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归律。”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学习应该以探求为中心,通过探究学习获取“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终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能够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的主人,在这个学生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使自己变为一个听者、观者、指导者。
关键词:探究学习 发现归律 心理体验
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深入浅出,要求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应该如何执教,如何指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倍加思索。
科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归律。”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学习应该以探求为中心,通过探究学习获取“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终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能够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的主人,在这个学生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使自己变为一个听者、观者、指导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为学生设计简洁的课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所无“课序”,是指一堂科学课的结构顺序。目前,按一般规律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应用新教材等,每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部分被逐一地割裂开来,课堂的主宰者始终是教师,教师成为这场阶段战争的指挥者,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未曾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课堂程序中,学生似机器人一般,时时请示教师,处处依赖教师,探究学习无从谈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目的,我把课序作了如下调整:出示问题—探究(实验、讨论)—反馈—应用。
1.出示问题,即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目的明确地去进行探究。
2.探究,就是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包括感官和实验)对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讨论。
3.反馈,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向全体学生及老师进行汇报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结论可以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修正,达到“1+1=3”甚至更多的效果。
4.应用,也就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自行获得的新知识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在教学中没有明显的分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直接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是否也有这个性质呢?你怎样可以找到答案呢?”学生立即说出用实验证明的方法。于是,同学们立即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的实验。
他们选择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共同讨论,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在二十多分钟的结构时间中,各小组运用不同材料反复实验,记录下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我只是到同学们中间观察他们的实验过程,倾听他们的相互交流。在反馈时,每小组都可以清楚地说出他们用了什么实验材料,如何进行的实验,以及本小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最后,我把思考问题:“乒乓球被踩瘪了,只要没破,用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展示给学生看时,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本课自行获取的知识对这个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拥有的结构时间越充分,他们的探究内容也就越深入
在二十多分钟的探究时间内,学生们的思路也许会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准备:
1.课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时,注意材料的结构性,以一个孩子的心态思考:这种材料是否会影响探究的方向,是否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而后决定取舍。为学生提前设想探究过程,做好提示准备。在提示时,以平等的地位,启发性的问题点拨学生。
2.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以孩子的立场思考:“为什么?怎么了?该怎么做?”凡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决不漏过。
学生实验探究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简明的指导、提示,但不要牵制学生的思路。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只有学生对事物进行了多次反复实验之后,才可能得到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而这样更能使学生的心理体验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行动,使他们注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小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由一个领导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需要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多注意这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霍各庄小学)
关键词:探究学习 发现归律 心理体验
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深入浅出,要求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应该如何执教,如何指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倍加思索。
科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归律。”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学习应该以探求为中心,通过探究学习获取“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终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能够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的主人,在这个学生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使自己变为一个听者、观者、指导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为学生设计简洁的课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所无“课序”,是指一堂科学课的结构顺序。目前,按一般规律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应用新教材等,每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部分被逐一地割裂开来,课堂的主宰者始终是教师,教师成为这场阶段战争的指挥者,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未曾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课堂程序中,学生似机器人一般,时时请示教师,处处依赖教师,探究学习无从谈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目的,我把课序作了如下调整:出示问题—探究(实验、讨论)—反馈—应用。
1.出示问题,即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目的明确地去进行探究。
2.探究,就是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包括感官和实验)对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讨论。
3.反馈,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向全体学生及老师进行汇报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结论可以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修正,达到“1+1=3”甚至更多的效果。
4.应用,也就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自行获得的新知识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在教学中没有明显的分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直接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是否也有这个性质呢?你怎样可以找到答案呢?”学生立即说出用实验证明的方法。于是,同学们立即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的实验。
他们选择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共同讨论,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在二十多分钟的结构时间中,各小组运用不同材料反复实验,记录下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我只是到同学们中间观察他们的实验过程,倾听他们的相互交流。在反馈时,每小组都可以清楚地说出他们用了什么实验材料,如何进行的实验,以及本小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最后,我把思考问题:“乒乓球被踩瘪了,只要没破,用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展示给学生看时,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本课自行获取的知识对这个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拥有的结构时间越充分,他们的探究内容也就越深入
在二十多分钟的探究时间内,学生们的思路也许会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准备:
1.课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时,注意材料的结构性,以一个孩子的心态思考:这种材料是否会影响探究的方向,是否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而后决定取舍。为学生提前设想探究过程,做好提示准备。在提示时,以平等的地位,启发性的问题点拨学生。
2.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以孩子的立场思考:“为什么?怎么了?该怎么做?”凡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决不漏过。
学生实验探究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简明的指导、提示,但不要牵制学生的思路。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只有学生对事物进行了多次反复实验之后,才可能得到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而这样更能使学生的心理体验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行动,使他们注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小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由一个领导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需要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多注意这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霍各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