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民间游戏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阳光、空气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能促进幼儿的新陈代谢。其次,民间游戏对材料的要求较低,“一根绳”“一个沙包”“小竹筒”等随处可寻的东西使游戏简便易行。再次,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对幼儿身心发展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自然环境下的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毕节地区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格”、“打沙包”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跳则可以锻炼跳的动作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种类繁多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一是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民间游戏多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跳绳”、“跳皮筋”、“跳格”、“打电球”、“荷花荷花几时开”等游戏都可以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抓籽”、“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二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三是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 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民间游戏的开展,有助于消耗幼儿体能,增强幼儿的食欲,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常常遇到家长们诉苦,孩子食欲不好,一口饭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每餐要大人费很大的力气哄着孩子吃,很令老师和家长烦恼。自从开展民间游戏后,孩子们的运动量加强了。因为民间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再加上孩子们从室内来到室外,活动范围宽阔了,自然增加了运动量,消耗了幼儿的体能,使机体产生饥饿感,孩子们吃起饭来也就有滋有味,不用老师家长催促,吃得干干净净。也正是由于孩子们玩民间游戏后产生的旺盛食欲,使食物被充分的消化吸收,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自此,孩子们吃得下,睡得着,身体越长越棒。
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一、自然环境下的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毕节地区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格”、“打沙包”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跳则可以锻炼跳的动作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种类繁多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一是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民间游戏多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跳绳”、“跳皮筋”、“跳格”、“打电球”、“荷花荷花几时开”等游戏都可以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抓籽”、“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二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三是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 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民间游戏的开展,有助于消耗幼儿体能,增强幼儿的食欲,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常常遇到家长们诉苦,孩子食欲不好,一口饭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每餐要大人费很大的力气哄着孩子吃,很令老师和家长烦恼。自从开展民间游戏后,孩子们的运动量加强了。因为民间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再加上孩子们从室内来到室外,活动范围宽阔了,自然增加了运动量,消耗了幼儿的体能,使机体产生饥饿感,孩子们吃起饭来也就有滋有味,不用老师家长催促,吃得干干净净。也正是由于孩子们玩民间游戏后产生的旺盛食欲,使食物被充分的消化吸收,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自此,孩子们吃得下,睡得着,身体越长越棒。
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