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播学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产生的,而传播学科创立是在20世纪40年代,而教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深受传播学的影响。关于教育传播学,很多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传播;教育过程
一、 前言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讨。”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通过对教育传播含义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其定义都立足于教育学和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指导,由于传播学知识匮乏,故选择阅读了相关传播学著作。
二、 全书概述
笔者阅读了希伦·A·洛厄里和梅尔文·L·德弗勒的著作《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主要聚焦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对前后跨越六十多年的里多个里程碑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详细阐释。本书是按照一个章节阐述一个里程碑研究进行结构的。这本书是一本教材型的书籍,一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媒介效果理论的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效果研究的历史梳理,能够让我们对整个60多年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于初窥大众传播学很有帮助。
三、 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一个总体性的概述。向读者们介绍这些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是怎么选出来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历史意义,是学科理论发展中的转折点,在研究方法上梳理了典范。
第二章是介绍了佩恩基金的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在19世纪的20年代,电影迅猛发展,成了娱乐的主要方式。佩恩基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电影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内容分析。
第三章是魔弹论的介绍,将《火星人入侵》广播剧当时的播出情况等做了介绍,包括对很多受众的采访都详细呈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当时人们看这个广播剧的具体状态。而后讲了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进行跟踪调查这一现象。系统分析了造成恐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第四章是《人民的选择》,深入考察总统竞选中媒体的政治宣传作用。媒介效果的有限性以及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等理论有所阐述。
第五章是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大量收听日间连续剧的妇女的调查,来研究日间连续剧与其收听的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的具体呈现,向读者展示了研究人员的调查过程。
第六章是创新扩散理论。这个理论的研究起源很有意思,并不是在传播学领域,而是在一个杂交玉米种研究当中,竟然是农村社会学的贡献,而不是大众传播学本身的领域。研究者通过研究杂交品中的玉米是怎么在两个社区里面被慢慢使用,这个研究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是一种行为研究。是对人的本身的行为进行研究。
第七章是电影实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利用影片《我们为何而战》在士兵中的播放,来调查研究是否影片能够对士兵产生有效果的影响。
第八章是《传播与说服》这本书的内容的相关介绍,这里面的研究让我们对说服的很多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包括对反宣传的“免疫”、恐惧诉求、组织总程度、休眠效果等等。内容比较多,但是对后人的研究有里程碑意义。
第九章就是二级传播理论。在前面的佩恩研究第二章有提到过,这一章主要是深一步阐述关于意见领袖的影响。
第十章是介绍的里维尔项目,一群社会学家对空投传单的研究,是基于二战时期的。研究发现在投放较少的地区,有一大部分人是通过人际传播得到传单内容信息的。而儿童又比成年人更容易知道讯息。
第十一章是早期对儿童与电视之间的研究。重点是在研究对不同社会分类的孩子而言电视的不同功能。研究者强调儿童不是电视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活跃的行动者。调查给出一些发现:儿童使用电视的方式和时间与年龄、智力、家庭社会阶层等相关。儿童从电视中学习,在看电视中的生理、情感、认知等会有一些变化。
第十二章是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
第十三章讨论了关于电视暴力问题。介绍了《暴力与媒体》这本书,这本书是大众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显示了公众对于媒介所表现的暴力与日常生活暴力之间的联系的关注。
第十四章介绍了《关于电视和社会行为的卫生局局长报告》,跟上一个章节有相交叉的地方,都重点对电视暴力内容分析。但是这本著作还有关于电视与社会学习的研究,研究了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行为,检测到正相关关系。还有研究了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等。
第十五章是概括总结全书。
四、 读后心得
大众传播涵盖广泛,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传播学在利用技术改善教学中的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教育传播含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
[2]南國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黄鹂,吴廷俊.教育传播学新探[J].现代传播,2003.
[4]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谢翌,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传播;教育过程
一、 前言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讨。”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通过对教育传播含义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其定义都立足于教育学和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指导,由于传播学知识匮乏,故选择阅读了相关传播学著作。
二、 全书概述
笔者阅读了希伦·A·洛厄里和梅尔文·L·德弗勒的著作《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主要聚焦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对前后跨越六十多年的里多个里程碑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详细阐释。本书是按照一个章节阐述一个里程碑研究进行结构的。这本书是一本教材型的书籍,一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媒介效果理论的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效果研究的历史梳理,能够让我们对整个60多年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于初窥大众传播学很有帮助。
三、 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一个总体性的概述。向读者们介绍这些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是怎么选出来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历史意义,是学科理论发展中的转折点,在研究方法上梳理了典范。
第二章是介绍了佩恩基金的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在19世纪的20年代,电影迅猛发展,成了娱乐的主要方式。佩恩基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电影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内容分析。
第三章是魔弹论的介绍,将《火星人入侵》广播剧当时的播出情况等做了介绍,包括对很多受众的采访都详细呈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当时人们看这个广播剧的具体状态。而后讲了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进行跟踪调查这一现象。系统分析了造成恐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第四章是《人民的选择》,深入考察总统竞选中媒体的政治宣传作用。媒介效果的有限性以及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等理论有所阐述。
第五章是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大量收听日间连续剧的妇女的调查,来研究日间连续剧与其收听的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的具体呈现,向读者展示了研究人员的调查过程。
第六章是创新扩散理论。这个理论的研究起源很有意思,并不是在传播学领域,而是在一个杂交玉米种研究当中,竟然是农村社会学的贡献,而不是大众传播学本身的领域。研究者通过研究杂交品中的玉米是怎么在两个社区里面被慢慢使用,这个研究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是一种行为研究。是对人的本身的行为进行研究。
第七章是电影实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利用影片《我们为何而战》在士兵中的播放,来调查研究是否影片能够对士兵产生有效果的影响。
第八章是《传播与说服》这本书的内容的相关介绍,这里面的研究让我们对说服的很多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包括对反宣传的“免疫”、恐惧诉求、组织总程度、休眠效果等等。内容比较多,但是对后人的研究有里程碑意义。
第九章就是二级传播理论。在前面的佩恩研究第二章有提到过,这一章主要是深一步阐述关于意见领袖的影响。
第十章是介绍的里维尔项目,一群社会学家对空投传单的研究,是基于二战时期的。研究发现在投放较少的地区,有一大部分人是通过人际传播得到传单内容信息的。而儿童又比成年人更容易知道讯息。
第十一章是早期对儿童与电视之间的研究。重点是在研究对不同社会分类的孩子而言电视的不同功能。研究者强调儿童不是电视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活跃的行动者。调查给出一些发现:儿童使用电视的方式和时间与年龄、智力、家庭社会阶层等相关。儿童从电视中学习,在看电视中的生理、情感、认知等会有一些变化。
第十二章是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
第十三章讨论了关于电视暴力问题。介绍了《暴力与媒体》这本书,这本书是大众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显示了公众对于媒介所表现的暴力与日常生活暴力之间的联系的关注。
第十四章介绍了《关于电视和社会行为的卫生局局长报告》,跟上一个章节有相交叉的地方,都重点对电视暴力内容分析。但是这本著作还有关于电视与社会学习的研究,研究了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行为,检测到正相关关系。还有研究了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等。
第十五章是概括总结全书。
四、 读后心得
大众传播涵盖广泛,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传播学在利用技术改善教学中的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教育传播含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
[2]南國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黄鹂,吴廷俊.教育传播学新探[J].现代传播,2003.
[4]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谢翌,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