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必备素质,在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庞杂与繁多让热爱数学的学生感到思维上的些许不足,让很多渴望学好数学的学生头疼无比,让许多厌恶数学的学生感到思维能力欠缺对于学习数学的苍白和无力。对于笔者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深入探索其發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尽力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08-01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和开展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学生、家长、社会都在提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的学习和教学,也必须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种种教学实际情况表明,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根本还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一旦学生拥有了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推想能力、猜测和归纳总结思维,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创创新性、实践性的先河。
那么,中学数学教师到底应当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探讨一些笔者的看法和经验。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自身的教学之外发现和寻找生活中关于数学的各种实际原型和案例,尽量抽固定的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且渗透学生寻找数学的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例如,通过观察到电影院对号入座的情形,,引入基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实际与初中数学坐标原点以及空间的点和坐标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上述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2.从数学的认识角度,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一一创新一一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凡禹,纲与目——发散与收敛,超常思维的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朱美仙,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归类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J],2005.
[3]丁斌毅,开放型习题与发散性思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05:429-30.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08-01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和开展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学生、家长、社会都在提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的学习和教学,也必须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种种教学实际情况表明,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根本还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一旦学生拥有了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推想能力、猜测和归纳总结思维,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创创新性、实践性的先河。
那么,中学数学教师到底应当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探讨一些笔者的看法和经验。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自身的教学之外发现和寻找生活中关于数学的各种实际原型和案例,尽量抽固定的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且渗透学生寻找数学的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例如,通过观察到电影院对号入座的情形,,引入基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实际与初中数学坐标原点以及空间的点和坐标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上述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2.从数学的认识角度,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一一创新一一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凡禹,纲与目——发散与收敛,超常思维的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朱美仙,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归类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J],2005.
[3]丁斌毅,开放型习题与发散性思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05: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