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外语教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2.语言交际教学法。3.语言加工处理论。本文学习多篇国外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加工处理论进行理论综述,指出语言加工处理论的初现率标准在国内研究的必要性,且对英语教学也能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语言交际教学法 语言加工处理论 英语教学
背景
外语教学界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外语教学是否需要一个正式的结构性教学大纲?如果需要,如何构造?语法教学是在清晰讲解或模糊讲解中学还是教?应该是集中语法结构还是意义?任务和技巧如何才能达到结构教学?是不是只有学习者询问该结构才证明语法结构已经发生?学习者习得英语过程中是否需要阶段习得的界定?如果需要,学习者又是处于哪一阶段?阶段的界定对于英语教学又有何意义?在阶段界定过程中,应该是用准确率标准还是初现率标准?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哪个更具优越?
在外语教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指定学习者应该学习何种语法结构,并且在教学中采用清晰讲解的教学方法。2.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新兴且很大部分被接受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任何语言结构都不是清晰讲解能学习并运用的,而应该通过模糊的讲解方法,且语言不是靠讲解得来的,而是在交际的实际语境中习得的。3.Pienemann所提出的结构性方法,即语言加工处理论(笔者译,Processibility Theory),该方法能够预测学习者在哪个阶段应该处理哪些语法结构,但同时系统上也排出了个人的差异。该方法要求:任務和材料应该包含一定量的语言结构,并且该语言结构是习得者能在其阶段中融入得了该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语言的结构,且能通过语言增加而习得语言;帮助学习者区别无益的错误(Pienemann,1998,pp.234-249)。
理论综述
Processibility Theory(语言加工处理论,以下简称PT)最初由Pienemann提出,PT继而也成了语言习得发展与变化关系的总结,该理论在国外的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然而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却还非常有限。人类语言的建筑构成了PT的基础(See Ka-plan and Bresnan,1982)。在PT中有关语言制造的观点中,大部分由Levelt(1989)描述,其中跟Kempen和Hoenkamp(1987)有一定程度的重叠(kempen&Hoenkamp,1987(11):201)。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Levelt的模式。其提出的研究有如下:
1 语言的处理是自动化的
2 语言处理是会增加得。
3 语言处理的结果是直线型的,却不能用直线型描绘出特定意义。
4 语法的处理和语法记忆存储有关。(Pinnemann,1980:41-43.)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tion criterion)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两种重要的准确率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y criterion),牵涉到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怎样。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尤其是在实验考查性的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on criterion)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习得研究的结论,即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什么样的,等等。本文引用近年来有关语言习得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两种最常用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e criterion)。前者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而后者则鲜为人知,仅见于为数不多的习得研究文章。无论从习得理论还是习得描述角度上讲,“初现率标准”都比“准确率标准”可靠、有意义。(张燕吟,2003(3):52-60.)
前期研究成果
“初现率标准”是以某一个语法现象在中介语第一次“有系统”的和“非公式化”的出现和使用作为参数来确定某一个语法现象习得过程的开始(Meisel,Clahsen and Pienemann,1981;Pienmann,1984;Lars-en-Freeman&Long,1991)。采用初现率标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某一语法习得成功本身,而是为了确定习得的起始点(Pienemann,1984,1998)。
在以初现率标准为基础的习得研究文章中,Kawaguchi(1996),Clahsen(1988),和Huter(1998)用三个语法环境作为初现率标准。Pienemann(1998)采用四个,Clahsen(1984)采用了5个,Glahn(2001)采用了一次,50%次和80%次的使用率(Glahn,2001(23):389-416.)。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语法规则一定要在三,四,五个语法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被确认达到初现率标准。
Pienemann(1998)认为,在语料足够大和词汇/词素足够的情况下,在语言和语法“公式化”的现象被排除后,任何语法规则的使用量都可以用来作为初现率标准。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从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分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2010年另一研究中,从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研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 point)。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
日本语言学家Harada在他的研究中安排了19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在日本的一个浸泡式训练营,收集并分析了说日语时第三人称和促音的语料,该语料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孩子们的促音比日本本地的学习者长,并且两种促音的习得都已经得到了掌握。这一发现支持了Flege’s(1995)假设,即双语学习者的习得比单语习得慢。另外,52个说日语的本国人显示出了不同的习得阶段特征。在学习者中介语发展中,从初现(emergence)到掌握(mastery),这个过程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情况,并不是初现了的就一定会掌握,因为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中介语系统中既有很早就初现,但是一直都不能掌握的语言项目,比如英语的定冠词,a和the,汉语的“的”等;也有初现得很晚,但是马上就被学习者掌握的语言项目,比如汉语的兼语句。这些种种的不确定性,正是研究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的魅力所在。因此描写中介语决不是一件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都可以运用于描写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明确的是,不能把两者混同起来。采用不同的习得标准,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明细研究的方法。如果要考察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从开始到成长,壮大的过程,初现率标准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过程;如果要把习得的研究作为教学排序的依据之一。初现率标准更能体现到底那些语言内容可以先被介绍给学习者。准确率标准反映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相对稳定的时候的特征,在教学的环境中,考察学习者的稳定特征可以反观教学中诸因素对习得的影响。
目前,英语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日益得到重视,许多研究(见前文)都为深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数据和报告。如何针对习得的特点,了解习得者习得的阶段,形成有关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语料,更有效地使用初现率标准进行收集语料,制定适合程度教学特点或阶段要求的教材和课程大纲,是今后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学习并研究语言加工处理论,将为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语言交际教学法 语言加工处理论 英语教学
背景
外语教学界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外语教学是否需要一个正式的结构性教学大纲?如果需要,如何构造?语法教学是在清晰讲解或模糊讲解中学还是教?应该是集中语法结构还是意义?任务和技巧如何才能达到结构教学?是不是只有学习者询问该结构才证明语法结构已经发生?学习者习得英语过程中是否需要阶段习得的界定?如果需要,学习者又是处于哪一阶段?阶段的界定对于英语教学又有何意义?在阶段界定过程中,应该是用准确率标准还是初现率标准?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哪个更具优越?
在外语教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指定学习者应该学习何种语法结构,并且在教学中采用清晰讲解的教学方法。2.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新兴且很大部分被接受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任何语言结构都不是清晰讲解能学习并运用的,而应该通过模糊的讲解方法,且语言不是靠讲解得来的,而是在交际的实际语境中习得的。3.Pienemann所提出的结构性方法,即语言加工处理论(笔者译,Processibility Theory),该方法能够预测学习者在哪个阶段应该处理哪些语法结构,但同时系统上也排出了个人的差异。该方法要求:任務和材料应该包含一定量的语言结构,并且该语言结构是习得者能在其阶段中融入得了该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语言的结构,且能通过语言增加而习得语言;帮助学习者区别无益的错误(Pienemann,1998,pp.234-249)。
理论综述
Processibility Theory(语言加工处理论,以下简称PT)最初由Pienemann提出,PT继而也成了语言习得发展与变化关系的总结,该理论在国外的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然而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却还非常有限。人类语言的建筑构成了PT的基础(See Ka-plan and Bresnan,1982)。在PT中有关语言制造的观点中,大部分由Levelt(1989)描述,其中跟Kempen和Hoenkamp(1987)有一定程度的重叠(kempen&Hoenkamp,1987(11):201)。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Levelt的模式。其提出的研究有如下:
1 语言的处理是自动化的
2 语言处理是会增加得。
3 语言处理的结果是直线型的,却不能用直线型描绘出特定意义。
4 语法的处理和语法记忆存储有关。(Pinnemann,1980:41-43.)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tion criterion)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两种重要的准确率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y criterion),牵涉到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怎样。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尤其是在实验考查性的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on criterion)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习得研究的结论,即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什么样的,等等。本文引用近年来有关语言习得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两种最常用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e criterion)。前者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而后者则鲜为人知,仅见于为数不多的习得研究文章。无论从习得理论还是习得描述角度上讲,“初现率标准”都比“准确率标准”可靠、有意义。(张燕吟,2003(3):52-60.)
前期研究成果
“初现率标准”是以某一个语法现象在中介语第一次“有系统”的和“非公式化”的出现和使用作为参数来确定某一个语法现象习得过程的开始(Meisel,Clahsen and Pienemann,1981;Pienmann,1984;Lars-en-Freeman&Long,1991)。采用初现率标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某一语法习得成功本身,而是为了确定习得的起始点(Pienemann,1984,1998)。
在以初现率标准为基础的习得研究文章中,Kawaguchi(1996),Clahsen(1988),和Huter(1998)用三个语法环境作为初现率标准。Pienemann(1998)采用四个,Clahsen(1984)采用了5个,Glahn(2001)采用了一次,50%次和80%次的使用率(Glahn,2001(23):389-416.)。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语法规则一定要在三,四,五个语法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被确认达到初现率标准。
Pienemann(1998)认为,在语料足够大和词汇/词素足够的情况下,在语言和语法“公式化”的现象被排除后,任何语法规则的使用量都可以用来作为初现率标准。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从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分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2010年另一研究中,从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研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 point)。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
日本语言学家Harada在他的研究中安排了19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在日本的一个浸泡式训练营,收集并分析了说日语时第三人称和促音的语料,该语料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孩子们的促音比日本本地的学习者长,并且两种促音的习得都已经得到了掌握。这一发现支持了Flege’s(1995)假设,即双语学习者的习得比单语习得慢。另外,52个说日语的本国人显示出了不同的习得阶段特征。在学习者中介语发展中,从初现(emergence)到掌握(mastery),这个过程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情况,并不是初现了的就一定会掌握,因为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中介语系统中既有很早就初现,但是一直都不能掌握的语言项目,比如英语的定冠词,a和the,汉语的“的”等;也有初现得很晚,但是马上就被学习者掌握的语言项目,比如汉语的兼语句。这些种种的不确定性,正是研究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的魅力所在。因此描写中介语决不是一件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都可以运用于描写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明确的是,不能把两者混同起来。采用不同的习得标准,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明细研究的方法。如果要考察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从开始到成长,壮大的过程,初现率标准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过程;如果要把习得的研究作为教学排序的依据之一。初现率标准更能体现到底那些语言内容可以先被介绍给学习者。准确率标准反映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相对稳定的时候的特征,在教学的环境中,考察学习者的稳定特征可以反观教学中诸因素对习得的影响。
目前,英语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日益得到重视,许多研究(见前文)都为深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数据和报告。如何针对习得的特点,了解习得者习得的阶段,形成有关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语料,更有效地使用初现率标准进行收集语料,制定适合程度教学特点或阶段要求的教材和课程大纲,是今后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学习并研究语言加工处理论,将为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