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基础性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课标要求,是基层音乐教育者面临的课题。从中学音乐教学一线出发,精研学生实情,精选教学内容,综合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经过实践与思考,探索出一种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的“校本化”音乐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高质量教学的高效音乐教育。
[关键词] 音乐;精研;精选;教材;校本化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与实施,音乐教材的修订工作也已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基础性的差异,任何教材都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和本学期深入基层对全区中学13所学校的实地考察来看,每个学期虽然都有二十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除去文化课的期中、期末复习与考试、法定假期,再加上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音乐学科期末考查等因素,能够真正用于正常音乐教学的时间,只有十五个周次。目前,初中班级的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仅凭这十五节课,实际上很难保证教材实施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本校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所谓“校本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以校为本,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技术手段,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那么,究竟怎样的“校本化”处理方式才能充分实现每学期十五个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欣赏教学曲目,明确教材学习要点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大都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方式,而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感悟能力,因此,音乐作品欣赏也就成为初中音乐教材中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单元都提供了四至五个欣赏教学曲目,整册教材累计有二十多首音乐作品。如此数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想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中全部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课时全都用于欣赏教学,还必须分配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用于歌唱、演奏、创作等其他活动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预留给教师的一个弹性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每课时只精挑细选一个欣赏教学内容,并且每次播放音响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因为一次听得太久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是大型音乐作品就只能提炼出主题性乐段进行重点欣赏。因此,每个作品的欣赏教学大致需要经历三次左右的“听”(反复感知过程):初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美感印象;再次听赏感知音乐塑造的基本形象或表现内涵;三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征。还有“说”(讨论分析过程),“唱”或“奏”(主题体验过程)甚至“演”(动作表现或创作过程)等几个基本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并有所感悟。也就是说,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学生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方法并非只靠单纯地“听”,而是可以运用“听、赏、动、创”等综合性的体验方式。
当然,每个欣赏教学的作品要想达到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一般最少都需要耗费20至2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欣赏教学的内容不宜安排过多,否则,不仅挤占了其他项目的学习时间,而且欣赏教学也容易陷入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的境地,难以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
此外,音乐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单元主题的特征,把一些欣赏作品罗列在一起,教师要自己来确定欣赏教学的课时目标。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各不相同,教师之间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教材实施的基本质量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曾尝试把欣赏教学统一设定为下面四个基本要求。
(1)知道欣赏曲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音乐文化的知识点)。如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学习后需要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是山村小牧童的音乐形象;知道乐曲是贺绿汀先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音乐作品,因而被赞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2)借此联系生活场景或已经学习过的其他音乐内容(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仍以《牧童短笛》为例,通常会借助几幅牧童放牧的中国水墨画做展示,结合三个乐段的音乐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也会启发学生根据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知识点,联想到维瓦尔第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中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
(3)有表情地哼唱并记忆主题旋律(音乐表现和记忆能力)。这项要求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要求学生模唱和记忆欣赏作品的音乐主题,通过不断积累,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比较符合初中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实际情况。
(4)适当开发音乐教学中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过程与反馈的结果。大胆尝试微课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微课的范围可以是音乐知识类,欣赏类,专业技术类等,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平台,创造更合理的音乐学习氛围。为欣赏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高的平台。
二、更新歌唱选曲理念,注重培养声音感觉
在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至少有一首唱歌教学曲目,每册教材大约有五到六首歌曲。由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耗费半数以上的课时,留给歌唱教学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唱会(唱熟)一首歌曲大都需要一个课时以上的时间,唱好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学期只能完成两到三首歌曲的教學。因此,歌唱选曲如同处理欣赏教材一样,也需要对教材歌曲进行精心选择。此时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歌曲旋律的音韵美;第二是学生在集体歌唱时能够体验到整体音响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 音乐;精研;精选;教材;校本化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与实施,音乐教材的修订工作也已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基础性的差异,任何教材都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和本学期深入基层对全区中学13所学校的实地考察来看,每个学期虽然都有二十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除去文化课的期中、期末复习与考试、法定假期,再加上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音乐学科期末考查等因素,能够真正用于正常音乐教学的时间,只有十五个周次。目前,初中班级的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仅凭这十五节课,实际上很难保证教材实施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本校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所谓“校本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以校为本,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技术手段,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那么,究竟怎样的“校本化”处理方式才能充分实现每学期十五个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欣赏教学曲目,明确教材学习要点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大都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方式,而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感悟能力,因此,音乐作品欣赏也就成为初中音乐教材中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单元都提供了四至五个欣赏教学曲目,整册教材累计有二十多首音乐作品。如此数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想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中全部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课时全都用于欣赏教学,还必须分配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用于歌唱、演奏、创作等其他活动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预留给教师的一个弹性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每课时只精挑细选一个欣赏教学内容,并且每次播放音响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因为一次听得太久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是大型音乐作品就只能提炼出主题性乐段进行重点欣赏。因此,每个作品的欣赏教学大致需要经历三次左右的“听”(反复感知过程):初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美感印象;再次听赏感知音乐塑造的基本形象或表现内涵;三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征。还有“说”(讨论分析过程),“唱”或“奏”(主题体验过程)甚至“演”(动作表现或创作过程)等几个基本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并有所感悟。也就是说,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学生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方法并非只靠单纯地“听”,而是可以运用“听、赏、动、创”等综合性的体验方式。
当然,每个欣赏教学的作品要想达到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一般最少都需要耗费20至2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欣赏教学的内容不宜安排过多,否则,不仅挤占了其他项目的学习时间,而且欣赏教学也容易陷入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的境地,难以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
此外,音乐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单元主题的特征,把一些欣赏作品罗列在一起,教师要自己来确定欣赏教学的课时目标。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各不相同,教师之间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教材实施的基本质量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曾尝试把欣赏教学统一设定为下面四个基本要求。
(1)知道欣赏曲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音乐文化的知识点)。如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学习后需要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是山村小牧童的音乐形象;知道乐曲是贺绿汀先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音乐作品,因而被赞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2)借此联系生活场景或已经学习过的其他音乐内容(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仍以《牧童短笛》为例,通常会借助几幅牧童放牧的中国水墨画做展示,结合三个乐段的音乐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也会启发学生根据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知识点,联想到维瓦尔第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中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
(3)有表情地哼唱并记忆主题旋律(音乐表现和记忆能力)。这项要求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要求学生模唱和记忆欣赏作品的音乐主题,通过不断积累,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比较符合初中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实际情况。
(4)适当开发音乐教学中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过程与反馈的结果。大胆尝试微课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微课的范围可以是音乐知识类,欣赏类,专业技术类等,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平台,创造更合理的音乐学习氛围。为欣赏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高的平台。
二、更新歌唱选曲理念,注重培养声音感觉
在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至少有一首唱歌教学曲目,每册教材大约有五到六首歌曲。由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耗费半数以上的课时,留给歌唱教学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唱会(唱熟)一首歌曲大都需要一个课时以上的时间,唱好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学期只能完成两到三首歌曲的教學。因此,歌唱选曲如同处理欣赏教材一样,也需要对教材歌曲进行精心选择。此时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歌曲旋律的音韵美;第二是学生在集体歌唱时能够体验到整体音响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