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教学贵在创新,课堂创新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极为重要。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社会和自我有了初步的思考、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有创意和个性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于是,学生纷纷举例,如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TO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IBM、DELL(戴尔)等等。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们的出现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教学八年级“综合探究六.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时,笔者在课堂上悬挂了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各需要几天行程才能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出行的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计算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拥有知识、发展个性。
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信息,相互启发,达到深化思维、统一认识等目的; 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笔者先提问:“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教学八年级“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时,笔者对学生说:“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由于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紧紧抓住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 这次机遇,迅速向全球扩张,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僵化教法,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与生动的事物画面和教师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笔者先放映了电影《中华儿女》,引导学生齐唱国歌。然后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那时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而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时,笔者在上课之前先出示袁世凯“祭孔、祭天”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民主共和的观念当时虽已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这样设置情境,起到了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历史与社会课在学生的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而要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极为重要。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社会和自我有了初步的思考、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有创意和个性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于是,学生纷纷举例,如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TO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IBM、DELL(戴尔)等等。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们的出现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教学八年级“综合探究六.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时,笔者在课堂上悬挂了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各需要几天行程才能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出行的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计算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拥有知识、发展个性。
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信息,相互启发,达到深化思维、统一认识等目的; 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笔者先提问:“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教学八年级“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时,笔者对学生说:“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由于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紧紧抓住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 这次机遇,迅速向全球扩张,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僵化教法,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与生动的事物画面和教师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笔者先放映了电影《中华儿女》,引导学生齐唱国歌。然后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那时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而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时,笔者在上课之前先出示袁世凯“祭孔、祭天”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民主共和的观念当时虽已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这样设置情境,起到了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历史与社会课在学生的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而要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