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委“八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8所小学,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选取了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厌学、单相思、出走等现象比较集中。江苏、浙江两省1985年对l09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为16.5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于1987年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浙江省在l989年由心理卫生工作者对该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4年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1994年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尽管由于所用量表和问卷有些未经修订而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有些还不够成熟,这些调查的结果和数据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是它们仍然是相当引人注意的。这样多的调查测验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足以提醒我们: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健康是船,心理健康是帆,有帆,船才能远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个体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这是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因此,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
无论是否意识到,每一位家长从孩子来到世界之后就一直对他们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目的和主要任务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是学生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语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最后家长也要重视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许多父母因生活中的波折或工作问题而变得消极,他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在孩子面前或闷声不响,或牢骚满腹,生活中不再有追求,经常打牌、赌博等。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肯定对儿童的健康是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坚强、上进,家长必须先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态度。
二、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出问题,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损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确定合理的要求,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积极的(理智型)和消极的(期待型、保护型、溺爱型、权威型、严厉型、放任型)两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闯劲,社会竞争能力差,怕吃苦,贪图安逸和舒适,生活和工作上惰性较大。权威型的教育使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无能,倾向于受人控制,遇事缺乏主见,有的会变得粗暴,越轨行为频繁,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因此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家长要选
择好正确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传统的家教中,强迫性的方法较多,家长往往用命令、打骂等方法来要求或教育孩子。在今天看来,这些落后的方法不仅伤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效果也非常有限,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很多研究表明,经常使用这些粗暴的方法教育儿童,会使儿童变得粗暴、性格乖戾、厌学、说谎等。家长应该在尊重儿童、允许他们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引导和说服。恰当的表扬或称赞以及适当的批评都是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尤其是鼓励性的方法,会使儿童自信、主动,更有兴趣,是应该经常使用的方法。
三、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要经常相互沟通,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氛围大有好处。如果父母事先未交流、沟通,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和,无论对彼此还是对孩子都不利。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看到孩子忙于作业,不去打扰,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所以,即使仅仅为了孩子,家长也有责任协调好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美的家庭环境。同时,还应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应更多地选择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富有情趣的交往方式。每个成员在交往中都应积极主动,家人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善于表达对其他成员的关爱。这样不
仅促进了儿童心理健康,而且也会使儿童学会任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中的竞争力和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强大后盾。因此,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首先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谈及到其他,心理健康是帆,有帆,船才能远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个体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这是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因此,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
无论是否意识到,每一位家长从孩子来到世界之后就一直对他们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目的和主要任务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是学生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语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最后家长也要重视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许多父母因生活中的波折或工作问题而变得消极,他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在孩子面前或闷声不响,或牢骚满腹,生活中不再有追求,经常打牌、赌博等。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肯定对儿童的健康是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坚强、上进,家长必须先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态度。
二、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出问题,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损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确定合理的要求,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积极的(理智型)和消极的(期待型、保护型、溺爱型、权威型、严厉型、放任型)两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闯劲,社会竞争能力差,怕吃苦,贪图安逸和舒适,生活和工作上惰性较大。权威型的教育使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无能,倾向于受人控制,遇事缺乏主见,有的会变得粗暴,越轨行为频繁,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因此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家长要选
择好正确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传统的家教中,强迫性的方法较多,家长往往用命令、打骂等方法来要求或教育孩子。在今天看来,这些落后的方法不仅伤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效果也非常有限,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很多研究表明,经常使用这些粗暴的方法教育儿童,会使儿童变得粗暴、性格乖戾、厌学、说谎等。家长应该在尊重儿童、允许他们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引导和说服。恰当的表扬或称赞以及适当的批评都是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尤其是鼓励性的方法,会使儿童自信、主动,更有兴趣,是应该经常使用的方法。
三、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要经常相互沟通,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氛围大有好处。如果父母事先未交流、沟通,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和,无论对彼此还是对孩子都不利。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看到孩子忙于作业,不去打扰,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所以,即使仅仅为了孩子,家长也有责任协调好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美的家庭环境。同时,还应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应更多地选择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富有情趣的交往方式。每个成员在交往中都应积极主动,家人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善于表达对其他成员的关爱。这样不
仅促进了儿童心理健康,而且也会使儿童学会任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中的竞争力和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强大后盾。因此,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首先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谈及到其他,心理健康是帆,有帆,船才能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