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技能目标的设定,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以专业课程延伸的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上三者有效融合,构建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6]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6]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