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从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实践,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结构特征,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基本能力[1]。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2];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科学生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3]。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家周光召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直到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就要使学生能够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学生既要学会合理的怀疑、辩证的扬弃,也要保留被怀疑对象的合理的、正确的部分,而将其不合理的、不正确的部分加以纠正,使科学认识逐渐走向真实和完善。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尊重事实、诚实正直、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创新,科学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难于获得进步。创新和突破往往要受到陈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精神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的探索和奋度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就是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不要把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认识发展的终点,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发展的起点;就要使学生们懂得认识传播中所得到的不仅已有的结果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展;促使学生自我发激励、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过程,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基本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从而具备创新人才的智能结构。
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独立观察思考与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验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能力。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建立的全新教学模式,就要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受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本科基础教育,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课程体系要科学的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人才培养新方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综和能力,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要优化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
3.强化实践,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科学实验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转变为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一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同时,实验教学项目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层次。对专业基础课程要有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提高性实验;对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程有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内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导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导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导师要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论文写作、项目策划、科研实践、专利申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要不断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2]解念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19-120.
[3]王平祥,唐铁军,刘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50-52.
[4]解念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64-165.
[5]王新奎,楼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7,(8):32-3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结构特征,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基本能力[1]。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2];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科学生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3]。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家周光召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直到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就要使学生能够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学生既要学会合理的怀疑、辩证的扬弃,也要保留被怀疑对象的合理的、正确的部分,而将其不合理的、不正确的部分加以纠正,使科学认识逐渐走向真实和完善。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尊重事实、诚实正直、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创新,科学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难于获得进步。创新和突破往往要受到陈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精神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的探索和奋度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就是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不要把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认识发展的终点,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发展的起点;就要使学生们懂得认识传播中所得到的不仅已有的结果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展;促使学生自我发激励、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过程,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基本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从而具备创新人才的智能结构。
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独立观察思考与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验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能力。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建立的全新教学模式,就要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受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本科基础教育,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课程体系要科学的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人才培养新方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综和能力,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要优化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
3.强化实践,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科学实验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转变为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一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同时,实验教学项目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层次。对专业基础课程要有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提高性实验;对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程有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内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导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导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导师要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论文写作、项目策划、科研实践、专利申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要不断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2]解念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19-120.
[3]王平祥,唐铁军,刘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50-52.
[4]解念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64-165.
[5]王新奎,楼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7,(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