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清流(外一篇)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成盼,男,1989年8月出生,祖籍山东省菏泽市,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学士、南开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目前在大学任教。本人热爱文学,发表过文学故事《班里的新同学》《共享单车》等,亦潜心于学术研究,所著论文散见于《法治与社会》《海外英语》《求知导刊》等。
  萧亮不发朋友圈,也不喜欢看朋友圈。在他眼里,小小一个圈,全是自作多情的自拍、幼稚不堪的鸡汤、气势汹汹的求助投票、哗众取宠的节日祝福、故弄玄虚的心灵感悟、道德绑架式的求转发……浮华无实,低级无趣,他不屑一顾。按朋友的话说,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次机缘巧合,他打破了自己的坚守。
  当时他在西藏旅游,沉醉于绝美的原始高原风光,他一时忘我,一种分享的冲动涌上心头。在它的支配下,萧亮拍下美景,精选出九张最具震撼力的照片,贴在了朋友圈。短短数分钟,屏幕上被一个个蓝心和一条条满载钦佩之意的评论填满。萧亮目瞪口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
  萧亮爱上了发朋友圈,爱上了被认可、受赞誉的滋味。
  他潜心研究朋友圈的规律:老掉牙的邀宠赚不到太多的捧场,独树一帜又不哗众取宠的状态倒会颇受好评。照此,他苦心经营,倾力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再加上他温文尔雅的文艺青年人设,每次他精挑细选的内容总能获得超出常人的好评。
  翻看着好评如潮的“作品”,萧亮无限地满足。久而久之,他感觉自己俨然已是朋友圈里的一股清流,对指尖下的赞美习以为常。
  然而,彩云易散。数月内,萧亮的朋友圈获赞量日益减少,评论回复也寥寥无几,甚至连那些频繁活跃的点赞帝也抛弃了他。人走茶凉,风光不再,萧亮落寞不已。
  苦苦思索,却不明所以。他反复审视自己的作品:每张图明明是百里挑一,每个字明明是精雕细琢,为什么风光不再?
  思前想后,他懂了:人性使然。再优秀的东西,周而复始,也会败给审美疲劳。
  萧亮不甘心自己的高水准良心作落到如此境地,他要再发一条圈,一条好评量空前的圈,风光再来,昙花重现。这成了他生活的动力。
  他做了三手准备。首先,一个月内暂不发圈——沉寂许久之后的复出更能吸引眼球。其次,为积攒人脉,他成了点赞高手,带着鄙夷为圈内好友点下一个个蓝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发什么?内容一定得不落俗套,标新立异。思前想后,他定了一个从未有人涉及的主题:葬礼——自己的葬礼。
  一个月后的晚上,急不可耐的萧亮打开朋友圈,选中了那张精心修了无数遍的图:自己双手合十、面露微笑、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图片上方配一段字:“人生短暂,若我先行一步,你会对我说些什么?”他用颤抖的手,点下“发表”图标。
  深夜,迷迷糊糊中,打开手机,霎时间,他瞠目咋舌——
  消息框中赫然写着“999+条新信息”。欣喜若狂之下,他急不可耐点开:蓝心铺天盖地占满屏幕,往下翻是数百条长长的评论。他一条条浏览:创意无限、年度第一圈、亮哥永垂不朽……一个个可爱的字眼,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他情不自禁地笑开了。
  这一声笑,把他从梦里带了回来。睁开双眼,天花板的灯光无比刺眼。真尴尬,居然一没留意睡过去了。翻身,手机静躺在枕边。他火急火燎地一把抓住:凌晨两点多。哆哆嗦嗦地解鎖,点开朋友圈——
  评论区什么都没有。
  家长信息表
  办公桌前,张军和胡文谦耷拉着脑袋,听候班主任李老师的发落。
  “都说说吧,怎么回事?”李老师的眼睛紧盯桌上的电脑。
  张军抢先一步,可怜巴巴地诉苦:“是他把我推倒在地上,现在屁股还疼呢。”
  胡文谦委屈地说:“李老师,是他先把墨水偷偷洒到我的新书里。”
  李老师边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解,边打开教学文件夹中的《学生家长信息表》——刚分班不久,他尚未摸清孩子们的家底。
  张军的家长信息栏中赫然写着“父亲:XXX公司经理”,而胡文谦的父亲则为“无业”。
  李老师心里有谱了,于是冷冷地质问胡文谦:“你亲眼看到人家往你书里洒墨水了吗?”
  “没有,但是我好几次看到他往别人书里洒墨水,班里同学都知道。”
  “你别管别人,既然你不是亲眼所见,就是证据不充分,是冤枉人家!快给人家道歉!”
  胡文谦眼里噙着泪水,坚决不道歉。
  “有骨气是吧,明天让你们家长来吧。”
  次日,先到办公室的是张军父子。看到一身商务气息的张经理,李老师起身欢迎,满脸堆笑:“张经理好气质!委屈你家孩子了,今天定给你们一个公道。”
  张经理笑道:“谢谢李老师。”语气中难掩不屑。
  这时,胡文谦在一中年人的带领下进了办公室。张经理看到中年人,大吃一惊,立马迎上去:“胡局长,原来是您!”
  李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
  张经理恭维地说:“李老师,这是工商局的胡局长,为人低调正直,我们商界无人不知,都佩服的很。”
  李老师虚汗出了一身,大脑一片空白,久久说不出一个字来。
  (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壹·外婆熬的粥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张方贤《煮粥诗》  初夏,白昼,微凉,窗外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鸟儿的叫声是最动听的闹铃。米香混合着熟悉的炒菜声挤进门缝,平凡的一天,总会以一碗粥为開篇。餐桌上外婆熬的细腻绵密的粥,是我记忆深处最温暖醇厚的味道。  外婆只做一种粥,即杂粮粥。它不同于早餐铺的白米粥,不是简单的水和白米相加。杂粮粥是外婆连夜辛劳后的杰作:头天晚上,外婆会打开厨房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个大熔炉,锻造了我的品性,磨砺了我的意志,滋长了我的勇气与胆识,濡养了我的精神与情怀,铸就了我的灵魂与思想。在他即将诞生92周年之际,作为一个退役老兵,我要把沉积在心底的话向他倾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没有从军的经历,便没有我的今天。回首从军岁月,一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我撷取其中几个片段,以飨广大战友和读者。  蜕皮与镀光  千里大别山,山脉绵延,巍峨迤逦,山高林密,险峻峥
期刊
我望着月亮的时候  你是否也望著它  月亮看着我的时候  它是否也会这样一直看着你  离天堂最近的是月亮  离月亮最远的是我  我和你只隔着草木的人间  彼此对望,彼此想念  月亮会不会是一个谎言  却有那么多的人相信  旧的片段都被一一回放  剧情里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重阳  风那么一吹  坡上的菊花就一片片萎黄  雨这么一落  浸骨的寒令人隐隐作痛  谁能按得住秋风  让它吹得慢些,再稍
期刊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满月是多么美好,可每月竟只有一次圆满。伊人成了昔人,红颜未老,便香消玉殒。卢雨蝉的温柔,纯真,孩子气,使纳兰性德牵挂了一生。原本不满意包办婚姻的容若,在一次瓢泼大雨中,真正欣赏到了妻子卢氏与自己的相似点。在朦胧而凄美的雨中,静默地矗立在一朵荷花旁,一朵含苞待放娇艳
期刊
一  按揭贷款这个词,萧文是从汪公嘴里听说的,那是2004年的秋季,孩子到皋城一中报到。萧文不知道啥意思,汪公就耐心解释,萧文听懂后笑着说,买新房居然带赊账的,新鲜!  汪公看见表姐夫两眼放光,就说,你也可以买呀,孩子在这读三年高中,租房子也挺不划算的。  萧文点点头,说,买!  妻子戴青踢了踢萧文,萧文看了戴青一眼,眼睛中流露出一丝坚定的神情,意思是你别拦我,房子我是买定了。这眼神戴青看得懂,无
期刊
作者简介:刘家朋,男,1953年7月12日出生于山东招远,农民作家。1987年至1989年参加“人民文学函授中心”的函授学习;1999年至2003年参加鲁迅文学院普及部的函授学习。2003年开始在《参花》等杂志发表小说五十余篇,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莲花出水向阳开》《杨立生的爱情事》《哦,鲜花献给育花人》《半夜,何二川家的灯光》《走出迷茫》《拖拉机厂来了个王医生》等。  一  宋春阳越来越着急早早
期刊
风声,铃声,脚步声,声声入耳。  ——题记  当风铃的模样在我的记忆中慢慢消去,当温馨的伦常亲情在心中慢慢累积,我终于明白,那吹过的微风,那飘动的红绳,那翻过的旧书,都已深藏箱底,而此时那风铃的清响却在脑中回荡,萦绕耳畔,久久不散,原来,这声音一直在我心田。  六年前,我家从狭窄的机关宿舍搬到了宽大的房子,采购装修材料时,妈妈多买了几串风铃,并随手把它挂到了进门的门框上。  风铃上面是一个蓝色的木
期刊
雁鸣长天声空透,碧水依滩奈何瘦。  近看方知又此季,芦花数枝摇秋旧。  候鳥  山绵水遥不问路,觅罢四季有或无。  总爱逢春洗双羽,引吭趁风有归处。  旅顺口  铁血腥风百年潮,睡虎有梦天未老。  邓公铁骑依旧在,凭问怒海敢犁涛。  野渔夜宿  风掩柴扉旧,雨绵烛火瘦。  江鲜酒半碗,邀饮三更后。  中秋寻月不见  草庐村酒盏渐温,遥听广寒起弦音。  寻月秋夜终不见,太白邀去花间饮。  (作者单位
期刊
近日看到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二○一四届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有这样一段发言:“我唯一害怕的东西,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请看护好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以上提到的种种“不相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常常有人感慨世态炎凉,有人叹谓物欲横流,更有
期刊
我们常说借光,就是自己方便了,借了别人的光,沾了他人的光;有的光是自己刻意争取的,也有的光是无意中得到的;但是无论有意无意,借光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觉得自己占了什么便宜。不过,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借的光很温暖,有时也很阴冷。  借路光  在我居住的小区大门口,画了很多禁止停车的网格状黄线,但这并不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了方便自己,都争抢着把车停在离小区大门最近的地方。有一天下午,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