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笔者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辩争。不管这个学生是“绝顶聪明”还是“非常不济”,我们都不能忽视学生作为主题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还要“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承认学生发展存在个性差异,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2.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僵化之处,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总是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有貌似“创新”的做法,到底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我们的做法是,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求学的动机。
  二、确定学生的主动地位
  1.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学生喜新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分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学、会学、善学”的主动学习过程的必要步骤,也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要手段。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1)字要写规范,写端正,不潦草,不写错别字,不应付作业。这个习惯养成了,无论对学习的基本功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都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看到,成绩优异的同学书写基本上很规范,而成绩差的学生书写马虎了事。
  (2)培养学生自己多动脑、动手的习惯。教学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处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就加深了认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生多动脑动手才能自觉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全的成长。
  (3)培养学生认真广泛阅读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如同采蜜一样,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酿出甜蜜来。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各体裁各类型的优美文章,是粮食中的珍品,广泛阅读,自然能够起潜移默化、振奋精神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开读书演讲会,举办书评会,读书沙龙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多练笔。多写才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讨的方法,指导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探求学习的各种方法,把握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怎么读,题目怎样答,这都是有章可循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在不断地探求中,找出学习的规律,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文章的整体阅读怎样把握,一般阅读的方法如何,各种文体阅读有怎样的技巧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探求、归纳出来,并且在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完善,使之形成能力。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地位,让学生能“当家作主”,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由教师“牵”或“扶”。角色转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充分显示出来。
  总之,只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作文课上,有的同学面对文题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半天还是没写出来。我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炊。”可见材料的重要。作文也是如此,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才能有的可写。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们说,它就在生活中,在阅读里。  一、生活积累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那么,如何进行生活积累呢?  1.多参与。应置身于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身参加各种
期刊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的重要策略。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围绕矛盾点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
期刊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耐力和智慧、执著坚守才会有点成效的过程。“采得百花方成蜜”,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的确应该像蜜蜂那样博采广练,方有蜜的甜香。在写作的秘籍里,老师应该练就怎样的葵花宝典,使出怎样的上乘绝招,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以读导写。读是写的坚实壁垒。离开了读,任何写作都是空中楼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写作成功的终南捷径。让学生爱上阅读,就应以趣激读,以读导写。
期刊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
期刊
下面就写好考场作文谈几点技巧。  成千上万的人用一个题目(话题),大同小异的思路,似曾相似的材料,难分彼此的语言,看了几篇以后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就在此刻如果眼前的文章突然闪现出一个亮点,如同那万绿丛中一朵鲜艳的红玫瑰,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可以想像阅卷教师定然眼睛一亮,精神一振,给出一个高分。  一、亮丽的标题,照亮全文  自古有文好题一半的说法,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来
期刊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语文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差的瓶颈。如何绿色泛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呢?  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般来说,教师对精读得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期刊
农村中学生作文普遍无话可写,叙事不清,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目标上要求“实”,从写法上注重“仿”,从指导上讲究“序”从讲评上突出“励”取得了作文教学的较佳效果。  一、目标:实  目标“实”就是要求作文实事求是,写实在的文。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在美中成长的教育事业。  语文是生活,是情感体验,是对生活中细节,甚至是一个动作的心灵体验。不要把它单独的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开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在“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抛开老观念,绕过老套路,丢掉老方法,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注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动”起来!  所谓“活”,是要将原本沉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让课本上的人、事、物、景等变得活灵活现。所谓“动”,是要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中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把写作教学课当成了纯粹的写作练习课,认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行,无视写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题目越来越简单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为数也不多,导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要呼唤写作系列训练的回归。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