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促进他们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并由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基于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思维特性,探究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解题思维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的“解题教学”,就是需要教师在即引导学生熟知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概念融入实际生活环境中。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知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情境,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热情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材中所出现的大部分数学问题,都能够与我们日常实际生活场景相互结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深化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数学教材内容与日常实际生活环境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开展自身的想象和思维,去寻求答案所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所在情境—探究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反思解题思路并形成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完问题后,需要将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这样在后期如果遇到相似的问题情境便可以应用相似的解题思维进行思考和探究。
如,在学习《比较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图形,并以此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为:第一层以理解教材概念知识为主;第二层以总结概念知识中的逻辑性为主;第三层以概念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解决第一层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你能找出哪些图形的面积相同吗?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的学生解决第二层问题:在找出相同面积的图形和不同面积图形后,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数学基础较好并且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解决第三层问题:我们得出规律后,将如何应用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呢?三層问题层层相扣,相应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制欲望且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
二、展示思维逻辑的过程,优化学生思维逻辑结构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形成思维缜密,探究心理细密的优秀数学品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思维逻辑过程展现出来,进而从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寻找不足点和发光点,帮助学生优化不足点并且强化发光点,进而在实际运用中强化自身的思维逻辑结构。
例如,教师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时,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为:五(二)班一共有54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的占比为九分之六,其中男生群体中有六分之四的人喜欢篮球运动,那么五(二)班一共有多少男生喜欢篮球运动?此题虽然有只有一种解题列式,但是具体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教师引导学生读清题目意思后进行思考,之后可以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1举手后回答:我会先计算出五(二)班的具体男生人数,再计算男生中具体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学生2举手后进行回答:我会先计算出男生中喜欢篮球运动的占比,然后再用全班人数乘上该占比便可得出。学生纷纷举手表述自身的解题思维,大部分都与以上两个学生的解题思维不尽相同。其中不乏有对第二种思考方式表示不明白的学生,教师在收集学生意见之后重点对第二种解题思维进行讲解,这样的计算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划分将分数进行化简,并可以优化整数乘分数的过程,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解题思维。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优化自身解题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解题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和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逻辑,并且从中感悟出思想情感上的真谛。解决数学问题,真正的方法不在于解出问题答案,而在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才可以从本质上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在去应对相同性质问题时才能迎面而解。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实际问题时,出现了这种现象:有一个方形泳池四周都摆着花盆,一条边上有花盆5个,并且每个顶点都有摆着花盆,那么请问泳池周围一共有多少花盆?大部分学生根据惯性思维得出一个大众化答案:因为方形有四条边,因此一共有花盆4×5=20个花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出方形每边4个花盆的情况,学生便可以发现原来每边4个花盆情况下总花盆数才有12个。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实际总数量要比计算的数量少这么多?学生返回去再观察所画的图,可以发现原来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原先的计算思维会将四个角上的花盆重复计算两次,因此多算了8个花盆。由此可以发现,其实在学生得出基本计算答案后,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并结合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优化自身的思维漏洞。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解题教学。在设置解题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优化自身的解题思维,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占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的多方位探讨[J].求知导刊,2020(18):47-48.
[2] 刘大红.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9(26):58-5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解题思维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的“解题教学”,就是需要教师在即引导学生熟知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概念融入实际生活环境中。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知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情境,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热情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材中所出现的大部分数学问题,都能够与我们日常实际生活场景相互结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深化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数学教材内容与日常实际生活环境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开展自身的想象和思维,去寻求答案所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所在情境—探究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反思解题思路并形成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完问题后,需要将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这样在后期如果遇到相似的问题情境便可以应用相似的解题思维进行思考和探究。
如,在学习《比较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图形,并以此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为:第一层以理解教材概念知识为主;第二层以总结概念知识中的逻辑性为主;第三层以概念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解决第一层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你能找出哪些图形的面积相同吗?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的学生解决第二层问题:在找出相同面积的图形和不同面积图形后,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数学基础较好并且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解决第三层问题:我们得出规律后,将如何应用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呢?三層问题层层相扣,相应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制欲望且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
二、展示思维逻辑的过程,优化学生思维逻辑结构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形成思维缜密,探究心理细密的优秀数学品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思维逻辑过程展现出来,进而从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寻找不足点和发光点,帮助学生优化不足点并且强化发光点,进而在实际运用中强化自身的思维逻辑结构。
例如,教师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时,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为:五(二)班一共有54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的占比为九分之六,其中男生群体中有六分之四的人喜欢篮球运动,那么五(二)班一共有多少男生喜欢篮球运动?此题虽然有只有一种解题列式,但是具体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教师引导学生读清题目意思后进行思考,之后可以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1举手后回答:我会先计算出五(二)班的具体男生人数,再计算男生中具体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学生2举手后进行回答:我会先计算出男生中喜欢篮球运动的占比,然后再用全班人数乘上该占比便可得出。学生纷纷举手表述自身的解题思维,大部分都与以上两个学生的解题思维不尽相同。其中不乏有对第二种思考方式表示不明白的学生,教师在收集学生意见之后重点对第二种解题思维进行讲解,这样的计算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划分将分数进行化简,并可以优化整数乘分数的过程,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解题思维。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优化自身解题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解题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和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逻辑,并且从中感悟出思想情感上的真谛。解决数学问题,真正的方法不在于解出问题答案,而在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才可以从本质上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在去应对相同性质问题时才能迎面而解。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实际问题时,出现了这种现象:有一个方形泳池四周都摆着花盆,一条边上有花盆5个,并且每个顶点都有摆着花盆,那么请问泳池周围一共有多少花盆?大部分学生根据惯性思维得出一个大众化答案:因为方形有四条边,因此一共有花盆4×5=20个花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出方形每边4个花盆的情况,学生便可以发现原来每边4个花盆情况下总花盆数才有12个。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实际总数量要比计算的数量少这么多?学生返回去再观察所画的图,可以发现原来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原先的计算思维会将四个角上的花盆重复计算两次,因此多算了8个花盆。由此可以发现,其实在学生得出基本计算答案后,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并结合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优化自身的思维漏洞。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解题教学。在设置解题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优化自身的解题思维,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占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的多方位探讨[J].求知导刊,2020(18):47-48.
[2] 刘大红.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9(2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