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其实,就学习过程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本文就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谈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在探究新知中整合
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取舍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而定。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在问题处理上的转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习惯于提出几个“经典问题”,并让学生带着“经典问题”去思考。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相反,我们可以把接受性学习中设计的“经典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学习中的“经典问题”,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
2.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几何图形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绝好材料。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再运用学具尝试拼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几何图形知识都适合采取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的。如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等。
3.在概念理解中的取舍。
小学数学涉及到许多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学生有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算和解题技能的提高。针对小学阶段的两种最主要两种概念表示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教学:①对于定义式的概念,采用讲授法教学这类概念比较合适。②对于描述式的概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比较适合。因为描述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借助学生感知而建立起来的表象,还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精确。
4.在探究不佳时的讲解。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惑,经讨论还是不能解决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讲解。如在教学应用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了54棵,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时,有一位学生问道:“题目中有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于是,我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效果不佳。这时,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与谁比,就可以把谁看作一部分。
二、在练习讲评中整合
练习及其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当中,探究性学习往往体现在练习过程中,而“接受性学习”往往体现在讲评中。然而,更多时候,两者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1.分层练习,个别讲授。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要求。一方面,在同类练习中,可以让中上的学生全部独立完成,对后进生在题目数量上要更加“精益求精”,以便使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学习任务,获得探究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要求。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提供参考,自主选择。
数学练习的过程,充满探索与挑战,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智力活动。在探究结果多样化时,老师只能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不能左右学生的意志。
三、在家庭作业中整合
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
①趣味性。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投入情感。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可以设计一些“玩”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在教学完《比多少》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先用3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入2、4、6块方糖,然后猜猜哪杯水最甜。
②应用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学完“统计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门口统计到校接学生的家长所用的交通工具情况。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到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进步取心。
2.在作业评价上注重激励性和参与性。
①激励性。由于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而形成学生作业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策略。
②参与性。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要让学习委员、小组长和学生本人积极参与到作业评价当中来。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成绩差作业水平却很高或解题方法很特别时),为了不误解同学,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让学生本人及学习委员等一起参与评价的策略。
一、在探究新知中整合
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取舍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而定。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在问题处理上的转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习惯于提出几个“经典问题”,并让学生带着“经典问题”去思考。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相反,我们可以把接受性学习中设计的“经典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学习中的“经典问题”,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
2.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几何图形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绝好材料。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再运用学具尝试拼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几何图形知识都适合采取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的。如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等。
3.在概念理解中的取舍。
小学数学涉及到许多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学生有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算和解题技能的提高。针对小学阶段的两种最主要两种概念表示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教学:①对于定义式的概念,采用讲授法教学这类概念比较合适。②对于描述式的概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比较适合。因为描述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借助学生感知而建立起来的表象,还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精确。
4.在探究不佳时的讲解。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惑,经讨论还是不能解决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讲解。如在教学应用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了54棵,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时,有一位学生问道:“题目中有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于是,我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效果不佳。这时,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与谁比,就可以把谁看作一部分。
二、在练习讲评中整合
练习及其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当中,探究性学习往往体现在练习过程中,而“接受性学习”往往体现在讲评中。然而,更多时候,两者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1.分层练习,个别讲授。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要求。一方面,在同类练习中,可以让中上的学生全部独立完成,对后进生在题目数量上要更加“精益求精”,以便使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学习任务,获得探究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要求。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提供参考,自主选择。
数学练习的过程,充满探索与挑战,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智力活动。在探究结果多样化时,老师只能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不能左右学生的意志。
三、在家庭作业中整合
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
①趣味性。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投入情感。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可以设计一些“玩”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在教学完《比多少》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先用3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入2、4、6块方糖,然后猜猜哪杯水最甜。
②应用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学完“统计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门口统计到校接学生的家长所用的交通工具情况。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到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进步取心。
2.在作业评价上注重激励性和参与性。
①激励性。由于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而形成学生作业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策略。
②参与性。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要让学习委员、小组长和学生本人积极参与到作业评价当中来。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成绩差作业水平却很高或解题方法很特别时),为了不误解同学,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让学生本人及学习委员等一起参与评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