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姜瘟病的发病规律,并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适当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姜瘟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2.4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090-01
生姜是临泉县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曾高达1万多公顷,是全国生姜重要产区之一。但是,随着生姜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基数的长年积累,近年生姜病虫危害不断加重,尤其是姜瘟病危害严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绝收。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的资助下,在临泉县开展了生姜平衡施肥试验,引进优良脱毒品种,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生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生姜姜瘟病的发病规律
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据鉴定其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带病残株与有机肥内越冬,能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通过病姜、土壤、灌溉、施肥及地下害虫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新姜区主要侵染来源为带病种姜,老姜区土壤内病菌和带病种姜都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菌液可借助流水与风吹雨溅扩散,一旦条件适合,迅速蔓延流行。高温高湿、时晴时雨、干湿变化激烈,有利于本病流行;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轮作年限短、偏施氮肥的姜田发病率较高。姜瘟病流行期长,一般6月下旬始发,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后才逐渐减轻。
2综合防治技术
2.1选择无病种姜,杜绝病菌传入
生姜收获前,选择无病姜田作为留种田,并挑选无病、健壮、整齐的植株留种,妥善贮藏。如从外地引种,则应严格筛选,剔除带病姜种。及时清理、烧毁田间病姜秸杆。在晒姜、困姜过程中,严格挑选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完好的姜块作种姜。
栽植前姜种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或77%可杀得800倍液浸种10min,并用薄膜覆盖闷6h,或30.5%高锰酸钾溶液,或姜瘟宁300倍液浸泡30 min,可有效杀灭种姜所带病菌。根据当地情况,在用上述药剂时,加入45%三唑铜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剂2 000倍液混合浸种消毒,能同时预防由其他真菌引起的腐烂病。播种时将切口蘸新鲜、清洁草木灰,确保种茎不带菌。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脱毒姜苗作种,既能防止种姜携带病菌,又可彻底切断病毒传入,预防病毒病。
2.2轮作换茬,精耕细作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一般要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一般田块最好采用生姜—水稻的水旱轮作模式,这样能有效控制病菌传播。选择地势高、排灌条件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冬前进行深耕,利用冬季低温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病菌、害虫。春后精耕细耙整地,施净肥,不施未腐熟的土杂肥,防止肥料带菌传入。前茬以葱蒜或粮食作物为好。
2.3科学栽培管理,控制病菌入侵
科学灌水,浇净水,水量适宜,不大水漫灌,防止姜田内相互窜水;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渍水,防止地面积水。改进管理技术,采用化学除草、地膜覆盖、减少中耕、施足底肥、不收种姜等新的栽培方法,小心培土,尽量减少对根茎造成伤害,防止形成伤口,避免病菌侵入植株。进行配方施肥,实施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配施的平衡施肥,喷施叶面肥,促进生姜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4及时防治害虫
地下害虫伤根、地上害虫伤茎,及时施药防治虫害,可以有效防止植株形成伤口,避免病菌乘机侵入。生姜地下害虫主要是土蚕(地老虎),可以用诱杀、人工捕捉、药剂灌窝等方法防治;地上害虫主要是螟虫(钻心虫),咬食茎杆、破坏组织,受害茎杆易折断,可用菊酯类农药或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雾或注入虫口防治。
2.5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可杀得1 500倍液,或75%农用链霉素2 000倍液,或5%硫酸铜1 5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每10~15d喷1次,用药液750~1 500kg/hm2,连喷2~3次。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0%杀菌先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硫酸铜,或5%漂白粉灌窝;也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以控制姜瘟病的蔓延。经常检查姜田,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铲锄,并将病株四周50cm内键壮植株全部除去,同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株四周撒上石灰,再用可杀得800倍液灌根,控制病害蔓延。
3参考文献
[1] 李杰.姜瘟病的早期综合防治[J].西南园艺,2005,33(2):64.
[2] 陈永兵,周月英,吴宇凌.姜瘟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06(3):60-61.
关键词 姜瘟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2.4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090-01
生姜是临泉县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曾高达1万多公顷,是全国生姜重要产区之一。但是,随着生姜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基数的长年积累,近年生姜病虫危害不断加重,尤其是姜瘟病危害严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绝收。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的资助下,在临泉县开展了生姜平衡施肥试验,引进优良脱毒品种,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生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生姜姜瘟病的发病规律
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据鉴定其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带病残株与有机肥内越冬,能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通过病姜、土壤、灌溉、施肥及地下害虫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新姜区主要侵染来源为带病种姜,老姜区土壤内病菌和带病种姜都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菌液可借助流水与风吹雨溅扩散,一旦条件适合,迅速蔓延流行。高温高湿、时晴时雨、干湿变化激烈,有利于本病流行;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轮作年限短、偏施氮肥的姜田发病率较高。姜瘟病流行期长,一般6月下旬始发,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后才逐渐减轻。
2综合防治技术
2.1选择无病种姜,杜绝病菌传入
生姜收获前,选择无病姜田作为留种田,并挑选无病、健壮、整齐的植株留种,妥善贮藏。如从外地引种,则应严格筛选,剔除带病姜种。及时清理、烧毁田间病姜秸杆。在晒姜、困姜过程中,严格挑选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完好的姜块作种姜。
栽植前姜种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或77%可杀得800倍液浸种10min,并用薄膜覆盖闷6h,或30.5%高锰酸钾溶液,或姜瘟宁300倍液浸泡30 min,可有效杀灭种姜所带病菌。根据当地情况,在用上述药剂时,加入45%三唑铜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剂2 000倍液混合浸种消毒,能同时预防由其他真菌引起的腐烂病。播种时将切口蘸新鲜、清洁草木灰,确保种茎不带菌。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脱毒姜苗作种,既能防止种姜携带病菌,又可彻底切断病毒传入,预防病毒病。
2.2轮作换茬,精耕细作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一般要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一般田块最好采用生姜—水稻的水旱轮作模式,这样能有效控制病菌传播。选择地势高、排灌条件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冬前进行深耕,利用冬季低温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病菌、害虫。春后精耕细耙整地,施净肥,不施未腐熟的土杂肥,防止肥料带菌传入。前茬以葱蒜或粮食作物为好。
2.3科学栽培管理,控制病菌入侵
科学灌水,浇净水,水量适宜,不大水漫灌,防止姜田内相互窜水;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渍水,防止地面积水。改进管理技术,采用化学除草、地膜覆盖、减少中耕、施足底肥、不收种姜等新的栽培方法,小心培土,尽量减少对根茎造成伤害,防止形成伤口,避免病菌侵入植株。进行配方施肥,实施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配施的平衡施肥,喷施叶面肥,促进生姜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4及时防治害虫
地下害虫伤根、地上害虫伤茎,及时施药防治虫害,可以有效防止植株形成伤口,避免病菌乘机侵入。生姜地下害虫主要是土蚕(地老虎),可以用诱杀、人工捕捉、药剂灌窝等方法防治;地上害虫主要是螟虫(钻心虫),咬食茎杆、破坏组织,受害茎杆易折断,可用菊酯类农药或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雾或注入虫口防治。
2.5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可杀得1 500倍液,或75%农用链霉素2 000倍液,或5%硫酸铜1 5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每10~15d喷1次,用药液750~1 500kg/hm2,连喷2~3次。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0%杀菌先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硫酸铜,或5%漂白粉灌窝;也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以控制姜瘟病的蔓延。经常检查姜田,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铲锄,并将病株四周50cm内键壮植株全部除去,同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株四周撒上石灰,再用可杀得800倍液灌根,控制病害蔓延。
3参考文献
[1] 李杰.姜瘟病的早期综合防治[J].西南园艺,2005,33(2):64.
[2] 陈永兵,周月英,吴宇凌.姜瘟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06(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