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培养学生史证意识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史料史证意识,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是历史老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要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多方面搜集资料,搜集资料其实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现有的教辅资源(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也有适量的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备课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极大便利我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培养学生史证史料意识的作用。
  不久前听了一节复习课——人民版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放的潮流》, 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从心态的视角讲述魏源,思路非常新颖,对教材的挖掘也较深。但个人觉得这位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史证史料意识方面有些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在材料的利用上有些单一。
  在分析魏源思想时,这位老师说道:“《海国图志》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但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他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接着他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制夷’显示了他的什么观念,学生在分析中联系前面所讲的“华夷文化观”,很容易得出了结论:魏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他仍然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而非文化之‘體’,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因为集体的无意识可以通过个人表现出来,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往往是他同时代其他人所共有心态的表现,这说明以魏源为代表的国人在天朝受到西方的初次重挫之后,还保持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这也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向西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从容自信的历史局限。’”这位老师的思路可以用这一公式展现,即:夷 显示天朝上国心态 决定了只师夷之“技”。
  魏源本人到底是否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如果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学资源我们不难发现:在旧人教版《新思想的萌发》的序言部分是这样说的“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新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序言部分也说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但这位老师认为魏源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夷夏之防”。“夷”到底怎么解释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它是否已经明显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学术界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见。”学术问题不是高中阶段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教学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讲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但不应该只讲一家之言。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有效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张分田教授在谈到对“先秦思想”教学内容的处理时说过“在中学阶段,应当以介绍事实性的知识为主,除非特别需要,尽量回避对思想家做出价值判断,甚至连褒扬与贬损的字眼都要少用或不用。必须有所判断的,也应尽可能地隐含在史实陈述之中,这类问题应当由学生独立思考,且大多有待来日。”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位老师关于魏源“师夷长技”的分析是以魏源本人仍然保持着天朝上国这一心态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成立,本节教学内容该如何处理呢?
  关于魏源本人是否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笔者以为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是两种学术观点的简单介绍。在《近二十年〈海国图志〉研究回顾》一文中郭汉民/袁洪亮教授这样介绍到:“ 袁伟时认为,魏源已经明确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一些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已超过中国,中国不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应抓紧向西方学习。因此从五十卷本到一百卷本,他一再呼吁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明确否定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郑强胜也认为,魏源并没有囿于“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而是勇敢地承认在文化上有许多国家优于中国,中国文化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他虽未突破对外国称“夷”的文化偏见束缚,却已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视西方国家为有教化之邦。他突破了“华夏中心观”,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西文化交融扫清了障碍。
  章鸣九等则持相反意见。他们指出,魏源在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情况以后,又附上自己撰写的《释五大洲》、《释昆仑》,考辨世界中心问题,否定西洋图说把地球分为五大洲的说法,认为是“强割为五为四”,依然坚持中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处于世界中心的迂腐观念。”。
  “夷”该怎么解释呢?笔者找到下列一段资料:“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张岱年、方克立先生也说过:“魏源等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从其所接触到的西方文明中,敏锐地认识到西方有自己的文明体系,不可以‘夷狄’视之。魏源指出:在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外奇士、域外良友,不可称‘夷狄’。他将‘夷狄’的概念做了重新解释,不再简单地以国界和种族来区分是否为‘夷狄’,而已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区分。”
  魏源为什么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呢?在向学生讲述时可不可以这么说: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认识任何一种新的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而魏源本人又是一个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者,因此最初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既便如此,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重要思想在今日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当时已属惊世骇俗之语、石破天惊之言,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林则徐因主战获罪,朝野均有不少人对他深表同情、甚至敢于为其鸣不平,但愿意或敢为他“溃夷夏之防”之罪责而辩解者是在是少之又少,这顶帽子委实可怕。”这样一对比,不更能突出魏源的“先进”吗,同样学生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绝大部分人的天朝上国心态没有转变过来,所以中国的近代化道路走得异常艰难。
  这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魏源 “师夷长技”的意义和影响,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这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有义务把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们,为其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应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目的是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下了定论的话,会严重干扰学生对新材料的提取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避免将有争议的问题一元化,多一些材料,少一些结论。如何发掘材料,现有的教辅资源、便利的网络资源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用。
其他文献
摘要: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科学的严谨、神秘、难懂,以至学生把科学看得至高无上、可望不可及。其实,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科学。因此只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情景,让科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科学,接触到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期刊
习作目标:①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②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边展示图片边导入)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有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有日夜坚守工作岗位的警察叔叔,有循循教导我们的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同学……在这些人当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
期刊
分层走班制教学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它解决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矛盾。我校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在八年级推行数学、科学两门学科ABC分层走班分层教学。2018年4月初,学校组织两门学科的教师就AB班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数学组教师对初二数学“二次函数应用(1)”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一、学
期刊
当今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基于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的实际,学案教学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学案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法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
期刊
三角变换在考试形式上是常考常新,但實质上却变化不大.下面总结了三角变换中常见变换策略,以供参考探究。
期刊
高中的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高中生积累语文知识,增强高中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高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增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提升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多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许多学生不爱读书,知识面狭窄,进行课外阅读时,要么静不下心来,要么读不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
期刊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
期刊
在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是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有效阅读,正确把握语篇结构,正确理解文本信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2011年版)》。但单凭阅读进行单方语言输入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光学而不用不利于语言的有效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语言输出,即
期刊
摘要:借助现代信息工具,针对教学项目内容运用现代信息化平台软件,传发只是问卷、文字信息实施沟通、微视频及其他资源共享。从而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云教学平台 微课 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
期刊
一、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二、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