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尤美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似乎是一个对于美有着独特感悟的国家,有的艺术家认为美的事物往往是有消亡伴随左右的,就像樱花,最美的时刻也是快要凋零的时刻。这正是日本艺术之美的根基——物哀。荒木经惟凭借着自己对物哀之美更精妙的感受,从亚洲摄影界脱颖而出。简单地说,“物哀”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因为世人看见了他的作品所带来的物哀之美,这是荒木经惟对当代东方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荒木经惟给予世人震撼的源泉。
  一个人作品中核心情感的取向往往来自于童年不自知时对外界的感受,这种童年感受会成为一个人的深层情感程序,并影响其一生。荒木大师在访谈中也承认童年所处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但真正让荒木经惟成为如今的摄影大师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情感经历,或者说是对于“失去”的体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历了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妻子的死,经历了这三件事,你会突然从上天那里获得某种力量,足够让你成为一名好摄影师。”正是这种独特的情感经历,才让荒木经惟灵魂深处有了无尽的情感力量,以此去创作,去用镜头表达人间世事的悲叹。
  荒木经惟之所以是一个好摄影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像一名精湛的导演一般,对自己所拍摄作品有着极强的分寸感,观看他的影展《情·色·花·缚》也可以看出其对画面生机与枯朽间平衡的拿捏,艳丽的花姿,微黄的花瓣边缘;坚挺的茎秆,灰白的杂草。一张张照片,让人真的感受到那种生命濒临破败,绝美即将消逝的心悸。就像顾铮先生在《情· 色·花·缚》影展前言中所提到的一句“由情入色,从色而花,因缚而情,周而复始”,这正是物哀之美的升华,让你感叹,原来物哀之美除了悲伤哀叹的情绪外,还有着更为感动的同情,怜悯以及壮美。此时此刻在他的手里,什么黄金比例,什么构图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整个作品氛围所带来的感动才是荒木经惟的底牌。而拿捏着这种生死平衡来展现物哀之美的正是其“从上天那里获得的”分寸感。这种忧伤不哀、不怨,更像是归于虚空宿命一声短短轻叹,这正是那种再典型不过的像电影《浮草》那般的日本式情感。这种对于生命叹息的拿捏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而看完影集后对人事的丝丝若有若无的哀愁,让我突然想到,或许摄影与电影在某一点上是相通的,那便是“余味定输赢”。
  女性的身体是最普遍的摄影题材。而在荒木经惟所带给观众镜头下的女性却多么的独树一帜,令人能够一眼看出,这是荒木经惟拍的。这正是因为荒木经惟所对准发掘的核心,并不是婀娜多姿的体态或是引人充血的画面。用他的话来说他捕捉的是女性处在“背叛边缘”的那种感觉,她们表面上可能会装腔作势,微笑相迎,只要有一点点喜欢就会把自己全部都给你,最后坦然地背叛。所以往往荒木经惟最后拍摄只会拍脸,因为她们所想表达的东西全会表现在脸上。是的,荒木所带来的女性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喜欢将美丑结合起来,拍摄出最真实的女性。荒木作品中的女性多数是跟性有关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对性的崇拜是非常坦率的,在他们看来,狂热的情爱及其性的表现有时候可以不受“道德观”制约,完全是因为美本身,因为激情和香艳不过是流星的亮点,而长长拖曳其后的,只剩无尽的感叹与悲哀。所以镜头下女性脸上会有那种让你无法控制的妩媚,所以镜头下女性柔软的躯体上会束缚着粗糙丑陋的绳索。但与森山大道的《蜻蜓》所展示的黑、高反差、粗颗粒感不同的是,荒木经惟注入更多的是凋零与死亡对于情色的重要;就像影展《情·色·花·缚》中花最美的瞬间,是开始枯萎但还没有凋谢的时候,这种濒临死亡,生与哀同存的花在荒木看来才是最美的,这才是东方美的精髓所在,这对荒木镜头下的女性也相通。而这种东方美的精髓展现的还有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是艺术的有趣之处。正如顾铮所评论《情·色·花·缚》的那样:由情入色,从色而花,因缚而情,周而复始的,是由于摄影的介入而虚无、却又鼓舞起新的冲动的生命能量。荒木经惟摄影的根本动力,就来自于这么一种循环往复。
  荒木的镜头针对发掘的是日本文化下那种物哀美的本质。他通過光影画面告诉世人,美与丑,生机与死亡,渺小与壮美,这些相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是美的事物。女人也好,花也罢,都是这样。这些作品是与马克·吕布和尤金阿杰特那种纪实摄影大师所带来的美完全不同的,这些作品是将“物哀”审美摄影推向新境界的手,是另一种大师摄影。
  作者简介:彭正煜,男,江苏盐城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个大熔炉,锻造了我的品性,磨砺了我的意志,滋长了我的勇气与胆识,濡养了我的精神与情怀,铸就了我的灵魂与思想。在他即将诞生92周年之际,作为一个退役老兵,我要把沉积在心底的话向他倾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没有从军的经历,便没有我的今天。回首从军岁月,一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我撷取其中几个片段,以飨广大战友和读者。  蜕皮与镀光  千里大别山,山脉绵延,巍峨迤逦,山高林密,险峻峥
期刊
我望着月亮的时候  你是否也望著它  月亮看着我的时候  它是否也会这样一直看着你  离天堂最近的是月亮  离月亮最远的是我  我和你只隔着草木的人间  彼此对望,彼此想念  月亮会不会是一个谎言  却有那么多的人相信  旧的片段都被一一回放  剧情里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重阳  风那么一吹  坡上的菊花就一片片萎黄  雨这么一落  浸骨的寒令人隐隐作痛  谁能按得住秋风  让它吹得慢些,再稍
期刊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满月是多么美好,可每月竟只有一次圆满。伊人成了昔人,红颜未老,便香消玉殒。卢雨蝉的温柔,纯真,孩子气,使纳兰性德牵挂了一生。原本不满意包办婚姻的容若,在一次瓢泼大雨中,真正欣赏到了妻子卢氏与自己的相似点。在朦胧而凄美的雨中,静默地矗立在一朵荷花旁,一朵含苞待放娇艳
期刊
一  按揭贷款这个词,萧文是从汪公嘴里听说的,那是2004年的秋季,孩子到皋城一中报到。萧文不知道啥意思,汪公就耐心解释,萧文听懂后笑着说,买新房居然带赊账的,新鲜!  汪公看见表姐夫两眼放光,就说,你也可以买呀,孩子在这读三年高中,租房子也挺不划算的。  萧文点点头,说,买!  妻子戴青踢了踢萧文,萧文看了戴青一眼,眼睛中流露出一丝坚定的神情,意思是你别拦我,房子我是买定了。这眼神戴青看得懂,无
期刊
作者简介:刘家朋,男,1953年7月12日出生于山东招远,农民作家。1987年至1989年参加“人民文学函授中心”的函授学习;1999年至2003年参加鲁迅文学院普及部的函授学习。2003年开始在《参花》等杂志发表小说五十余篇,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莲花出水向阳开》《杨立生的爱情事》《哦,鲜花献给育花人》《半夜,何二川家的灯光》《走出迷茫》《拖拉机厂来了个王医生》等。  一  宋春阳越来越着急早早
期刊
风声,铃声,脚步声,声声入耳。  ——题记  当风铃的模样在我的记忆中慢慢消去,当温馨的伦常亲情在心中慢慢累积,我终于明白,那吹过的微风,那飘动的红绳,那翻过的旧书,都已深藏箱底,而此时那风铃的清响却在脑中回荡,萦绕耳畔,久久不散,原来,这声音一直在我心田。  六年前,我家从狭窄的机关宿舍搬到了宽大的房子,采购装修材料时,妈妈多买了几串风铃,并随手把它挂到了进门的门框上。  风铃上面是一个蓝色的木
期刊
雁鸣长天声空透,碧水依滩奈何瘦。  近看方知又此季,芦花数枝摇秋旧。  候鳥  山绵水遥不问路,觅罢四季有或无。  总爱逢春洗双羽,引吭趁风有归处。  旅顺口  铁血腥风百年潮,睡虎有梦天未老。  邓公铁骑依旧在,凭问怒海敢犁涛。  野渔夜宿  风掩柴扉旧,雨绵烛火瘦。  江鲜酒半碗,邀饮三更后。  中秋寻月不见  草庐村酒盏渐温,遥听广寒起弦音。  寻月秋夜终不见,太白邀去花间饮。  (作者单位
期刊
近日看到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二○一四届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有这样一段发言:“我唯一害怕的东西,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请看护好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以上提到的种种“不相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常常有人感慨世态炎凉,有人叹谓物欲横流,更有
期刊
我们常说借光,就是自己方便了,借了别人的光,沾了他人的光;有的光是自己刻意争取的,也有的光是无意中得到的;但是无论有意无意,借光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觉得自己占了什么便宜。不过,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借的光很温暖,有时也很阴冷。  借路光  在我居住的小区大门口,画了很多禁止停车的网格状黄线,但这并不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了方便自己,都争抢着把车停在离小区大门最近的地方。有一天下午,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时候,
期刊
作者简介:刘成盼,男,1989年8月出生,祖籍山东省菏泽市,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学士、南开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目前在大学任教。本人热爱文学,发表过文学故事《班里的新同学》《共享单车》等,亦潜心于学术研究,所著论文散见于《法治与社会》《海外英语》《求知导刊》等。  萧亮不发朋友圈,也不喜欢看朋友圈。在他眼里,小小一个圈,全是自作多情的自拍、幼稚不堪的鸡汤、气势汹汹的求助投票、哗众取宠的节日祝福、故弄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