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要求呢?笔者谨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从纵方面讲,教师行使着文化传代的职能,起桥梁作用;从横方面讲,教师行使着文化播撒的职能,起着推广的作用。教师的劳动价值是巨大的,劳动意义是深远的,劳动过程却是艰辛的。教师被人们比作“红烛”、“春蚕”、“人梯”等等,这是当之无愧的。古往今来,凡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无不对教师的职业有很高的评价。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况就把尊师重教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近代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见,教师职业是多么神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然而,在物质经济的冲击下,有部分教师不安心工作,对教学不负责任,工作马虎,没教案上课,作业叫学生代为批改,得过且过、精打细算地做两份职,将课室当作招生挣钱的场所,校内马虎应付,校外财源滚滚。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怎能在素质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呢?
作为教师,其师魂在于“热爱教育,献身教育”,而非将教育转化做商品与金钱。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修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种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大我”与“小我”的利益关系。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而艰辛的。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培养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盘
一个教师即使满腔热情,决心为教育事业奉献到底,但方向错了,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枉费心机,甚至出现“帮倒忙”的情况。就像一群小动物共同拉着一车货物,有的拼命往南拉,有的努力往北拉,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拉,他们个个都尽心尽力,但车子一点儿也不向前进。
正确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那么,它包括什么内容呢?
(一)注重全面发展,克服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为中心。这种教育是帮助少数学生通过选拔性的考试形式为基本目标的,考试的目的便是出人头地,成为“天之骄子”。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狭隘性、强迫性。有这种教育观念的教师就重分数,轻品质,管教不管导,教书不育人,使学生的心理、道德、审美、艺术等多方面得不到培养,制约了个性特长。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既适应时代的要求,又适合新一代成长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学生在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作为教师,为适应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面对社会,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每一个方面,帮助学生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二)“授者”为主导,“受者”为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发挥其主动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传授者,应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接受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为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不要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高歌”而弃学生于不顾,离开学生,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了。教学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工作实践活动中的认识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师应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配合,否则,学生不情愿地学,即使学,也食而不化,效果根本不好。
为达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明确什么呢?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学生要靠自己学,教师的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认识活动才起作用;2.教师应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的同时,要注意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3.学生有权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法》规定,学生有权享受义务教育,有权得到人民教师的爱与尊重。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能说明教师的素质修养不够好,也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套上枷锁,我们应从“教师中心”的束缚中破茧而出。
(三)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不仅仅是文明的被动传承者,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教师而言,其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的行为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捕鱼方法——学习、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才能迎接这新的挑战呢?1.自觉树立教育、教学开发的创新意识。要有闯一闯的劲头,不能一味停留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否则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2.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教师要有跳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常规操作;3.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自觉的创新能力。如今是信息开放的年代,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提高自身素质服务。只有教师本身创新自身提高了,才能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知识,开放教学空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个个具有个性,富有创新潜力的新时代人才。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工作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优秀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个教师能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光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学识与能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学习的表率。
素质教育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是由教师特殊的劳动过程决定的。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劳动对象,知识与能力便是教师的劳动工具,缺少劳动工具的劳动过程便不完善了,劳动效率自然不会高。教师没有知识与能力,就丢失了劳动工具,就没有教书育人的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教师缺少教书育人的能力就像没有大螯的螃蟹,最终走向“灭亡”。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否则也会使素质教育像没有钳的大螃蟹一样慢慢遭阻击,最后消声灭迹。没有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师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增强进取心,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
其一,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良好的职业技能,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并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四、博大的爱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动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用“心”来联系。
(一)爱心
即对学生的爱。不分好生、差生、不分性别、相貌、个性,对全体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与期待。
(二)耐心
即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关心、帮助、教育与期待。
培优转差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与精力。“差生”,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的困难,但这些学生同样是家庭的希望,他们更需要阳光雨露,我们只能对他们更有耐心。但这种耐心是有原则的,对学生的缺点不姑息迁就,是把尊重人格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三)童心
即教师应保持着与所教学生相迈的心理特征,能想学生所想,这是针对义务教育来说的。
五、光辉的师表形象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我们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但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尊自爱精神缺乏,仪表不端,言语脏污,同行之间“文人相轻”,在学生面前贬损其他教师,这种教师真是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做楷模来教育影响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形成的品质,教师都应具备。总而言之便是教师应当以身应教,以教人者教己,使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素质教育就体现在无言的身教中了。这是常识,不再赘述。
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从纵方面讲,教师行使着文化传代的职能,起桥梁作用;从横方面讲,教师行使着文化播撒的职能,起着推广的作用。教师的劳动价值是巨大的,劳动意义是深远的,劳动过程却是艰辛的。教师被人们比作“红烛”、“春蚕”、“人梯”等等,这是当之无愧的。古往今来,凡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无不对教师的职业有很高的评价。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况就把尊师重教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近代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见,教师职业是多么神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然而,在物质经济的冲击下,有部分教师不安心工作,对教学不负责任,工作马虎,没教案上课,作业叫学生代为批改,得过且过、精打细算地做两份职,将课室当作招生挣钱的场所,校内马虎应付,校外财源滚滚。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怎能在素质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呢?
作为教师,其师魂在于“热爱教育,献身教育”,而非将教育转化做商品与金钱。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修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种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大我”与“小我”的利益关系。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而艰辛的。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培养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盘
一个教师即使满腔热情,决心为教育事业奉献到底,但方向错了,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枉费心机,甚至出现“帮倒忙”的情况。就像一群小动物共同拉着一车货物,有的拼命往南拉,有的努力往北拉,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拉,他们个个都尽心尽力,但车子一点儿也不向前进。
正确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那么,它包括什么内容呢?
(一)注重全面发展,克服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为中心。这种教育是帮助少数学生通过选拔性的考试形式为基本目标的,考试的目的便是出人头地,成为“天之骄子”。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狭隘性、强迫性。有这种教育观念的教师就重分数,轻品质,管教不管导,教书不育人,使学生的心理、道德、审美、艺术等多方面得不到培养,制约了个性特长。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既适应时代的要求,又适合新一代成长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学生在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作为教师,为适应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面对社会,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每一个方面,帮助学生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二)“授者”为主导,“受者”为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发挥其主动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传授者,应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接受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为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不要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高歌”而弃学生于不顾,离开学生,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了。教学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工作实践活动中的认识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师应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配合,否则,学生不情愿地学,即使学,也食而不化,效果根本不好。
为达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明确什么呢?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学生要靠自己学,教师的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认识活动才起作用;2.教师应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的同时,要注意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3.学生有权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法》规定,学生有权享受义务教育,有权得到人民教师的爱与尊重。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能说明教师的素质修养不够好,也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套上枷锁,我们应从“教师中心”的束缚中破茧而出。
(三)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不仅仅是文明的被动传承者,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教师而言,其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的行为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捕鱼方法——学习、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才能迎接这新的挑战呢?1.自觉树立教育、教学开发的创新意识。要有闯一闯的劲头,不能一味停留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否则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2.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教师要有跳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常规操作;3.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自觉的创新能力。如今是信息开放的年代,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提高自身素质服务。只有教师本身创新自身提高了,才能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知识,开放教学空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个个具有个性,富有创新潜力的新时代人才。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工作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优秀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个教师能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光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学识与能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学习的表率。
素质教育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是由教师特殊的劳动过程决定的。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劳动对象,知识与能力便是教师的劳动工具,缺少劳动工具的劳动过程便不完善了,劳动效率自然不会高。教师没有知识与能力,就丢失了劳动工具,就没有教书育人的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教师缺少教书育人的能力就像没有大螯的螃蟹,最终走向“灭亡”。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否则也会使素质教育像没有钳的大螃蟹一样慢慢遭阻击,最后消声灭迹。没有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师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增强进取心,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
其一,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良好的职业技能,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并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四、博大的爱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动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用“心”来联系。
(一)爱心
即对学生的爱。不分好生、差生、不分性别、相貌、个性,对全体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与期待。
(二)耐心
即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关心、帮助、教育与期待。
培优转差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与精力。“差生”,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的困难,但这些学生同样是家庭的希望,他们更需要阳光雨露,我们只能对他们更有耐心。但这种耐心是有原则的,对学生的缺点不姑息迁就,是把尊重人格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三)童心
即教师应保持着与所教学生相迈的心理特征,能想学生所想,这是针对义务教育来说的。
五、光辉的师表形象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我们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但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尊自爱精神缺乏,仪表不端,言语脏污,同行之间“文人相轻”,在学生面前贬损其他教师,这种教师真是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做楷模来教育影响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形成的品质,教师都应具备。总而言之便是教师应当以身应教,以教人者教己,使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素质教育就体现在无言的身教中了。这是常识,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