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从韩国打道回家,踏进了济州岛国际机场免税店,见有一东北汉子随旅行团而来。他身高马大,要赶在乘登机前将手里攥着的一把韩元花尽,于是在免税店里抖起威风。他恐怕不会说英语,大概也说不了韩语,嘴里只管“这个那个”地叫着,偌大的店堂里只有他一个人大声说话,正所谓颐指气使,将女售货员拨弄得团团转悠,然后拎着鼓鼓的购物袋晃晃悠悠离去。
此公“扫货”拉风,现场人为之侧目。
莫非这就是出国旅行“扫货团”的形象?就像当下流行的说法:此种扫货人,是把成功穿在身上,把富有印在购物袋上。我想,此公扫货的当口,除了手中尚有一把外币,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说穿了,扫货张扬,深层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不禁想起《世说新语》说的“石崇王恺争豪”故事。权臣王恺从晋武帝那里得来一个二尺高的珊瑚树,向大臣石崇炫耀。石崇看了并不言语,拿起铁如意将珊瑚打得粉碎,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他吩咐手下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都有三四尺高,看得王恺心乱如麻。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将这个故事当作逸闻来记述的,它流传过程中却使石崇王恺越来越具有负面形象而饱受诟病,当成了“富得无聊”、“富得空虚”的典型。后人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还是把富裕放在平和心态中为好。君不见,石崇富有能几时,千古常叹绿珠人。世事变迁,石崇没过若干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连心爱的美人绿珠都保不住。
世上流传着数不清的对暴发户形象的鄙视和奚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富有要靠教养来滋润,由美德来帮衬,自信是内在的。在这点上,邻国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负笈华府,当地一位老人带着我到商场购物,正好有一个日本旅行团的年轻人也在那里,他们出手阔绰,很快就拎上了大包小包。美国友人指点说:“瞧,那就是日本人,现在他们国家富裕了。”话语中不无感慨。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水兵,曾在二战时投身于太平洋战场,到过战后的日本,对那时日本人生活的窘迫很有感受。
当天下午,老人的儿子带我去看棒球比赛。偌大的赛场坐满了人,有一处坐着日本观众——他们有喜爱棒球的传统,到美国观光也要看棒球比赛。比赛结束,新结识的朋友用手指点我:“瞧,那是日本人坐过的地方。”啊,原来日本观众已经散场离去,他们坐过的地方连一片纸也没有,像刚刚打扫过一样。
我感到一种震撼:上午,他们购物时是平静的,虽然买得不少,却是静悄悄地买;下午,他们是严守公共秩序的,悄然离去,坐过的地方保持清洁。无疑,出国旅行的日本青年给人留下了好印象,这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收回话头,谁都说我们中国才是五千年文明之邦,待人以礼,和谐四方。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组团出游,增添阅历,开阔眼界。他们的笑语欢声,扫除了国人在昔日闭关锁国、遭受“文革”内乱时普遍穷困的形象。今天,在亚洲不少旅游点,出现在那里的中国人已超过了日本游客。
需要注意的是,手中有了些银子的人要自重:你尽可以“扫货”,尽可以“血拼”,尽可以满足所有正当需求。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心境放得平衡、放得平和,不要以为甩出银子就是“礼”。礼仪是姿态是教养,它需要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也需要在新环境里的虚心学习。俗话说:“入境问俗。”既然是出国旅行或是“扫货”,都应该了解一下当地民风。你在家里大呼小叫、随地吐痰惯了,出门在外,也许人家就很不接受。反过来也是一样。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此公“扫货”拉风,现场人为之侧目。
莫非这就是出国旅行“扫货团”的形象?就像当下流行的说法:此种扫货人,是把成功穿在身上,把富有印在购物袋上。我想,此公扫货的当口,除了手中尚有一把外币,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说穿了,扫货张扬,深层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不禁想起《世说新语》说的“石崇王恺争豪”故事。权臣王恺从晋武帝那里得来一个二尺高的珊瑚树,向大臣石崇炫耀。石崇看了并不言语,拿起铁如意将珊瑚打得粉碎,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他吩咐手下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都有三四尺高,看得王恺心乱如麻。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将这个故事当作逸闻来记述的,它流传过程中却使石崇王恺越来越具有负面形象而饱受诟病,当成了“富得无聊”、“富得空虚”的典型。后人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还是把富裕放在平和心态中为好。君不见,石崇富有能几时,千古常叹绿珠人。世事变迁,石崇没过若干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连心爱的美人绿珠都保不住。
世上流传着数不清的对暴发户形象的鄙视和奚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富有要靠教养来滋润,由美德来帮衬,自信是内在的。在这点上,邻国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负笈华府,当地一位老人带着我到商场购物,正好有一个日本旅行团的年轻人也在那里,他们出手阔绰,很快就拎上了大包小包。美国友人指点说:“瞧,那就是日本人,现在他们国家富裕了。”话语中不无感慨。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水兵,曾在二战时投身于太平洋战场,到过战后的日本,对那时日本人生活的窘迫很有感受。
当天下午,老人的儿子带我去看棒球比赛。偌大的赛场坐满了人,有一处坐着日本观众——他们有喜爱棒球的传统,到美国观光也要看棒球比赛。比赛结束,新结识的朋友用手指点我:“瞧,那是日本人坐过的地方。”啊,原来日本观众已经散场离去,他们坐过的地方连一片纸也没有,像刚刚打扫过一样。
我感到一种震撼:上午,他们购物时是平静的,虽然买得不少,却是静悄悄地买;下午,他们是严守公共秩序的,悄然离去,坐过的地方保持清洁。无疑,出国旅行的日本青年给人留下了好印象,这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收回话头,谁都说我们中国才是五千年文明之邦,待人以礼,和谐四方。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组团出游,增添阅历,开阔眼界。他们的笑语欢声,扫除了国人在昔日闭关锁国、遭受“文革”内乱时普遍穷困的形象。今天,在亚洲不少旅游点,出现在那里的中国人已超过了日本游客。
需要注意的是,手中有了些银子的人要自重:你尽可以“扫货”,尽可以“血拼”,尽可以满足所有正当需求。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心境放得平衡、放得平和,不要以为甩出银子就是“礼”。礼仪是姿态是教养,它需要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也需要在新环境里的虚心学习。俗话说:“入境问俗。”既然是出国旅行或是“扫货”,都应该了解一下当地民风。你在家里大呼小叫、随地吐痰惯了,出门在外,也许人家就很不接受。反过来也是一样。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