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计算机和网络的确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然而冷静思考目前的教学,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主要是浅层次的。多数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定位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教师讲授课程,虽然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但是这种软件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知识难点一招一式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1.恰当利用演示型课件
所谓演示型课件主要是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或者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而成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件一般能够清楚地说明知识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也包括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虽然这是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接受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教材为主的封闭型的,尽管我们提倡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教师的讲解也是不能全盘否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处于主动地发现的地位,有些知识还得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制作或选择优秀的适合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时,甚至在看、听时有兴趣,接受到的信息是通过其他媒体难以在课堂上传输的。
2.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网络学习是指学生在网络教室运行教师提供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软件进行学习,这里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教材要求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小组协作,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帮助。
广义的网络学习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资源,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迅速地判断信息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合理地将信息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亦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环境学习,就是要突破教材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同时也培养了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实际情况的网络学习方式,它不排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选择的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都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生长点。
二、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计算机和网络的确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然而冷静思考目前的教学,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主要是浅层次的。多数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定位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教师讲授课程,虽然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但是这种软件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知识难点一招一式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1.恰当利用演示型课件
所谓演示型课件主要是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或者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而成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件一般能够清楚地说明知识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也包括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虽然这是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接受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教材为主的封闭型的,尽管我们提倡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教师的讲解也是不能全盘否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处于主动地发现的地位,有些知识还得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制作或选择优秀的适合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时,甚至在看、听时有兴趣,接受到的信息是通过其他媒体难以在课堂上传输的。
2.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网络学习是指学生在网络教室运行教师提供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软件进行学习,这里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教材要求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小组协作,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帮助。
广义的网络学习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资源,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迅速地判断信息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合理地将信息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亦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环境学习,就是要突破教材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同时也培养了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实际情况的网络学习方式,它不排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选择的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都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生长点。
二、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