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方法、教材虽有偏颇但不乏精华内容和成功经验,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传统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探讨传统蒙学对增强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养成道德习惯、最终提高 “语文素养”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传统蒙学;教材;教法;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
一、 传统蒙学教育
我国文献中最早关于蒙学的记述是《易经》,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即愚,“童蒙”即指刚刚能够入学的少年儿童,儿童求教于我,教育目的就是“蒙以养正”。古代把8—15岁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养教育”,称其学校为“蒙馆”,其使用教材为“蒙养书”。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从先秦到明清,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明清蒙学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时期。
二、传统蒙学教材教法及特点分析
1.识字写字教材教法
中国古代蒙学一直十分重视识字教育,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籧读书。”传统识字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和韵语知识读物。《三字经》最早是由宋末元初的王应麟所编撰,全文三言,押韵自然,利于记诵。内容上涉及教育思想、礼仪道德、百科知识、经学诗赋、历史知识等。全文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见闻,提升修养。写字教材中,明代李淳进撰的《结体八十四法》,以笔画、间架结构、字形为依据指导学生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中识字、先识后解、识写分开的方法,坚持先易后难的识字步骤,先取象形、指事的纯体字然后再教以合体字,同时兼顾趣味性的识字方法。写字教学强调按照扶手润字、描红、描影、跳格的步骤进行。
2.阅读写作教材教法
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学童开始读各种短小的诗歌读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在陶冶道德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韵律知识,为学习属对奠定基础。在简单诗歌阅读后,学童开始进一步学习一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日记故事》、《童蒙观鉴》等。传统蒙学作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据学童心理和写作规律特点,先利用《对类》书籍进行属对训练,再借助《古代笔法百千》在用字、选句、谋篇等方面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蒙师认为读书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将阅读教学分为“明”、“熟”两个阶段,“讲、读、背、温”四个环节,其中“读”要求 “熟读精思”,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把书读准、读熟、读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形成语感;在博览的基础上扩大见闻,积累材料,均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童作文注重模仿,强调立意,坚持“先放后收”,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然后再要求文章构思、用词,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明清蒙学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曾多次提到“語文素养”这个词,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回顾传统蒙学教育,语文素养早有体现,当今语文课改应对传统蒙学进行“扬弃”,吸收传统蒙学的优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增强语文能力
在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上,借鉴传统蒙学中“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结合”、“识写分开”的识字模式,“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就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苏教版教材首创“词串”,综合运用传统的韵文识字、集中识字经验,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新的识字教材模式。【1】此外,传统的“六书”教学法从“音、形、义”的角度分析汉字规律特点,系统识字,利于学生感受汉语魅力,值得借鉴学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语感”,语感的形成则建立在长期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蒙学“诵读”经验,将诵读法引入校园中,对语感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左右,根据学童“乐记善记不善思”的年龄特征,强调“熟读成诵”,掌握语言合成规律,形成语感,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语言仓库”以备之后调用。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的写作从“写话”开始,然后是注重见闻感受的“习作”,再到纪实作文的“写作”。这更要吸取传统蒙学“立意为先、先放后收”的经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时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传统蒙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名扬天下的宏大功业,培养了众多神童才子。中国的传统蒙学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并结合时代精神,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强调“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校本文化课程,继承发扬优秀区域文化。
3.培养道德习惯
现实生活中,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攻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德现象日益增多。我们不禁发问:基本的个人道德都难以保证,何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蒙学虽是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的,但其“蒙以养正”的道德教育宗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弟子规》:“朝起早,夜眠迟。……食适可,勿过则”,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字经》:“亲师友,习礼仪”、“孝于亲,所当执”、讲述的就是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道德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传统蒙学教材中多录入言行品性规范,供学童传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习惯,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 万进.传统蒙学教材经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9):42-43
2.文正东.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3-114.
3. 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1-74.104-115.
关键词 传统蒙学;教材;教法;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
一、 传统蒙学教育
我国文献中最早关于蒙学的记述是《易经》,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即愚,“童蒙”即指刚刚能够入学的少年儿童,儿童求教于我,教育目的就是“蒙以养正”。古代把8—15岁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养教育”,称其学校为“蒙馆”,其使用教材为“蒙养书”。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从先秦到明清,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明清蒙学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时期。
二、传统蒙学教材教法及特点分析
1.识字写字教材教法
中国古代蒙学一直十分重视识字教育,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籧读书。”传统识字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和韵语知识读物。《三字经》最早是由宋末元初的王应麟所编撰,全文三言,押韵自然,利于记诵。内容上涉及教育思想、礼仪道德、百科知识、经学诗赋、历史知识等。全文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见闻,提升修养。写字教材中,明代李淳进撰的《结体八十四法》,以笔画、间架结构、字形为依据指导学生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中识字、先识后解、识写分开的方法,坚持先易后难的识字步骤,先取象形、指事的纯体字然后再教以合体字,同时兼顾趣味性的识字方法。写字教学强调按照扶手润字、描红、描影、跳格的步骤进行。
2.阅读写作教材教法
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学童开始读各种短小的诗歌读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在陶冶道德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韵律知识,为学习属对奠定基础。在简单诗歌阅读后,学童开始进一步学习一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日记故事》、《童蒙观鉴》等。传统蒙学作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据学童心理和写作规律特点,先利用《对类》书籍进行属对训练,再借助《古代笔法百千》在用字、选句、谋篇等方面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蒙师认为读书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将阅读教学分为“明”、“熟”两个阶段,“讲、读、背、温”四个环节,其中“读”要求 “熟读精思”,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把书读准、读熟、读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形成语感;在博览的基础上扩大见闻,积累材料,均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童作文注重模仿,强调立意,坚持“先放后收”,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然后再要求文章构思、用词,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明清蒙学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曾多次提到“語文素养”这个词,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回顾传统蒙学教育,语文素养早有体现,当今语文课改应对传统蒙学进行“扬弃”,吸收传统蒙学的优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增强语文能力
在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上,借鉴传统蒙学中“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结合”、“识写分开”的识字模式,“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就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苏教版教材首创“词串”,综合运用传统的韵文识字、集中识字经验,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新的识字教材模式。【1】此外,传统的“六书”教学法从“音、形、义”的角度分析汉字规律特点,系统识字,利于学生感受汉语魅力,值得借鉴学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语感”,语感的形成则建立在长期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蒙学“诵读”经验,将诵读法引入校园中,对语感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左右,根据学童“乐记善记不善思”的年龄特征,强调“熟读成诵”,掌握语言合成规律,形成语感,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语言仓库”以备之后调用。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的写作从“写话”开始,然后是注重见闻感受的“习作”,再到纪实作文的“写作”。这更要吸取传统蒙学“立意为先、先放后收”的经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时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传统蒙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名扬天下的宏大功业,培养了众多神童才子。中国的传统蒙学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并结合时代精神,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强调“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校本文化课程,继承发扬优秀区域文化。
3.培养道德习惯
现实生活中,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攻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德现象日益增多。我们不禁发问:基本的个人道德都难以保证,何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蒙学虽是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的,但其“蒙以养正”的道德教育宗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弟子规》:“朝起早,夜眠迟。……食适可,勿过则”,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字经》:“亲师友,习礼仪”、“孝于亲,所当执”、讲述的就是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道德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传统蒙学教材中多录入言行品性规范,供学童传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习惯,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 万进.传统蒙学教材经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9):42-43
2.文正东.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3-114.
3. 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1-74.1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