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各类人才市场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技能型工人非常吃香,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的,有些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相比“出口”的旺盛需求,作为“入口”的招生工作形势并不乐观。随着近年来生源总数的下降,以及高校逐年扩招,给技工学校招生带来不小冲击。与高校招生的火热相比,技工学校招生显得有点冷清,多数家长不知道技工学校每年的招生时间,甚至也不会去关心。生员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类技工院校。
【关键词】 教育经济;人才培养;技工就业分析
引言:
本人作为技工院校一员,认为办好一所学校,千头万绪,当前急需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招生和就业,也就是通常说的一个“进口”,一个“出路”的问题。
一、技工教育需要社会认可
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无论如何都想混个一官半职,显得出人头地,而不愿踏踏实实的去务工、务农。技校出来是工人,干体力活的技术工人。而大学出来的是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是做办公室的。其实我国现在很是缺乏技师、高级技工类技术人才。在城市里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有非常高的期望值,不能承受孩子念不了大学,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技工)学校。宁可孩子读专科,再考个专升本,将来好坐办公室,尽管以后工资可能还不如车间的工人高。
相比家长的传统观念,技校招生难,更直接的原因是技工得不到切实的利益。
教育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过程的结果,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现有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当他们投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在补偿了教育劳动的耗费后,同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既包括社会的,也包括私人的。教育的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意味着个人受教育所投向自身的教育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偿还并获得超出成本的教育收益。
技工相比大学生等群体,在工资、社会保障及提升方面的空间狭小。说到工资水平,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工资比大学教授的工资要高。在发展机会上,我国考试录用公务员的门槛几乎必须是大学学历,进入企业高层的也多是大学毕业生,而技工多数没有高学历,几乎被剥夺了提升的权利,这其实也是一种歧视。
对技工的认可,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技术、当技工,缓解普工、技工的短缺的局面。
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中有90%以上在校生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30%,如何保障所有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资助中职技校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项政策减轻了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中职技校招生受益匪浅。
二、技工院校实习教学有待提升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教育能提高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决定着人类发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教育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影响教育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工资,这是因为教育劳动主要是以教师的劳动消耗为主。职业技术类专业教育成本构成中,工资部分相对小于社会科学、人文专业,其物力投入则大于后者。
现在的技校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就是不注重学生实习教学的结果。重要原因是实验设施、生产实习设备的配备不足。现在技工学校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硬件设备,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实习的需要。但经济成本不可谓不小,例如:酒店服务专业要有理论教室,演示教室,学生实习大厅,设施就与酒店、宾馆的是差不多了,只是比一般酒店、宾馆的设施还要多;数控专业需要有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机械加工、冲床、特种加工机床等实习设备,一台普通数控车床价格在4—8万之间,更不用说高达百万的先进设备了。对某些技术专业而言,一般经济实力不强的地区,政府投入的资金量无法保证教学需求。而民营学校就能省则省,这样的现实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这些仅凭学校或领导个人有能力是无法企及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扶持。而目前不管教育系统还是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的重视度都不高,投资不到位。
三、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新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迅速加以运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我认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又能够给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
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学校实验场地紧缺,实验仪器仪表不齐等方面的困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但是,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还不成功。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不少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
四、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采用“订单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性。针对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大大降低了人员流动的频率及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又减少了企业员工上岗前教育成本的开支,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培训的效率。
将现有教育资源与企业岗位相结合,大大节约了学校的就业精力和成本。“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教育与生产力的转化更为紧密和直接,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所以,订单模式也成为吸引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选择技工学校的亮点之一。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的完成效果打了折扣。虽然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教职工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学校相应管理中,应该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
总之,解决技工院校的“进口”、“出路”问题,重点在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必须重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技工院校面临的难题有社会问题,也有自身的弊病。我们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新形势,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办学的实力与活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的职业教育领域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教育经济;人才培养;技工就业分析
引言:
本人作为技工院校一员,认为办好一所学校,千头万绪,当前急需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招生和就业,也就是通常说的一个“进口”,一个“出路”的问题。
一、技工教育需要社会认可
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无论如何都想混个一官半职,显得出人头地,而不愿踏踏实实的去务工、务农。技校出来是工人,干体力活的技术工人。而大学出来的是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是做办公室的。其实我国现在很是缺乏技师、高级技工类技术人才。在城市里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有非常高的期望值,不能承受孩子念不了大学,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技工)学校。宁可孩子读专科,再考个专升本,将来好坐办公室,尽管以后工资可能还不如车间的工人高。
相比家长的传统观念,技校招生难,更直接的原因是技工得不到切实的利益。
教育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过程的结果,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现有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当他们投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在补偿了教育劳动的耗费后,同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既包括社会的,也包括私人的。教育的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意味着个人受教育所投向自身的教育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偿还并获得超出成本的教育收益。
技工相比大学生等群体,在工资、社会保障及提升方面的空间狭小。说到工资水平,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工资比大学教授的工资要高。在发展机会上,我国考试录用公务员的门槛几乎必须是大学学历,进入企业高层的也多是大学毕业生,而技工多数没有高学历,几乎被剥夺了提升的权利,这其实也是一种歧视。
对技工的认可,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技术、当技工,缓解普工、技工的短缺的局面。
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中有90%以上在校生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30%,如何保障所有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资助中职技校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项政策减轻了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中职技校招生受益匪浅。
二、技工院校实习教学有待提升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教育能提高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决定着人类发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教育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影响教育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工资,这是因为教育劳动主要是以教师的劳动消耗为主。职业技术类专业教育成本构成中,工资部分相对小于社会科学、人文专业,其物力投入则大于后者。
现在的技校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就是不注重学生实习教学的结果。重要原因是实验设施、生产实习设备的配备不足。现在技工学校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硬件设备,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实习的需要。但经济成本不可谓不小,例如:酒店服务专业要有理论教室,演示教室,学生实习大厅,设施就与酒店、宾馆的是差不多了,只是比一般酒店、宾馆的设施还要多;数控专业需要有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机械加工、冲床、特种加工机床等实习设备,一台普通数控车床价格在4—8万之间,更不用说高达百万的先进设备了。对某些技术专业而言,一般经济实力不强的地区,政府投入的资金量无法保证教学需求。而民营学校就能省则省,这样的现实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这些仅凭学校或领导个人有能力是无法企及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扶持。而目前不管教育系统还是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的重视度都不高,投资不到位。
三、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新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迅速加以运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我认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又能够给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
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学校实验场地紧缺,实验仪器仪表不齐等方面的困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但是,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还不成功。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不少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
四、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采用“订单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性。针对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大大降低了人员流动的频率及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又减少了企业员工上岗前教育成本的开支,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培训的效率。
将现有教育资源与企业岗位相结合,大大节约了学校的就业精力和成本。“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教育与生产力的转化更为紧密和直接,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所以,订单模式也成为吸引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选择技工学校的亮点之一。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的完成效果打了折扣。虽然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教职工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学校相应管理中,应该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
总之,解决技工院校的“进口”、“出路”问题,重点在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必须重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技工院校面临的难题有社会问题,也有自身的弊病。我们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新形势,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办学的实力与活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的职业教育领域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