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系统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是德育活动和德育过程的集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信息,这三个要素在德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1.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威望的建立依靠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并由此形成个人持久的魅力。在网络时代亦即马克思·韦伯的“众神时代”,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将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的道德权威正面临被消解的困境。
2.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相比,更加多样和复杂,不仅受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其双方人格、性格、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和谐,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有的则师生关系比较冷淡,甚至紧张。
3.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双向传导性
德育系统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德育信息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德育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具有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他们不仅可以能动地接受教育,而且可以能动地对教师施加影响。
二、当前学校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使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化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德育工作尤其要注重塑造人,教师的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活动本与功利主义无关,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影响到了学校德育领域,一些教师一边畅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宣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一边却斤斤计较,甚至唯利是图;一些教师为了经济利益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物,并据此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现象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因此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师生关系已经变得功利化了,学校德育也遭遇了实践的困惑。
2.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他们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其需求在传统德育系统师生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学生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由此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尊师传统被消解而新型师生关系尚未建立起来的迷茫时期,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对立化导致师生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必须克服师生对立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达到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3.现代家庭尊重意识教育缺失导致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化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中,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表明教育者的作用和人格的伟大,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关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有的学生的父母往往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这种思想和言行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个人主义盛行、自私自利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许多学生任性、自私,缺少对教师的尊重,甚至不把教师放在眼里,不听从教师的劝导和教育,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化,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失去了耐心,更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冷漠。
三、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优化途径
优化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德育信息的传输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优化师生关系重点在教师,德育系统中的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道德影响力,做道德的楷模,以此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针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严重受损,教师应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处处讲求人格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自觉优化人格,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爱心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以高尚品质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以高雅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2.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在德育系统中必须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才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虽然有积极上进、消极落后等各种差别,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要以理服人,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殊的兴趣爱好。
3.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德育内化
优化师生关系还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受教育者是德育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德育系统中客体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在德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师施加影响的客体,又是积极的主体,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知识,而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道德规范与修养、社会意识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和影响,要经过学生自身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筛选、消化吸收,并将其付诸实践,内化为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系统的整体目标,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4.师生在互相尊重基础上力求达到有效沟通
优化师生关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有效沟通则是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沟通引发的,沟通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使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在平等交往和对话沟通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5.彰显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彰显人文关怀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且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导致师生关系变得僵化。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因此广大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一、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1.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威望的建立依靠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并由此形成个人持久的魅力。在网络时代亦即马克思·韦伯的“众神时代”,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将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的道德权威正面临被消解的困境。
2.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相比,更加多样和复杂,不仅受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其双方人格、性格、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和谐,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有的则师生关系比较冷淡,甚至紧张。
3.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双向传导性
德育系统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德育信息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德育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具有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他们不仅可以能动地接受教育,而且可以能动地对教师施加影响。
二、当前学校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使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化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德育工作尤其要注重塑造人,教师的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活动本与功利主义无关,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影响到了学校德育领域,一些教师一边畅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宣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一边却斤斤计较,甚至唯利是图;一些教师为了经济利益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物,并据此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现象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因此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师生关系已经变得功利化了,学校德育也遭遇了实践的困惑。
2.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他们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其需求在传统德育系统师生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学生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由此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尊师传统被消解而新型师生关系尚未建立起来的迷茫时期,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对立化导致师生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必须克服师生对立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达到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3.现代家庭尊重意识教育缺失导致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化
德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中,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表明教育者的作用和人格的伟大,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关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有的学生的父母往往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这种思想和言行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个人主义盛行、自私自利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许多学生任性、自私,缺少对教师的尊重,甚至不把教师放在眼里,不听从教师的劝导和教育,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化,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失去了耐心,更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冷漠。
三、德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优化途径
优化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德育信息的传输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优化师生关系重点在教师,德育系统中的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道德影响力,做道德的楷模,以此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针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严重受损,教师应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处处讲求人格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自觉优化人格,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爱心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以高尚品质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以高雅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2.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在德育系统中必须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才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虽然有积极上进、消极落后等各种差别,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要以理服人,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殊的兴趣爱好。
3.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德育内化
优化师生关系还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受教育者是德育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德育系统中客体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在德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师施加影响的客体,又是积极的主体,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知识,而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道德规范与修养、社会意识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和影响,要经过学生自身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筛选、消化吸收,并将其付诸实践,内化为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系统的整体目标,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4.师生在互相尊重基础上力求达到有效沟通
优化师生关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有效沟通则是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沟通引发的,沟通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使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在平等交往和对话沟通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5.彰显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彰显人文关怀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且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导致师生关系变得僵化。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因此广大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