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有趣的实验》(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二课)思考练习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法一]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谁来说说,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
生:因为斯帕拉捷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斯帕拉捷有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斯帕拉捷揭开蝙蝠夜行秘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从中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说得不错,还有要说的吗?
生:(沉默不语)
[教法二]
师: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我相信,斯帕拉捷的实验所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想到了这样一句凡人凡言:(多媒体呈现,请大家一起读)
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源自好奇。
——张桂正
生:(读后,有人笑,有人鼓掌)
师:大家别笑,虽然是凡人凡言,说不定若干年后会成为名人名言。
生:(又笑)
师:(趁热打铁)下面请大家用写“凡人凡言”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了课文的感悟与思考。
生:(纷纷欣然落笔,交流时畅所欲言)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实践。(顾启慧)
生:一颗好奇的心 一双发现的眼睛=创造。(奚鹏)
生:把“好奇”作鱼钩,用“探索”作鱼饵,将“坚持”作鱼竿,终有一日会钓起“成功”这条大鱼。(吕海洋)
生:秘密就像埋在深海的矿藏,它不可能浮在海面上,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挖掘。(陈 敏)
生:成功往住在第四次实验时起步。(黄 颖)
思考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学生个性的丰富性,都在呼唤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上述案例中,一般的结尾教学都是如“教法一”所呈现的那样,让学生先谈谈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然后再交流由此受到的启发。学生往住兴趣索然,其交流要么老生常谈,要么高谈阔论,很少有个性化的表达。笔者在教学最后,出示自己所写的一句“凡人凡言”,学生读后兴趣盎然。教师趁热打铁,激发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实验的领悟,写一句自己的“凡人凡言”。学生跃跃欲试,思维活跃,其个性化、感性化的表达精彩纷呈。
教育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和表达的愿望。”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预设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教学环节,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按“教法一”那样去做,虽然孩子们也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也能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但学生的所思所想大多是模糊的、平面的、共性的;而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个性化的解读,让“好奇”、“观察”、“思考”、“坚持”在学生心中激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波澜。
(责任编辑:梁媛)
《有趣的实验》(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二课)思考练习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法一]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谁来说说,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
生:因为斯帕拉捷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斯帕拉捷有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斯帕拉捷揭开蝙蝠夜行秘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从中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说得不错,还有要说的吗?
生:(沉默不语)
[教法二]
师: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我相信,斯帕拉捷的实验所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想到了这样一句凡人凡言:(多媒体呈现,请大家一起读)
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源自好奇。
——张桂正
生:(读后,有人笑,有人鼓掌)
师:大家别笑,虽然是凡人凡言,说不定若干年后会成为名人名言。
生:(又笑)
师:(趁热打铁)下面请大家用写“凡人凡言”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了课文的感悟与思考。
生:(纷纷欣然落笔,交流时畅所欲言)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实践。(顾启慧)
生:一颗好奇的心 一双发现的眼睛=创造。(奚鹏)
生:把“好奇”作鱼钩,用“探索”作鱼饵,将“坚持”作鱼竿,终有一日会钓起“成功”这条大鱼。(吕海洋)
生:秘密就像埋在深海的矿藏,它不可能浮在海面上,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挖掘。(陈 敏)
生:成功往住在第四次实验时起步。(黄 颖)
思考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学生个性的丰富性,都在呼唤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上述案例中,一般的结尾教学都是如“教法一”所呈现的那样,让学生先谈谈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然后再交流由此受到的启发。学生往住兴趣索然,其交流要么老生常谈,要么高谈阔论,很少有个性化的表达。笔者在教学最后,出示自己所写的一句“凡人凡言”,学生读后兴趣盎然。教师趁热打铁,激发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实验的领悟,写一句自己的“凡人凡言”。学生跃跃欲试,思维活跃,其个性化、感性化的表达精彩纷呈。
教育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和表达的愿望。”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预设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教学环节,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按“教法一”那样去做,虽然孩子们也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也能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但学生的所思所想大多是模糊的、平面的、共性的;而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个性化的解读,让“好奇”、“观察”、“思考”、“坚持”在学生心中激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波澜。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