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历史科组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制定出了多个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改变教学方式。特别是在“石碁地区屯兵文化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更是精心组织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等一系列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石碁镇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其屯兵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明朝屯兵所涉及的村就有官涌(含永善)、石碁、沙涌、新桥、石岗等。这些村发展至今,依然保存有可以探究的文物古迹或民俗风情,例如九成书院、鳌鱼舞等。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的精神,组织开展了学生活动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活动课程主题名称:石碁镇屯兵文化探究
活动课程目标:
1. 了解石碁镇各村落屯兵文化的根源和现今某些历史遗址文物及风俗民情。
2. 在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屯兵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
3.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掌握一些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形成最终的调查研究成果。
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
1. 由指导教师主持召开开题活动课。内容是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并布置好学生进行实践调查的具体事宜。
2. 学生进行采访调查活动。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设有组长),分别对本镇屯兵文化底蕴较深的4个主要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摄影拍照等方式,了解各村有关屯兵文化的姓氏族谱、历史遗址文物和风俗民情等。(由指导教师带队)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各小组对本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主要是调查结果的对比,调查过程中的经验交流等。
4. 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课。由各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调查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内容包括各组调查的情况和学生的分析总结。最后由科代表在课堂上利用此课件做最终成果展示。
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1. 开题活动课
内容一: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利用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并印发文字资料):“屯兵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番禺地区的屯兵主要始于明朝。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洪武八年(1375年)有令‘州分前后左右四卫’。陈德被任命为广州左卫将军。据了解,我镇的新桥、石岗、沙涌、石碁、官涌、永善等村就是当时左卫所辖屯兵后人发展而来。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要同学们对这些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有关屯兵文化的情况以及遗址文物、风俗民情等。”
内容二:布置学生进行采访调查的具体事宜。
调查内容:各村屯兵文化的历史(有关姓氏)、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民俗风情等。
调查方式:访谈(学生记录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摄影拍照等。
调查对象:村委村干部、村中长者、有关学者等。
因为涉及范围较广以及时间的限制,我们根据区域特点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
内容三:让学生提问,解答一些相关问题。
2.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
按照之前的分组,由科组老师分头带队,利用课余时间到所负责的各个村进行考察。(事先与村委会联系好,确定时间、访谈对象和提供相关资料)
第一组:负责新桥村(包括石岗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九成书院、新桥村名来源等。
第二组:负责沙涌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民间习俗鳌鱼舞等。
第三组:负责石碁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同安社学遗址、永靖营的水井——四方井等。
第四组:负责官涌村(包括永善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官涌牌坊、“拜将军山”习俗等。
期间,同学们还查阅了有关书籍资料,例如《番禺县志》《岐山拾趣》等。(在教师帮助下)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
各小组将本组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后,在交流评价活动课上互相交流,总结各村的具体情况和考察经过。经过讨论,得出一些结论:
(1)所考察的各个村的主要姓氏都起源于明朝屯兵于番禺的军籍人。
(2)所考察的各个村都有一些有关屯兵的遗址或传统的风俗民情。
(3)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书籍记载不详,部分遗址或传统民俗的起源说法不一,无从考证。
(4)由于考察经验不足,很多问题解决要在老师的协助下才能完成。
4. 成果展示活动课
由4个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的调查结果综合起来并加上同学们的分析阐述,制成一个课件,在成果展示活动课展示。
部分活动成果展示(课件形式和展板展示):
一、总体概况
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明初广州左卫所所辖九屯的屯垦部队。当时全国设卫547个,所2592个。其中广州府属驻有6卫30所。 据史书记载,广州左卫,洪武八年设。官四十一员,旗兵一千三百二十四名。 左卫辖3所。中所辖明经(右里黄、陈、郭、龙姓)、田步(含应塘、岳溪2村)、官桥(含新村)3屯;右所辖官涌(含永善和化龙草堂北约的关、龙、朱、陈、胡汤、廖姓)、石碁(孔、简、叶、梁、陈、邝6姓)、沙涌3屯;后所辖榄山、新桥、石头岗(石岗钟姓和市头陈、梁、关、车、萧、吴等姓)3屯。
明军屯垦,每屯编制为112人,因部分人有家属随军,实际人数肯定超过上述数字,但“人丁一经入军,一家便为军户,世代相沿,不许变更,违者治罪”。所以九屯后人皆称为“军籍”。在明朝“民户、灶户、匠户、军户”四民中,军户社会地位最低,征集作战时,常被克扣粮饷,在平时亦备受奴役,缴纳赋税也比平常民户“重十倍,甚至十余倍”。
清朝以后,实行“摊丁入亩”,“军户”处境稍有好转。后来又裁并卫所,其屯田粮丁并归附近州县。左卫归番禺办理。“军户”改为“民户”后,九屯后人大部分成为自耕农,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人口逐渐增长。各屯(村)先后修族谱、建宗祠,其中沙涌、新桥等屯已成为大村。
至今,九屯后人,已发展到10多个村庄,1万多人口。
二、各村现存遗址或民俗与屯兵的渊源(二例)
1. 新桥村(包括石岗村)
(1)新桥村的来源。石碁新桥于明初建村,建国前属同安乡。一小河流经全村,河东名金边村,河西名村屋陂。明洪武八年(1375)广州左卫将军陈德属下的屯垦部队驻此始建九龙桥,把河两岸合二为一称新桥村。
(2)九成书院。是九屯人(俗称“军籍人”)为其子弟兴建的读书场所。据书院有关资料记载,书院内原存黑色石碑多块,于“文革”时被毁,始建年代,无可稽考,说法不一。据老人忆述书院于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始建。重修时换上嘉庆门匾。后庭中间,供奉“大明镇守广州左卫带领九屯旗甲官兵陈德将军”的神主牌。(现已为新桥小学)
2. 沙涌村
(1) 沙涌江氏起源。《沙涌江氏族谱》记载:江水庆“原籍江南直隶宁国府旌德县同贵乡二十一都。仕广州左卫小旗,遂居番禺南沙都沙涌乡,以为始祖焉”“永庆生于大元顺宗至正壬午二年(1342年)十月十一日,终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九月二十日,寿享八十三”“生二子:长子添德,字广居。承职小旗,因屡战有功,升总旗。次子源德,字广源”。由此可见,沙涌江姓与明朝屯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民间习俗沙涌鳌鱼舞。沙涌鳌鱼舞始于明代,相传是明洪武初年,江氏始祖到番禺屯垦时从原籍传入。它是一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通过歌舞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古代一个书生刻苦学习,在上京考试途中遭女妖追逐而投海,后经鳌鱼相救且日后中了状元的故事。成语“独占鳌头”便源出于此。这本是中原地区文化,因明朝屯兵于番禺而传入。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石碁镇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其屯兵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明朝屯兵所涉及的村就有官涌(含永善)、石碁、沙涌、新桥、石岗等。这些村发展至今,依然保存有可以探究的文物古迹或民俗风情,例如九成书院、鳌鱼舞等。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的精神,组织开展了学生活动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活动课程主题名称:石碁镇屯兵文化探究
活动课程目标:
1. 了解石碁镇各村落屯兵文化的根源和现今某些历史遗址文物及风俗民情。
2. 在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屯兵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
3.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掌握一些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形成最终的调查研究成果。
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
1. 由指导教师主持召开开题活动课。内容是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并布置好学生进行实践调查的具体事宜。
2. 学生进行采访调查活动。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设有组长),分别对本镇屯兵文化底蕴较深的4个主要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摄影拍照等方式,了解各村有关屯兵文化的姓氏族谱、历史遗址文物和风俗民情等。(由指导教师带队)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各小组对本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主要是调查结果的对比,调查过程中的经验交流等。
4. 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课。由各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调查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内容包括各组调查的情况和学生的分析总结。最后由科代表在课堂上利用此课件做最终成果展示。
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1. 开题活动课
内容一: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利用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并印发文字资料):“屯兵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番禺地区的屯兵主要始于明朝。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洪武八年(1375年)有令‘州分前后左右四卫’。陈德被任命为广州左卫将军。据了解,我镇的新桥、石岗、沙涌、石碁、官涌、永善等村就是当时左卫所辖屯兵后人发展而来。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要同学们对这些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有关屯兵文化的情况以及遗址文物、风俗民情等。”
内容二:布置学生进行采访调查的具体事宜。
调查内容:各村屯兵文化的历史(有关姓氏)、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民俗风情等。
调查方式:访谈(学生记录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摄影拍照等。
调查对象:村委村干部、村中长者、有关学者等。
因为涉及范围较广以及时间的限制,我们根据区域特点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
内容三:让学生提问,解答一些相关问题。
2.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
按照之前的分组,由科组老师分头带队,利用课余时间到所负责的各个村进行考察。(事先与村委会联系好,确定时间、访谈对象和提供相关资料)
第一组:负责新桥村(包括石岗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九成书院、新桥村名来源等。
第二组:负责沙涌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民间习俗鳌鱼舞等。
第三组:负责石碁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同安社学遗址、永靖营的水井——四方井等。
第四组:负责官涌村(包括永善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官涌牌坊、“拜将军山”习俗等。
期间,同学们还查阅了有关书籍资料,例如《番禺县志》《岐山拾趣》等。(在教师帮助下)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
各小组将本组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后,在交流评价活动课上互相交流,总结各村的具体情况和考察经过。经过讨论,得出一些结论:
(1)所考察的各个村的主要姓氏都起源于明朝屯兵于番禺的军籍人。
(2)所考察的各个村都有一些有关屯兵的遗址或传统的风俗民情。
(3)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书籍记载不详,部分遗址或传统民俗的起源说法不一,无从考证。
(4)由于考察经验不足,很多问题解决要在老师的协助下才能完成。
4. 成果展示活动课
由4个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的调查结果综合起来并加上同学们的分析阐述,制成一个课件,在成果展示活动课展示。
部分活动成果展示(课件形式和展板展示):
一、总体概况
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明初广州左卫所所辖九屯的屯垦部队。当时全国设卫547个,所2592个。其中广州府属驻有6卫30所。 据史书记载,广州左卫,洪武八年设。官四十一员,旗兵一千三百二十四名。 左卫辖3所。中所辖明经(右里黄、陈、郭、龙姓)、田步(含应塘、岳溪2村)、官桥(含新村)3屯;右所辖官涌(含永善和化龙草堂北约的关、龙、朱、陈、胡汤、廖姓)、石碁(孔、简、叶、梁、陈、邝6姓)、沙涌3屯;后所辖榄山、新桥、石头岗(石岗钟姓和市头陈、梁、关、车、萧、吴等姓)3屯。
明军屯垦,每屯编制为112人,因部分人有家属随军,实际人数肯定超过上述数字,但“人丁一经入军,一家便为军户,世代相沿,不许变更,违者治罪”。所以九屯后人皆称为“军籍”。在明朝“民户、灶户、匠户、军户”四民中,军户社会地位最低,征集作战时,常被克扣粮饷,在平时亦备受奴役,缴纳赋税也比平常民户“重十倍,甚至十余倍”。
清朝以后,实行“摊丁入亩”,“军户”处境稍有好转。后来又裁并卫所,其屯田粮丁并归附近州县。左卫归番禺办理。“军户”改为“民户”后,九屯后人大部分成为自耕农,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人口逐渐增长。各屯(村)先后修族谱、建宗祠,其中沙涌、新桥等屯已成为大村。
至今,九屯后人,已发展到10多个村庄,1万多人口。
二、各村现存遗址或民俗与屯兵的渊源(二例)
1. 新桥村(包括石岗村)
(1)新桥村的来源。石碁新桥于明初建村,建国前属同安乡。一小河流经全村,河东名金边村,河西名村屋陂。明洪武八年(1375)广州左卫将军陈德属下的屯垦部队驻此始建九龙桥,把河两岸合二为一称新桥村。
(2)九成书院。是九屯人(俗称“军籍人”)为其子弟兴建的读书场所。据书院有关资料记载,书院内原存黑色石碑多块,于“文革”时被毁,始建年代,无可稽考,说法不一。据老人忆述书院于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始建。重修时换上嘉庆门匾。后庭中间,供奉“大明镇守广州左卫带领九屯旗甲官兵陈德将军”的神主牌。(现已为新桥小学)
2. 沙涌村
(1) 沙涌江氏起源。《沙涌江氏族谱》记载:江水庆“原籍江南直隶宁国府旌德县同贵乡二十一都。仕广州左卫小旗,遂居番禺南沙都沙涌乡,以为始祖焉”“永庆生于大元顺宗至正壬午二年(1342年)十月十一日,终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九月二十日,寿享八十三”“生二子:长子添德,字广居。承职小旗,因屡战有功,升总旗。次子源德,字广源”。由此可见,沙涌江姓与明朝屯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民间习俗沙涌鳌鱼舞。沙涌鳌鱼舞始于明代,相传是明洪武初年,江氏始祖到番禺屯垦时从原籍传入。它是一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通过歌舞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古代一个书生刻苦学习,在上京考试途中遭女妖追逐而投海,后经鳌鱼相救且日后中了状元的故事。成语“独占鳌头”便源出于此。这本是中原地区文化,因明朝屯兵于番禺而传入。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