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及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因而教学必须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一、朗读指导要有技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多读,有兴趣读,主动读,在读中领悟、发展是最有效的朗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中有趣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心声,积极采用不同的朗读指导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求知欲。
  首先是先听范读或录音读。因为小学生模仿力较强,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给人以美的熏陶,给学生榜样。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战争不仅仅是夺去了父亲一人的生命,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而是世界的和平,体会到战争的可恶,呼吁和平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理解。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还能够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自由读文。自由读文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的习惯。在自由的读书氛围下,学生可以用一般教学课文采用的朗读方法,通常是先听范读或录音读。大声朗读,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与同学讨论或老师交流。这种朗读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再次,在学习课文时,采用常规课的老师所用方法,如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体会所读句、段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二、朗读训练指导目标合理
  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如《梅花魂》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这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文章用一个“情”字贯穿,外祖父的故乡情、爱国心跃然纸上,读后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宜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个人读、小组读、读重点句或段等各种富于情感的朗读,去体会一位老华侨渴念故土而又不能亲近故土的无奈和伤感,只能借助梅花寄托对祖国的相思之情。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项目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本文是继前两篇讲读课文之后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应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把本组讲读课文中重点训练的项目在本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三、重点朗读是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主旨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语文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差的瓶颈。如何绿色泛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呢?  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般来说,教师对精读得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期刊
农村中学生作文普遍无话可写,叙事不清,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目标上要求“实”,从写法上注重“仿”,从指导上讲究“序”从讲评上突出“励”取得了作文教学的较佳效果。  一、目标:实  目标“实”就是要求作文实事求是,写实在的文。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在美中成长的教育事业。  语文是生活,是情感体验,是对生活中细节,甚至是一个动作的心灵体验。不要把它单独的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开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在“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抛开老观念,绕过老套路,丢掉老方法,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注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动”起来!  所谓“活”,是要将原本沉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让课本上的人、事、物、景等变得活灵活现。所谓“动”,是要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中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把写作教学课当成了纯粹的写作练习课,认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行,无视写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题目越来越简单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为数也不多,导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要呼唤写作系列训练的回归。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笔者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
期刊
在讲解诗歌时,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变“教师—课本—学生”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课本—教师”的“自主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不逐句翻译意思。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却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预设环节恰恰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体系所无法完成的,更无法独立理解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开传统的诗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和点拨是门关键的艺术。课堂点拨应力求寻着语文的真味,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教读朱自清的《春》,我的问题设置如下: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生答:盼望)2.哪个词明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到来?(生答:近)3.春临大地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此时,我紧扣此句设疑分析:春天
期刊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设定的任务,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主动地进行判断、选择、获取和利用,还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承担的。  1.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教师在
期刊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