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规模、容量等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为国家决策规划、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关键词】 水工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世界各地淡水紧缺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迫使各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遏制淡水危机加剧,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联合国有关机构和第三世界水论坛与会代表就水危机的严峻性与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抑制的迫切性进行了广泛探讨。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前景进行正确的预测,这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承载力的简介
1.1承载力的含义。承载力原为一个物理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在生态学中,其特定含义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以存活的最大数量,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将其应用于研究人口问题,并指出在某一地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存在的最高极限。社会科学中的承载力概念最早出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增长理论中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这种资源有限并且限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承载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草地畜牧业。在北美、南美以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他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应该以载畜量来衡量,并且提出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在资源承载力中研究较早并且研究较充分的是土地承载力,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最终导致了粮食危机,面临饥饿威胁,土地粮食生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以研究现有土地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1.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承载力已经涉及很多资源领域,例如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上面提及的草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等等。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是继土地承载力后在资源承载力方面研究最多的内容,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已有广泛的论述与文献记载。但是,水资源承载力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其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与理论体系。此外,缺乏能够同时描述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综合模型,致使理论应用不足。本文在总结目前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定义和内涵以及计算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明确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提高评价模型的实用性,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1.3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门研究较少,一般仅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简单地涉及。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的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以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由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及内涵来看,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动态性。動态性是指水资源承载力与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水资源承载力也会不同。而在不同区域,相同水资源的承载力有差异是因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及其它约束因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及生态资源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缘故。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还受不同地区的文化、体制背景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因为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即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具体体现在人对水资源的能动性在不断变化和人类社会为适应区域水资源形势也在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两大方面。 2.2有限性。水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有界的特性,即存在最大承载上限。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量上的有限性及生态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的约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所获得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包括区内和从外流域调入的水量;其次,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再次,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2.3可增强性。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可以增强的,其直接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在这种驱动力的驱使下,人们一方面拓宽水资源利用量的外延,如地下水的开采、雨水集流、污水处理回用等;另一方面利用水资源使其内涵不断添加和丰富,来增强水资源承载力,如用水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等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受其周边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限制、环境条件、科技进步、制度安排等方面。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不同社会经济阶段社会发展规模、水资源事业费的投入及水资源活动的经济评价等。
2.4模糊性。由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内部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加上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承载指标和数量大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2.5可控性。区域水资源的可控性表现在區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一方面受制于生态环境中的物质与结构,另一方面,受控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
2.6振荡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存在振荡的特性,因而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一定总是持续上升或下降,而是具有振荡性。因而可能因引进技术等使水资源的产出率得到提高,从而使水资源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结束语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2]邹积君,刘志文,张小芬,臧克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3]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关键词】 水工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世界各地淡水紧缺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迫使各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遏制淡水危机加剧,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联合国有关机构和第三世界水论坛与会代表就水危机的严峻性与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抑制的迫切性进行了广泛探讨。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前景进行正确的预测,这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承载力的简介
1.1承载力的含义。承载力原为一个物理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在生态学中,其特定含义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以存活的最大数量,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将其应用于研究人口问题,并指出在某一地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存在的最高极限。社会科学中的承载力概念最早出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增长理论中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这种资源有限并且限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承载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草地畜牧业。在北美、南美以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他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应该以载畜量来衡量,并且提出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在资源承载力中研究较早并且研究较充分的是土地承载力,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最终导致了粮食危机,面临饥饿威胁,土地粮食生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以研究现有土地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1.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承载力已经涉及很多资源领域,例如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上面提及的草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等等。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是继土地承载力后在资源承载力方面研究最多的内容,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已有广泛的论述与文献记载。但是,水资源承载力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其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与理论体系。此外,缺乏能够同时描述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综合模型,致使理论应用不足。本文在总结目前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定义和内涵以及计算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明确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提高评价模型的实用性,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1.3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门研究较少,一般仅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简单地涉及。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的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以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由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及内涵来看,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动态性。動态性是指水资源承载力与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水资源承载力也会不同。而在不同区域,相同水资源的承载力有差异是因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及其它约束因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及生态资源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缘故。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还受不同地区的文化、体制背景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因为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即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具体体现在人对水资源的能动性在不断变化和人类社会为适应区域水资源形势也在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两大方面。 2.2有限性。水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有界的特性,即存在最大承载上限。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量上的有限性及生态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的约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所获得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包括区内和从外流域调入的水量;其次,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再次,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2.3可增强性。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可以增强的,其直接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在这种驱动力的驱使下,人们一方面拓宽水资源利用量的外延,如地下水的开采、雨水集流、污水处理回用等;另一方面利用水资源使其内涵不断添加和丰富,来增强水资源承载力,如用水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等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受其周边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限制、环境条件、科技进步、制度安排等方面。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不同社会经济阶段社会发展规模、水资源事业费的投入及水资源活动的经济评价等。
2.4模糊性。由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内部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加上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承载指标和数量大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2.5可控性。区域水资源的可控性表现在區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一方面受制于生态环境中的物质与结构,另一方面,受控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
2.6振荡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存在振荡的特性,因而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一定总是持续上升或下降,而是具有振荡性。因而可能因引进技术等使水资源的产出率得到提高,从而使水资源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结束语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2]邹积君,刘志文,张小芬,臧克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3]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