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儿童智能障碍就国外的研究而言,11960年代开始,除了主张从生理学方面探讨智能障碍的病因,而且还将行为干预引入到对智障者的治疗教育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包含了强化、消退、区分强化等一系列策略,强调通过正向的行为干预而非负性的惩罚方法,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干预。本文呈现了一例智障儿童逃离学校行为干预过程,以期为此种问题行为的改变提供一些思路。
二、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小浩,男,13岁,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得IQ小于54(由医院病历提供) ,属中度智力落后。小浩自小学一年级就有逃离学校的问题行为,一般喜欢在学校开校门的时候趁人不注意逃离学校。逃离学校行为高发频段在课间,一般上课时不太会出现。小浩平时除了喜欢逃离学校外,还喜欢吃辣椒酱,喜欢在操场跑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基于本案例关注目标行为的改变,而不考虑无关变量的作用,故本研究采用逐变标准设计。通过比较基线期和干预期的问题行为频率,评估干预效果,最后追踪干预的持续性。
2.功能评估
从收集到的信息初步判断,强化小浩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老师及周围人的注意,二是逃避学习。
3.确定目标
根据功能评估结果,确定被试的目标行为是:课间逃离学校行为次数低于2次。
4.干预方法
干预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正强化。只要出现积极的行为就给与强化。如果被试看到校门开了而不逃跑,或适应其它良好的行为就给与其一定的强化物。
组织学校跑步比赛。考虑到被试平时跑步积极性很高,且希望被试的逃离学校行为朝正向行为转化,组织班级同学在校门打开的时候进行学校跑步比赛,对执行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负惩罚。若被试出现问题行为且被劝说不逃离学校但不执行的情况下,取消他班会课上的活动机会和课间外出跑动的机会。
(三)干预过程
1.基线阶段(2月21日~25日)
在实施干预前,先建立被试问题行为的基线水平,为期五天。在此阶段不对被试采取任何干预,只记录课间其问题行为的发生次数。
2.第一干预阶段(2月28日~日3月4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5次以内。其中,28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若被试看到校门打开而不去逃跑,或者出现其它适应良好的行为,可连续得到强化。
3.第二干预阶段(3月7日~11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4次以内。其中,7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定比强化,每出现两次适宜行为强化一次。
4.第三干预阶段(3月14日~3月18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3次以内。其中,14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定比强化,每出现三次适宜行为强化一次。
5.第四干预阶段(3月21日~25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2次以内。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不定比强化。
6. 跟踪阶段(3月28日~4月1日)
取消干预,对被试跟踪记录五天,看能否自行将逃离学校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2次以内。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观察和记录,收集到以下结果(见图1)。
运用6SQ统计 2.2 Excel,对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如下:
图2数据显示,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即借助χ2统计量的实得指标来考察实际观测得到的问题行为频次与理论假定频次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显示x2=16.74(p<.01)。被试在干预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基线期,且在跟踪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同样显著低于基线期,这说明干预存在明显效果。另外,结合图1发现,跟踪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高于干预后期,说明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反弹,但另一方面,它低于干预阶段总平均水平,说明干预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泛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显著降低了被试课间逃离学校行为的发生频次,说明说明通过适当的干预智障儿童的逃离行为是可以改善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干预过程中也发现,个案的行为是表达拒绝或抗议的时候,干预的效果明显降低,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作者认为,对有逃离学校行为的智障儿童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干预立足于功能评估
问题行为的出现受之于特定环境的支持,行为服务于某项功能。评估结果有助于推断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注重正向干预方式
本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干预基本采取正向干预方式,较少使用惩罚。
3.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物
选择适合被试的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以及类化强化物。实验证明,这些强化物对被试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4.预防问题行为的反弹
本研究对于智障儿童逃离行为的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但很难彻底消除,主要表现为在追踪期的第1天的问题行为有所反弹(见图1跟踪期)。因此,行为干预后,在往后的日常生活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所取得的效果。
5.巩固家校支持系统
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治疗方案中有必要将个案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纳入其中并建立起强大的社會支持体系,因此要努力做到家长和学校广大教师的的共同协作。
儿童智能障碍就国外的研究而言,11960年代开始,除了主张从生理学方面探讨智能障碍的病因,而且还将行为干预引入到对智障者的治疗教育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包含了强化、消退、区分强化等一系列策略,强调通过正向的行为干预而非负性的惩罚方法,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干预。本文呈现了一例智障儿童逃离学校行为干预过程,以期为此种问题行为的改变提供一些思路。
二、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小浩,男,13岁,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得IQ小于54(由医院病历提供) ,属中度智力落后。小浩自小学一年级就有逃离学校的问题行为,一般喜欢在学校开校门的时候趁人不注意逃离学校。逃离学校行为高发频段在课间,一般上课时不太会出现。小浩平时除了喜欢逃离学校外,还喜欢吃辣椒酱,喜欢在操场跑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基于本案例关注目标行为的改变,而不考虑无关变量的作用,故本研究采用逐变标准设计。通过比较基线期和干预期的问题行为频率,评估干预效果,最后追踪干预的持续性。
2.功能评估
从收集到的信息初步判断,强化小浩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老师及周围人的注意,二是逃避学习。
3.确定目标
根据功能评估结果,确定被试的目标行为是:课间逃离学校行为次数低于2次。
4.干预方法
干预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正强化。只要出现积极的行为就给与强化。如果被试看到校门开了而不逃跑,或适应其它良好的行为就给与其一定的强化物。
组织学校跑步比赛。考虑到被试平时跑步积极性很高,且希望被试的逃离学校行为朝正向行为转化,组织班级同学在校门打开的时候进行学校跑步比赛,对执行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负惩罚。若被试出现问题行为且被劝说不逃离学校但不执行的情况下,取消他班会课上的活动机会和课间外出跑动的机会。
(三)干预过程
1.基线阶段(2月21日~25日)
在实施干预前,先建立被试问题行为的基线水平,为期五天。在此阶段不对被试采取任何干预,只记录课间其问题行为的发生次数。
2.第一干预阶段(2月28日~日3月4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5次以内。其中,28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若被试看到校门打开而不去逃跑,或者出现其它适应良好的行为,可连续得到强化。
3.第二干预阶段(3月7日~11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4次以内。其中,7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定比强化,每出现两次适宜行为强化一次。
4.第三干预阶段(3月14日~3月18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3次以内。其中,14日组织一次学校跑步比赛。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定比强化,每出现三次适宜行为强化一次。
5.第四干预阶段(3月21日~25日)
此阶段持续五天,目标是能将问题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2次以内。实施间歇强化程序中的不定比强化。
6. 跟踪阶段(3月28日~4月1日)
取消干预,对被试跟踪记录五天,看能否自行将逃离学校行为控制在每天课间2次以内。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观察和记录,收集到以下结果(见图1)。
运用6SQ统计 2.2 Excel,对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如下:
图2数据显示,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即借助χ2统计量的实得指标来考察实际观测得到的问题行为频次与理论假定频次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显示x2=16.74(p<.01)。被试在干预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基线期,且在跟踪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同样显著低于基线期,这说明干预存在明显效果。另外,结合图1发现,跟踪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高于干预后期,说明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反弹,但另一方面,它低于干预阶段总平均水平,说明干预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泛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显著降低了被试课间逃离学校行为的发生频次,说明说明通过适当的干预智障儿童的逃离行为是可以改善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干预过程中也发现,个案的行为是表达拒绝或抗议的时候,干预的效果明显降低,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作者认为,对有逃离学校行为的智障儿童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干预立足于功能评估
问题行为的出现受之于特定环境的支持,行为服务于某项功能。评估结果有助于推断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注重正向干预方式
本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干预基本采取正向干预方式,较少使用惩罚。
3.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物
选择适合被试的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以及类化强化物。实验证明,这些强化物对被试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4.预防问题行为的反弹
本研究对于智障儿童逃离行为的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但很难彻底消除,主要表现为在追踪期的第1天的问题行为有所反弹(见图1跟踪期)。因此,行为干预后,在往后的日常生活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所取得的效果。
5.巩固家校支持系统
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治疗方案中有必要将个案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纳入其中并建立起强大的社會支持体系,因此要努力做到家长和学校广大教师的的共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