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数学生们总是对文言文望而却步。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在点燃学生激情、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做好课堂点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进而乐学好学,活学活用,进行高效学习,感受文言文历久弥新的魅力。
关键词:自主高效;课堂点拨;诵读互动;问题带路;独立翻译;积累延伸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碰撞交汇的时代,我们理应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而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文言文教学对此也就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中学生一向有三怕,其一便是怕文言文,而文言文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都有分量不轻的文言内容,面对这些,学生都感到“压力山大”。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推翻压在学生头上的这座大山,让学生变畏难怕学为好学乐学呢?我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实际效果也不错。现与大家分享,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诵读互动,培养语感
古人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当代著名文学家程千帆教授也说:“诵读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可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文章之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前,我先在上一节课上布置熟读课文的预习作业,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进而把握好情感,然后找几位准备充分的学生到办公室录音。在课堂上播放时,请大家选出读得最好的一位,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其效果比听教材配套录音、被动接受强得多。
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诵读指导,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章可循。在后来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们又主动要求配乐朗诵,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样,课前的诵读活动有声有色,学生们不敢读,不愿读的情绪不见了,他们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文言文的学习,有些学生甚至能课前把文章背下来。
此外,還要多布置理解性表演的任务,给学生表现释放的机会,让他们在再现情景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进而轻松愉悦地掌握诵读技巧,培养语感。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第二段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向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我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两名主角(逃兵)要做出“弃甲曳兵”、“走”“笑”的动作。学生们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一段的知识点,背诵任务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二、问题带路,环环相扣
文言文考查除默写外,还涉及词语、句式、翻译及内容分析,我认为这些内容的学习是一体的,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即理解着背诵,一句背过,其中的词义、句式特点、主要内容都了然于胸;一篇背过,所有的词义、句式特点、整篇内容都了然于胸。为此,课堂上问题式的点拨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第一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梁惠王对孟子提出的困惑是什么?学生能马上答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加”的意思与“之”的用法,体会“何也”所表现出的急于求解的心情。
再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他凭什么觉得自己的国民应该比邻国多?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引导注意“之”的用法和“无如”的意思,体会“焉耳矣”所表现出的抱怨劳而无功之意。
再思考:梁惠王怎样尽心的?学生回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引导学生注意“凶、然”的意义。最后,有感情慢读。
这样,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就使学生将第一段的内容连贯起来,知识点的学习与诵读也合为一体了。
三、根据理解,独立翻译
在考试时,很多题目都是考察词类意思、断句翻译等。为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要学生把课下的注释看得和课文内容同样重,熟记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放手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理解、进而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例如,《过秦论》第三段主要论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守势”,分别写了暴秦军事上的“扩张”政策、文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上的“弱民”政策、政治上的“防民政策,虽文言知识点较多,却也层次分明。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把课下注释带入课文中,以列提纲的形式分层理解并随时识记知识点,注意诵读语气,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文言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想象,理解记忆起来会很顺畅;对于一些使用对比手法的文言文,可以指导学生找到对比点,边掌握知识点边理解背诵,事半功倍。
四、温故知新,积累延伸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应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要做到多些多记,温故知新。
例如在学《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焉”的一个义项,即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同时又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归纳整理“焉”的其他义项,结果学生跃跃欲试,举出“焉”在句末有时作语气词、在句中作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在句首作疑问代词等例句,从而对“焉”的用法及意义有了系统的认识,以便翻译时做到触类旁通。
再如,在讲解“古今异义”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记住这样一条:古今都有的词,基本上都是古今异义的。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组举出的例子既快又多,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课本上学过或课外见过的例子,如“于是”、“虽然”“然后”“故事”、“发明”等,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总之,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文言知识的积累,进而阅读课外文章也就轻松了;有了文言名句的积累,就可以在作文时巧摘妙引,使文章大放光彩。如此,中华文化的魅力尽显,代代传承。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做好“文”与“言”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读多练,那么,文言文这座压在学生头上的大山就会被轻松推翻!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启功.讲学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J].神州.2011(20).
[4]李俊兰,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9(07).
关键词:自主高效;课堂点拨;诵读互动;问题带路;独立翻译;积累延伸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碰撞交汇的时代,我们理应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而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文言文教学对此也就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中学生一向有三怕,其一便是怕文言文,而文言文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都有分量不轻的文言内容,面对这些,学生都感到“压力山大”。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推翻压在学生头上的这座大山,让学生变畏难怕学为好学乐学呢?我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实际效果也不错。现与大家分享,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诵读互动,培养语感
古人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当代著名文学家程千帆教授也说:“诵读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可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文章之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前,我先在上一节课上布置熟读课文的预习作业,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进而把握好情感,然后找几位准备充分的学生到办公室录音。在课堂上播放时,请大家选出读得最好的一位,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其效果比听教材配套录音、被动接受强得多。
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诵读指导,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章可循。在后来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们又主动要求配乐朗诵,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样,课前的诵读活动有声有色,学生们不敢读,不愿读的情绪不见了,他们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文言文的学习,有些学生甚至能课前把文章背下来。
此外,還要多布置理解性表演的任务,给学生表现释放的机会,让他们在再现情景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进而轻松愉悦地掌握诵读技巧,培养语感。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第二段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向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我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两名主角(逃兵)要做出“弃甲曳兵”、“走”“笑”的动作。学生们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一段的知识点,背诵任务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二、问题带路,环环相扣
文言文考查除默写外,还涉及词语、句式、翻译及内容分析,我认为这些内容的学习是一体的,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即理解着背诵,一句背过,其中的词义、句式特点、主要内容都了然于胸;一篇背过,所有的词义、句式特点、整篇内容都了然于胸。为此,课堂上问题式的点拨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第一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梁惠王对孟子提出的困惑是什么?学生能马上答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加”的意思与“之”的用法,体会“何也”所表现出的急于求解的心情。
再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他凭什么觉得自己的国民应该比邻国多?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引导注意“之”的用法和“无如”的意思,体会“焉耳矣”所表现出的抱怨劳而无功之意。
再思考:梁惠王怎样尽心的?学生回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引导学生注意“凶、然”的意义。最后,有感情慢读。
这样,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就使学生将第一段的内容连贯起来,知识点的学习与诵读也合为一体了。
三、根据理解,独立翻译
在考试时,很多题目都是考察词类意思、断句翻译等。为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要学生把课下的注释看得和课文内容同样重,熟记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放手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理解、进而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例如,《过秦论》第三段主要论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守势”,分别写了暴秦军事上的“扩张”政策、文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上的“弱民”政策、政治上的“防民政策,虽文言知识点较多,却也层次分明。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把课下注释带入课文中,以列提纲的形式分层理解并随时识记知识点,注意诵读语气,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文言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想象,理解记忆起来会很顺畅;对于一些使用对比手法的文言文,可以指导学生找到对比点,边掌握知识点边理解背诵,事半功倍。
四、温故知新,积累延伸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应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要做到多些多记,温故知新。
例如在学《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焉”的一个义项,即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同时又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归纳整理“焉”的其他义项,结果学生跃跃欲试,举出“焉”在句末有时作语气词、在句中作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在句首作疑问代词等例句,从而对“焉”的用法及意义有了系统的认识,以便翻译时做到触类旁通。
再如,在讲解“古今异义”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记住这样一条:古今都有的词,基本上都是古今异义的。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组举出的例子既快又多,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课本上学过或课外见过的例子,如“于是”、“虽然”“然后”“故事”、“发明”等,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总之,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文言知识的积累,进而阅读课外文章也就轻松了;有了文言名句的积累,就可以在作文时巧摘妙引,使文章大放光彩。如此,中华文化的魅力尽显,代代传承。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做好“文”与“言”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读多练,那么,文言文这座压在学生头上的大山就会被轻松推翻!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启功.讲学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J].神州.2011(20).
[4]李俊兰,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