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依据南昌市各区县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划分南昌市乡村发展类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昌市乡村性进行评价,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区域内乡村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南昌市
农村发展是世界性的重大区域问题。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研究起步阶段,到90年代的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再到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转型阶段。由于乡村自身发展过程所引发的农业土地流失、农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低效利用等一系列农村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乡村发展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乡村作为相对城市而言的空间地域系统,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乡村内部要素组织、乡村演化、乡村功能及其乡村地域分异规律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以南昌市各县区作为研究区域,评价其乡村性指数,分析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差异,为南昌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发展,乡村发展也不例外,乡村的发展通常是以产业为载体的。因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可以以三次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作为判定主导产业的依据,如某区县某一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即判定该县域的农村发展状态为该指标所主导的乡村发展类型。据此,文章将南昌市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四种类型。结果见表1。
二、乡村性评价体系
乡村性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乡村对社会的功能,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判定更具操作性和可比性。乡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人口的变化以及耕地的利用状况上;乡村性指标体系力求准确形象刻画出研究区域农村的发展状态、水平,突出农村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的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南昌市的区域发展情况,遵循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构建了南昌市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南昌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乡村性指数。
三、结果与讨论
乡村发展类型反映了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乡村性指数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将两者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发展的差异,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从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结果表(表1)中可以看出,从南昌市总体看,南昌市总体的转型变化是由农业主导型向均衡发展型转变趋势。从各区县角度看,2000年南昌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农业主导型,占南昌市市域总面积的60.32%;2005年开始,南昌市乡村发展类型开始向均衡发展型转变,占全是总面积的69以上%。从乡村性评价结果表中可以知道,南昌总体乡村性水平从2000年0.4549下降到2010年的0.4081,降低了10.65%,以西湖区和青云谱区下降最为明显。
(二)南昌市2000年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农业主导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昌市周边的南昌县、进贤县和安义县。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性平均指数高达0.643。到2010年,农业主导型的县域仅有进贤县,乡村性指数为0.5891。虽然该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油料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县,但是该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在2000年处于工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有两个,到2010年时仅有青山湖区,其乡村性指数略有上升。青山湖区地域范围广、交通便利,处于南昌市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占全市五分之一。但区内城中村遍布,乡村地域范围占区地域面积比重还比较大。研究期间属于商旅服务型的县区一直是东湖区和西湖区,这两个区的乡村性平均指数从2000年的0.3086逐渐降低到2010年的0.2023,其中西湖区的乡村性指数下降到0.0959,下降比例达70.05%。西湖区、东湖区作为南昌市中心城区,2010年,两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9%提高到81%以上;这两个区已基本形成了“四圈四带”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商业街到商业区的转变。在2000年,南昌市处于均衡发展型的县区只有新建县和湾里区,占市域总面积的35%不到;到了2010年,南昌大部分县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转变为均衡发展型,占全市总面积的69.55%,但是这些县区的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性弱的区域主要是青云谱区,乡村性较强的县区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和湾里区。
(三)对于不同发展类型不同乡村性的区域,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工业主导型的县区要继续加强工业生产,以工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商旅服务型的县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性,实现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均衡型的县域需要根据乡村性大小判断具体发展模式,乡村性弱的区域侧重二、三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性强的区域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要素的流动,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2014052。
关键词: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南昌市
农村发展是世界性的重大区域问题。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研究起步阶段,到90年代的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再到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转型阶段。由于乡村自身发展过程所引发的农业土地流失、农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低效利用等一系列农村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乡村发展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乡村作为相对城市而言的空间地域系统,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乡村内部要素组织、乡村演化、乡村功能及其乡村地域分异规律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以南昌市各县区作为研究区域,评价其乡村性指数,分析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差异,为南昌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发展,乡村发展也不例外,乡村的发展通常是以产业为载体的。因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可以以三次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作为判定主导产业的依据,如某区县某一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即判定该县域的农村发展状态为该指标所主导的乡村发展类型。据此,文章将南昌市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四种类型。结果见表1。
二、乡村性评价体系
乡村性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乡村对社会的功能,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判定更具操作性和可比性。乡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人口的变化以及耕地的利用状况上;乡村性指标体系力求准确形象刻画出研究区域农村的发展状态、水平,突出农村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的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南昌市的区域发展情况,遵循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构建了南昌市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南昌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乡村性指数。
三、结果与讨论
乡村发展类型反映了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乡村性指数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将两者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发展的差异,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从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结果表(表1)中可以看出,从南昌市总体看,南昌市总体的转型变化是由农业主导型向均衡发展型转变趋势。从各区县角度看,2000年南昌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农业主导型,占南昌市市域总面积的60.32%;2005年开始,南昌市乡村发展类型开始向均衡发展型转变,占全是总面积的69以上%。从乡村性评价结果表中可以知道,南昌总体乡村性水平从2000年0.4549下降到2010年的0.4081,降低了10.65%,以西湖区和青云谱区下降最为明显。
(二)南昌市2000年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农业主导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昌市周边的南昌县、进贤县和安义县。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性平均指数高达0.643。到2010年,农业主导型的县域仅有进贤县,乡村性指数为0.5891。虽然该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油料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县,但是该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在2000年处于工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有两个,到2010年时仅有青山湖区,其乡村性指数略有上升。青山湖区地域范围广、交通便利,处于南昌市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占全市五分之一。但区内城中村遍布,乡村地域范围占区地域面积比重还比较大。研究期间属于商旅服务型的县区一直是东湖区和西湖区,这两个区的乡村性平均指数从2000年的0.3086逐渐降低到2010年的0.2023,其中西湖区的乡村性指数下降到0.0959,下降比例达70.05%。西湖区、东湖区作为南昌市中心城区,2010年,两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9%提高到81%以上;这两个区已基本形成了“四圈四带”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商业街到商业区的转变。在2000年,南昌市处于均衡发展型的县区只有新建县和湾里区,占市域总面积的35%不到;到了2010年,南昌大部分县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转变为均衡发展型,占全市总面积的69.55%,但是这些县区的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性弱的区域主要是青云谱区,乡村性较强的县区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和湾里区。
(三)对于不同发展类型不同乡村性的区域,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工业主导型的县区要继续加强工业生产,以工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商旅服务型的县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性,实现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均衡型的县域需要根据乡村性大小判断具体发展模式,乡村性弱的区域侧重二、三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性强的区域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要素的流动,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20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