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小学英语学习更有实效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入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活动,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实效。
  关键词:激发兴趣; 英语活动;能力
  苏联教育家珞寥夫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记忆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兴趣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搞好教学,不是依靠“强制”,而是要依靠“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教师就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引导到有事物或行为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
  想学好英语,首先要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新知识、不断探索真理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有的同学说:“我一看到英语就头疼,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还有的同学说:“英语单词我今天记了明天忘,我太笨了。”这都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初学英语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树立必胜的信心,缺乏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丧失了上进的动力,稍遇失败,就会向挫折缴枪,向困难低头。你就会感到英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自然也就不会取得好成绩。但是,只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学英语的必要性,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就一定能把英语学好。
  于是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入手,我利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的那种新鲜感、好奇心,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事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学校里互相说上两句,回家说给家里人听,父母感到很高兴,孩子也觉得很自豪。再加之我适宜的鼓励,有一部分学生的表现特别优秀。
  同时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英语方面的活动,比如 ,唱英文歌“Good morning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new year! ”,“Ten little Indian boys.”等等。我还陪伴小学生们一起做英语游戏。如:单词接龙,填单词的空缺字母,猜英语单词谜语,按单词归类抢记单词等等。有时也给小学生们读一些简短的英语幽默对话、练习简单的口头对话等。时间长了,懂得多了,就有了兴趣,当然,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欲望。
  英语单词的积累是学好英语的敲门砖, 灵活运用方法记忆英语单词, 会事半功倍,其乐无穷。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和词汇量的增多,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有些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把单词编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歌谣等。如:学习“兄弟、姐妹”这些单词时,我编了一段《家庭歌》:我有一个家庭family:爷爷外公grandpa,奶奶外婆grandma,叔叔舅舅是uncle,婶婶舅母是aunt,daddy、father是爸爸。要问妈妈怎么说? Mummy mother是妈妈。女儿daughter,儿子son。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 .(family)只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生就已经能背用顺口溜把单词熟练地说出来了,还引来了其他班级学生的羡慕。有的学生下课了还拉着我的手让我也教他们班这些英语单词呢?我还用《小松树快长大》的汉语歌的曲调,编了一首《开闭音节歌》教会孩子们如何区别英语中的重读开音节单词和重读闭音节单词。此外,我还编了英语中的八个主格代词口诀:我用I,你用you。男的他he,女的她she,动物事物的它,用it。we我们,you你们,they他们。通过学习连系动词be的用法之后,我有进一步升华,把语中的八个主格代词和连系动词be的用法联系到一起,编写了下面的口诀:I用am,you用are,is用在he,she, it。we用are,you用 are,they用are。单数名词用is,复数都用are。这样,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学会了单词又学会了口诀。
  总之,趣味性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脱离教学内容,不脱离教学实际,让学生在有趣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演、唱、画等的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那么,教学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高语主编.中国教育教学园丁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
  [2] 徐世贵著.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
  [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杂志,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草根研究”是一种最适合于教师的研究,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教师决不能仅满足于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于“草根研究”的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草根;研究型;新课程  Based on grass-roots study, do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Zhou Juan  Abstrac
期刊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励学生大胆探究,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创新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丰富的情景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以及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话题和内容,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欲望,增强了口语表达的自信,培养了他们自如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景;体态语言;多媒体  新版《小学英语课标》指出,小学英语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是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为了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
期刊
摘 要: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兴趣; 方法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
期刊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被广泛重视,而陈旧的美术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与评价体系等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美育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美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画家,而是要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自主的创造美和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
期刊
摘 要:在我校“探讨增效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研讨系列活动中,笔者根据译林出版社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6 Unit2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的课文内容,开设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这堂课笔者尝试了前年在美国普度大学进修期间了解和学习的称之为Seminar的课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展示交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课堂;合作;互动;展示;讨论;交流;
期刊
摘 要:中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丰富教学手段,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思维;兴趣;探索  Talking about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reative think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色目标,它的状况直接放映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期刊
创新思维,是指带有创建性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性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的去获取新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 明月传递着梦的信念,花谢花会开,月残月重圆,以一颗优雅之心去仰望明月,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欣赏明月,以一颗赤子之心与月同勉共进,道出诗人情系于月,魂系于月的创作风格,进而得出结论,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有诗意。  关键词:明月;生活;情感;理想  夜晚,伫立窗前,黑蓝的天,苍穹显得深邃悠远,蓦然感到,头顶早已被笼上一层美丽,的光晕,虽清幽,却使人感到一丝温暖,一线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