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儿感染性休克行正规扩容法与非正规扩容法的疗效。 方法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予非正规扩容法治疗,对照组予正规扩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液中各相关指标水平及患儿健康状况与器官衰竭情况;观察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情况。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血Na+浓度(125.43±10.67)mmol/L、Cl-浓度(98.31±10.02)mmol/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OFA及APACHE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儿感染性休克行非正规扩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离子指标值,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休克;正规扩容;非正规扩容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3-14-03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患儿机体内部,引发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导致患儿发生急性的器官功能衰竭[1]。目前,临床针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抢救治疗以液体复苏为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方式。由此,本研究分析小儿感染性休克行正规扩容法与非正规扩容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2例,男女比例24︰18,年龄32~12岁,平均(5.67±1.28)岁;临床表现:惊厥38例(90.48%);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4s 31例(73.81%),≥5s 11例(26.19%);尿量0.5~1mL/(kg·h)34例(80.95%),尿量<0.5mL/(kg·h)8例(19.05%);收缩压70~90mm Hg 23例(54.76%),<90mm Hg 19例(45.24%)。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22︰20,年龄2~11岁,平均(5.07±0.64)岁;临床表现:惊厥36例(85.71%);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4s 29例(69.05%),≥5s 13例(30.95%);尿量0.5~1mL/(kg·h)36例(85.71%),尿量<0.5mL/(kg·h)6例(14.29%);收缩压70~90mm Hg 25例(59.52%),<90mm Hg 21例(50.00%)。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内蒙古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急救学组于2005年修订的《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花纹、唇周紫绀、面色白灰;(2)意识变化:出现萎靡、烦躁、昏迷或惊厥等;(3)尿量<1mL/(kg·h);(4)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s;(5)代谢性酸中毒,血压降低;(6)脉搏、心率加快;上述六项症状符合任意三项即可确诊[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症状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监护人同意治疗方案者;无相关用药禁忌证者[3]。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肺、肾、胃肠道功能障碍者;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史者;羟乙基淀粉过敏者;不配合治疗方案者;心理或神经疾病患者[4-5]。
1.4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抗感染及原发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予正规扩容法治疗:输入胶体液或生理盐水15~20mL/kg(时间30~60min)以维持患儿血压,降低HR;继续输入30~50mL/kg胶体液或生理盐水6~8h,消除患儿的皮肤花纹,恢复四肢温度。予甘露醇(浓度20%)缓解脑水肿,予NaHCO3纠正患儿酸中毒;予肝素预防DIC;待扩容完成行NaCl(浓度0.9%)配合一定量的葡萄糖控制血钾与血糖[6]。
研究组行非正规扩容法,输入胶体液及生理盐水20mL/kg(时间15~20min),依据患儿临床的具体情况变化重复输入2~3次。NaCl溶液(浓度0.9%)加入适量肝素进行输液以预防DIC、纠正休克。输入胶体液及生理盐水5~10mL/(kg·h) 6~8h之后换为一定量的NaHCO3融合150mL半张含钠液纠正患儿酸中毒,补充胰岛素、葡萄糖及KCl(浓度为0.15%)控制血糖。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液中Na+、Cl-及pH等相关指标值;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情况(依据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值与预后效果呈反比)及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依据SOF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估取每日最低分,分值与预后效果呈反比);观察患儿稳定时间、补液量及住院时间等治疗相关指标情况[7-8]。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液中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Na+、Cl-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中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Na+值(125.43±10.67)mmol/L、Cl-值(98.31±10.02)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相关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由感染灶中胞壁产物、毒素、微生物等入侵血液循环引起,婴幼儿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体质较弱,易受到有害毒素感染,发展至感染性休克后可能导致患者代谢系统紊乱,组织细胞缺氧及缺血,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致人死亡的机率达40%~85%,由此临床对该病症的治疗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治疗过程主要采取清理原发感染灶、提升血管活性、合理用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胰岛素等)补充血糖及血容量,同时配合进行营养支持[9-10]。本研究选取8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2例予非正规扩容法治疗,该治疗方式针对感染性休克患儿受疾病影响表现出的绝对或相对性血容量不足,进行了血容量扩充治疗,以提升患儿血量循环功能,取得一定疗效。
观察两组患者血液中各指标水平,可得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血液中Na+离子浓度为(125.43±10.67)mmol/L、Cl-离子浓度为(98.31±10.02)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8.36±12.05)mmol/L与(102.17±12.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患儿的机体代谢平衡性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均较高,该结果与杨素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11]。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非正规扩容法将正规扩容法的输液时间由30~60min变为15~20min,并相应增加输液次数,以加快输液速度,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为患儿补充血液容量,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血量循环状况,有效实现调节并稳定患儿机体循环、纠正代谢紊乱的目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SOF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结果,可得治疗后研究组的SOFA评分(9.37±4.26)分,APACHEⅡ评分(15.42±6.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42±3.05)分与(15.78±6.89)分,但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对较好,但应用胶体液或晶体液对患儿进行复苏治疗对患儿的预后及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证实,在复苏治疗中,若液体的使用量满足充盈压的水平后,其对组织灌注水平的恢复作用相同,由此可知两种治疗法均能够控制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12-13]。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可得研究组患儿的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说明非正规扩容法治疗感染性休克患儿见效更快,效果更显著。上述结果与非正规扩容法的快速输液相关,由于提升了单次输液时间,减少了单次输液量,因此该治疗方法纠正患儿缺血、缺氧情况更加快速,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患儿脏器缺血缺氧情况,迅速恢复受损器官功能,有利尽早出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或肺水肿,因此应当强化对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监测,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小儿感染性休克行非正规扩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离子指标值,有利尽早出院,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昱.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16):26-27.
[2] 温晓艳.不同液体对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1,63.
[3] 吴德军.不同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56例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39-40.
[4] 卢永康,袁平根,梁晖,等.不同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7C):52.
[5] 徐盈,钟玲,陈国兵,等.不同液体选择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20):2352-2358.
[6] 何先弟,汪华学,吴强,等.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6):400-403.
[7] 金益梅,黄爱蓉,何时军.小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82-2384.
[8] 杨素梅.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8-59.
[9] 宋瑞娟,李小兰,宋瑞华.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6):444-447.
[10] 李晓冰.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1):89-90.
[11] 杨素梅.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5):3019.
[12] 王静.感染性休克12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95-96.
[13] 杨素梅.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8-59.
(收稿日期:2014-10-21)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休克;正规扩容;非正规扩容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3-14-03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患儿机体内部,引发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导致患儿发生急性的器官功能衰竭[1]。目前,临床针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抢救治疗以液体复苏为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方式。由此,本研究分析小儿感染性休克行正规扩容法与非正规扩容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2例,男女比例24︰18,年龄32~12岁,平均(5.67±1.28)岁;临床表现:惊厥38例(90.48%);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4s 31例(73.81%),≥5s 11例(26.19%);尿量0.5~1mL/(kg·h)34例(80.95%),尿量<0.5mL/(kg·h)8例(19.05%);收缩压70~90mm Hg 23例(54.76%),<90mm Hg 19例(45.24%)。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22︰20,年龄2~11岁,平均(5.07±0.64)岁;临床表现:惊厥36例(85.71%);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4s 29例(69.05%),≥5s 13例(30.95%);尿量0.5~1mL/(kg·h)36例(85.71%),尿量<0.5mL/(kg·h)6例(14.29%);收缩压70~90mm Hg 25例(59.52%),<90mm Hg 21例(50.00%)。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内蒙古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急救学组于2005年修订的《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花纹、唇周紫绀、面色白灰;(2)意识变化:出现萎靡、烦躁、昏迷或惊厥等;(3)尿量<1mL/(kg·h);(4)毛细血管的再充盈时间≥3s;(5)代谢性酸中毒,血压降低;(6)脉搏、心率加快;上述六项症状符合任意三项即可确诊[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症状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监护人同意治疗方案者;无相关用药禁忌证者[3]。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肺、肾、胃肠道功能障碍者;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史者;羟乙基淀粉过敏者;不配合治疗方案者;心理或神经疾病患者[4-5]。
1.4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抗感染及原发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予正规扩容法治疗:输入胶体液或生理盐水15~20mL/kg(时间30~60min)以维持患儿血压,降低HR;继续输入30~50mL/kg胶体液或生理盐水6~8h,消除患儿的皮肤花纹,恢复四肢温度。予甘露醇(浓度20%)缓解脑水肿,予NaHCO3纠正患儿酸中毒;予肝素预防DIC;待扩容完成行NaCl(浓度0.9%)配合一定量的葡萄糖控制血钾与血糖[6]。
研究组行非正规扩容法,输入胶体液及生理盐水20mL/kg(时间15~20min),依据患儿临床的具体情况变化重复输入2~3次。NaCl溶液(浓度0.9%)加入适量肝素进行输液以预防DIC、纠正休克。输入胶体液及生理盐水5~10mL/(kg·h) 6~8h之后换为一定量的NaHCO3融合150mL半张含钠液纠正患儿酸中毒,补充胰岛素、葡萄糖及KCl(浓度为0.15%)控制血糖。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液中Na+、Cl-及pH等相关指标值;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情况(依据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值与预后效果呈反比)及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依据SOF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估取每日最低分,分值与预后效果呈反比);观察患儿稳定时间、补液量及住院时间等治疗相关指标情况[7-8]。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液中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Na+、Cl-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中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Na+值(125.43±10.67)mmol/L、Cl-值(98.31±10.02)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相关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由感染灶中胞壁产物、毒素、微生物等入侵血液循环引起,婴幼儿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体质较弱,易受到有害毒素感染,发展至感染性休克后可能导致患者代谢系统紊乱,组织细胞缺氧及缺血,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致人死亡的机率达40%~85%,由此临床对该病症的治疗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治疗过程主要采取清理原发感染灶、提升血管活性、合理用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胰岛素等)补充血糖及血容量,同时配合进行营养支持[9-10]。本研究选取8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2例予非正规扩容法治疗,该治疗方式针对感染性休克患儿受疾病影响表现出的绝对或相对性血容量不足,进行了血容量扩充治疗,以提升患儿血量循环功能,取得一定疗效。
观察两组患者血液中各指标水平,可得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血液中Na+离子浓度为(125.43±10.67)mmol/L、Cl-离子浓度为(98.31±10.02)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8.36±12.05)mmol/L与(102.17±12.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患儿的机体代谢平衡性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均较高,该结果与杨素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11]。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非正规扩容法将正规扩容法的输液时间由30~60min变为15~20min,并相应增加输液次数,以加快输液速度,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为患儿补充血液容量,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血量循环状况,有效实现调节并稳定患儿机体循环、纠正代谢紊乱的目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SOF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结果,可得治疗后研究组的SOFA评分(9.37±4.26)分,APACHEⅡ评分(15.42±6.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42±3.05)分与(15.78±6.89)分,但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对较好,但应用胶体液或晶体液对患儿进行复苏治疗对患儿的预后及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证实,在复苏治疗中,若液体的使用量满足充盈压的水平后,其对组织灌注水平的恢复作用相同,由此可知两种治疗法均能够控制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12-13]。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可得研究组患儿的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说明非正规扩容法治疗感染性休克患儿见效更快,效果更显著。上述结果与非正规扩容法的快速输液相关,由于提升了单次输液时间,减少了单次输液量,因此该治疗方法纠正患儿缺血、缺氧情况更加快速,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患儿脏器缺血缺氧情况,迅速恢复受损器官功能,有利尽早出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或肺水肿,因此应当强化对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监测,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小儿感染性休克行非正规扩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离子指标值,有利尽早出院,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昱.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16):26-27.
[2] 温晓艳.不同液体对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1,63.
[3] 吴德军.不同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56例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39-40.
[4] 卢永康,袁平根,梁晖,等.不同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7C):52.
[5] 徐盈,钟玲,陈国兵,等.不同液体选择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20):2352-2358.
[6] 何先弟,汪华学,吴强,等.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6):400-403.
[7] 金益梅,黄爱蓉,何时军.小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82-2384.
[8] 杨素梅.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8-59.
[9] 宋瑞娟,李小兰,宋瑞华.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6):444-447.
[10] 李晓冰.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1):89-90.
[11] 杨素梅.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5):3019.
[12] 王静.感染性休克12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95-96.
[13] 杨素梅.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8-59.
(收稿日期: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