限,充电桩配套不足,用户不得不拆下电池回家充电。
那么,要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应如何着力?
法律法规需健全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其中80%为充电时引发。
从公安部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再到各地实施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等,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生产、使用方面,各部门均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例如,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对电动车性能指标、登记管理、道路通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对电动车电池的选用、充电行为等未进行详细规定。
以远洋山水小区的充电棚为例,充电4小时收取5角钱,充电10小时收1元钱,比在家充电还便宜。
2021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其第37条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而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北京各小区正陆续安装电梯阻车系统。
当电动自行车被推进装有该系统的电梯时,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进行识别,若判断为电动车将联动电梯开门控制按钮,发出警报提示,电梯无法关门。
除使用方面的规定,技术方面的标准也在持续出台。据某新能源业内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国标车和电(轻)摩皆有国家强制标准并皆纳入国家强制认证体系,产品出厂销售必须要有相关认证。
目前,配件类如电池和充电器也有国家标准,但均为“推荐性标准”,未列入强制认证需求。具体到安全监测,对于整车,有国家强制CCC认证,附加市场抽检;对于配件,则更多采用市场抽检的方式,由质检部门在销售和生产端取样进行测试。
从生产、销售到使用,有关部门及地方已出台了不少规定,但空白点还有不少。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在驾驶证、记分制、年审、保险等方面均无相关强制要求,缺乏有力的法律震慑。目前,地方性法规中对于电动自行车的销售、使用、违章处罚的具体规定也比较薄弱。新能源业内相关人士认为,目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不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
室外充电配套需齐全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配备尚未完备,城市小区里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备、充电桩就更是稀缺。以当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计算,全国至少需要1.5亿个充电插座,但实际上只有约500万个。而车桩比不平衡,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小区无地面集中停放场所。
对此,北京部分街道和小区已开始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就发布了《加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建设管理意见》,指导落实硬件配置工作。在石景山区的远洋山水小区,智能充电车棚已开始供住户使用。这类智能充电车棚在石景山区已建设232个,今年还计划再建设150个。
据了解,智能充电棚全部采用不燃性材料搭建,配置灭火器、安全使用提示、摄像头及烟感报警等安全设施,具备“三防、一限、八断电”保护功能。若有电动车充电器、电瓶出现老化短路和过热等问题,后台会根据输出电流等数据自动切断电源。一旦出现险情,导致电动车损毁,会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在充电价格方面,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远洋山水小区充电棚每充电4小时收取5角钱,充电10小时收1元钱,比在家充电还便宜。
充电桩企业如何盈利?
石景山区探索的模式是政府出资、专业公司代建、单位配合。由区金融服務办协调保险公司,将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纳入区公共管理综合保险,每年由区财政拨款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整好用。
这就解决了电价不一、场地协调困难等问题,业主在使用几次后体验较好,逐渐养成在楼下充电的好习惯。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使用率高低直接决定成本回收快慢。此模式运转顺畅的话,也会有越来越多充电桩供应方入场。
另一个解决“充电不上楼”的方法是换电模式。这种模式在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中已经开始使用。共享换电、集中充电模式下,电池由专业公司集中管理、维护,更有利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使用,提高出行效率。
车电分离,把电池作为能源服务的一种载体,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已经规模化和产业化。换电服务在电动自行车市场快速兴起,天眼查产业大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我国电动自行车换电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快速上涨,57%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另有31%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仅2020年就新增了1400家相关企业。
电池质量需过关
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大部分在电池。
据了解,电动自行车电池由于自身结构及化学性能不稳定等因素,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短路等情况,就易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锂电池燃烧起来呈爆炸式,火焰温度可高达1200℃,可迅速将周边可燃物引燃,并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使人中毒,引发肺部和气管的水肿及灼伤,导致窒息。
目前,电动自行车市场使用的电池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非标电动自行车,甚至使用新能源汽车淘汰下来的废旧电池再加工。
按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6到8年推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即将迎来第一波退役高峰。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储备不足、回收网络不完善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匮乏等因素,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会流入非正规渠道,有的流入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低速电动车市场,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2021年7月,杭州发生一起电动自行车爆燃事故。消防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爆燃起火是由于锂电池故障所致。而据受害者家属透露,肇事车辆所更换的锂电池,价格不到正常市场价的一半,极有可能是不具备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小企业、小作坊所生产的“再生锂电池”。
公开资料显示,电动两轮车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两种类型。目前,我国有超过3.6万家锂电池和超3000家铅酸电池相关企业。2020年,主要电动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电池的比例超过了50%。电池产业如何有效监管,直接影响电动自行车安全的源头。
杨新苗认为,对于每一辆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需要保证其电池有3C或CE认证,确保电池是正规生产的。由于锂电池的特性,实现快充功能时需要加大充电电流,而充电电流过大又容易引发电池起火,因此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强制规范锂电池快充设备的使用。
9月13日,“中国电动车锂电安全联盟”于广州成立。该联盟是我国电动车锂电池行业第一个聚焦电动车锂电安全的联盟组织,联盟通过行业内部协作、调节和监督,对产品质量、安全应用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约束。
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在充电场景下起火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当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产品采用“盲充”而非“带通讯充电”,“盲充”电池没有采用具备智能保护功能的BMS(电池管理系统),不能在充电过程中对电池实施有效过充、过热保护,电池故障时也无法及时停止充电。因此,业内人士建议电动自行车应强制采用“带通讯充电”和BMS。
许多废旧动力电池流入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低速电动车市场,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疏堵需结合
要解決电动自行车使用和充电安全之间的矛盾,需疏堵结合,多方协作。社会治安、综合执法、社区物业、公安机关、社会力量共同破题。比如,物业公司要站在居民角度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消防部门要研究如何保障社区充电车棚装置的安全,社区要协调好居民、企业、物业等各方关系。
广州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岳朝阳认为,基层要摸清电动自行车现有规模底数,底数不清则无法精准治理。
综合治理机制也要理顺。在实际工作中,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管理手段以“堵”为主,查扣数量逐年递增,而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停放、充电等环节的源头管理执法力度整体偏弱。
岳朝阳分析,目前还未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共治的合力,主要依靠交警部门进行末端整治,“禁不止、管不住”,交通违法行为整治难、非标车辆销售缺乏管控、充电安全隐患大等种种问题都比较突出。因此亟待针对电动自行车特点,研究建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首先要规范电动自行车销售市场,从源头上把好电动自行车质量关,用过硬的质量产品减小故障与事故的概率。其次是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管理。政府、行业协会、质检机构等相关部门要携手建立电动自行车出行规范,严格执行电池和充电器方面的国家推荐标准,适时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
“由于国家未对电动自行车驾驶者实施准驾机制,驾驶者获得驾驶操作知识、交通安全规定往往依靠的是厂家销售的介绍、车辆使用说明书和个人自学等。”广州市政协委员胡育新建议,对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安全教育长效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