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勾德秋1984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部任道具设计师。身为剧院的幕后人员,多年来,他先后担任道具设计兼制作的剧目有文化部主办的大型晚会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光明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红旗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祖国颂》、庆祝香港回归《回归颂》、歌剧《虹河谷》、音乐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舞剧《绝代佳人》和《篱笆墙的影子》、歌舞诗剧《四美图》、歌舞《四季情韵》、《紫气祥云》、《天边的祝福》等。
舞台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因素构成。而舞台美术又是由布景设计制作、服装服饰、化装造型、道具设计制作、灯光照明艺术等组成的统一体。那随着当下舞台艺术蓬勃发展,舞台戏剧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去应对变化呢?作为一名舞台道具设计师,我想以自己的实战经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把坦克和军舰搬上舞台
话剧、歌剧、舞剧、舞蹈、音乐剧等不同的剧种和艺术形式,对舞台美术有着不同的要求,进而对道具也有不同的设计和制作要求。也就是说道具制作者要根据演出剧种和剧本确定设计制作的风格与形式。
我曾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红河谷》、舞剧《篱笆墙的影子》、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歌舞晚会《四季情韵》、《五洲风情》设计制作过风格迥异的道具。比如《红河谷》发生地在西藏,年代为清朝末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对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西藏的祭祀用品、藏民抗击侵略英军所用的藏枪、藏刀、火药桶以及英军所用的大炮、洋枪等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以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体现出敌我双方在武力上的悬殊,震撼表现爱国藏民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民族精神。
歌剧道具设计如此,在找看来歌舞晚会的道具设计则要用唯美的创作理念,从视觉上表现出华丽而鲜艳的艺术美感。
演员中的彩绸,可用五至七种过渡颜色,以求在舞台上达到炫丽的艺术效果。而为充实舞台的这种艺术效果,我认为应该利用市场上品种繁多的材质,全面了解其性能并掌握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道具设计成果成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然,我的这种创作理念也用在了一些晚会道具设计实践中。我曾在国家级大型史诗歌舞剧《红旗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光明赞》、《纪念邓小平诞辰160周年》等多部大型晚会上设计制作大型道具,如坦克、装甲车、军舰等,受到了观众和专家好评。
坦克、军舰体积那么大,工艺那么复杂,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就要充分发挥道具设计人员的想象力。比如舞台上展示行进的坦克比例是1:1,要制作成品不太可能。于是我发挥想象,把坦克做成半个,就像从中切开的西瓜,观众在观众席能看到它完整的一面,而舞台另一侧我们看到的却是推着坦克行走的工作人员,很有意思。有同事笑着说,我这个坦克能瘦身变形,采用人力驱动。谁说人力推不动坦克?我们在舞台上就能推着这个大家伙来回跑。
同样,《祖国颂》大型歌舞的尾声要从天幕前驶出一艘远航的军舰。虽然是平面制作,但大会堂副台仍然没有办法停放这样的大型道具。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军舰可以边行驶、边拼接。具体操作是军舰前部分进入舞台,侧幕边就把后部分接上,而军舰从下场侧幕驶出。当然了,这需要工作人员彼此协作,快速拆卸,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大军舰驶过舞台的全过程,所以当军舰在舞台“航行”时,观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边惊叹“军舰真的在动”,一边热烈鼓掌。可观众不知道那时候我和工作人员有多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一旦拆卸不及时或出现衔接问题,这艘军舰就搁浅、解体了,所以说我们这艘军舰是平面拼接的,也是靠人工接力完成航行的。这不仅需要设计人员的智慧,也需要团队齐心协力的合作。
演出结束后我做了分析总结,我认为这些道具之所以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掌握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并灵活运用;第二、严格地掌握了比例关系;第三、把握住了色彩的真实性;第四、机械原理被合理运用到所要设计制作的道具上。
以我多年的制作经验积累,再加上一定水准的艺术修养和辛勤工作,我觉得只要把握好上述这四点,我们制作出的道具必然趋于完美,舞台上也必然因此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
“茉莉花伞”为江南女子添彩
在剧院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我成功设计制作了方便、安全、实用的马车和大型移动葡萄架,通过演员在马车上表演,鲜明再现了主人公一行人一路西行的旅途场景。
按以往经验,我认为道具制作者在演员手持小道具上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市场上可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改造加工,通过二度创作达到使用意图。比如音乐剧《茉莉花》中,我运用伞的原理,把张开的伞反向制作成了可手持的大荷花叶,演员穿梭其中、荷叶舞动,十里荷香的动感画面便出现在了舞台上。
此外,我认为道具设计制作应按照导演和舞台美术总体设计师的要求,根据具体场景中的陈设道具、演员表演道具及特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以《四季情韵》歌舞中“浏阳河”这段意境歌曲为例,节目开始,画外音引出一条缓缓移动的小船。歌手站在船头穿梭在荷花遍布的舞台,制造出意境场景,大大增强了这个节目的观赏性。这条船我运用了电动车原理设计制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工艺上力求完美、质量上安全可靠,并经过了反复验证,最后终于成功地运用在了舞台上。
说起这个舞台电瓶船的制作,现在想起来有惊险也挺有趣。因为让船动起来,就要有会开船的工作人员藏在乌篷船船舱里,驾驶小船在舞台上行驶,但舞台铺满象征江水的干冰后,船被烟雾笼罩有了水上行船的感觉就没有方向感了。这时,我就会特别担心,船千万别开到观众席上去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侧幕只能让人拿着对讲机,给开船的人导航,直到船安全驶出侧幕,我才能松一口气。
另外,我设计的“茉莉花伞”也是一项创新型设计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我利用钢丝弹性自动还原的特性,制作成独立花瓣,再将花瓣组装到张开的伞上,演员可在伞把上调整机关,立体的茉莉花便在音乐中自动开合。当一群姑娘翩翩起舞时,茉莉花又瞬间在她们手中变成了江南女子持有的花伞。事实证明,这个创意非常巧妙,给演出带来了极好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有了神奇的新鲜感。 舞台上茉莉花漂亮绽放能被观众看到,但舞蹈演员台下的辛勤付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设计的茉莉花伞,演员除了要完成规定舞蹈动作外,为了让茉莉花盛开得更有真实感,演员们不辞辛苦地在舞台上长时间排练伞的使用,好让花开得错落有致,产生艺术美感。为了配合道具完美使用,一遍遍地排练,这在我多年道具设计工作中从未遇到,所以说我要感谢她们,没有她们的精彩表演,就没有茉莉花开。
为李玉刚版杨贵妃画上牡丹
每接到历史道具设计任务时,我都充分细致地做案头工作。从看剧本、查阅资料到着手设计,凭借着经验技术,我都真实再现了具有历史年代特征的道具。比如《四美图》中的雀灯,我完全是依照汉代纹饰雕刻工艺还原雀灯造型,再加上现代科技LED灯和遥控装置,让十盏灯在台上同时开启并颜色变换,这就避免了演员单只操控时间上不统一造成的杂乱现象,给了观众一种神秘感。
同时,我认为设计制作演员的表演道具应当鲜明、准确地体现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具体规定场景环境的剧情需要。
比如《四美图》中李玉刚扮演的杨贵妃,出场时要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皇家仪仗。而仪仗中使用的掌扇,按以往做法大都是传统图案。为此,我尝试改变传统做法,开创性地将掌扇图案设计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瓣边用金粉勾勒,花上面用鸵鸟羽毛作为装饰。金黄色的灯光铺满舞台,前面十二个仙女般的演员手持十二把掌扇,掌扇后面紧跟十二盏高挑的红色宫灯,簇拥着李玉刚这朵舞台上真正绽放的牡丹出场,这样既表现了皇家仪仗的威严,又有了华贵、炫目的大场面,完美体现了唯美的创新理念。
演出结束后,李玉刚专门到后台向我致谢。他说,做了这么多年演出,第一次看到掌扇道具上画上了牡丹。他在台上只要看到、想到有牡丹花映照全场,他就会自然入戏,应景表现出华贵仪态,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杨贵妃。
演员拿着能跳跃火苗的碗
舞台戏剧中经常会出现环境大道具。我认为环境大道具的设计与制作要全面考虑到演出装台、演出中换景、卸台、存放、运输等环节,应当具有既坚固又轻便,便于换景、组合等特点。例如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有移动的葡萄架,架子四周布有新疆地域特点的雕花纹饰。为了保障运输方便、避免大道具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我在设计中特意将每个葡萄架分成四个立柱、四个横梁,这样一来拆装就变简单、快捷了。
采用同样设计思路的还有情景歌舞《月亮升起来》中的芭蕉树,树上每片树叶都可以拆卸,单独存放到道具箱里,而且树干与底座分离,便于保管、运输,又可在五分钟之内组装成形,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演出时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常用大道具也有出意外的时候。比如舞台上飘落的雪花,来自盛满纸片的吊笼。吊杆升到舞台上方,滚动吊笼就会撒下零星飘落的纸片。有一次演出,因为没有把装纸片的进口封好,当工作人员滚动吊笼时,成堆的纸片突然从顶上落下来,被观众和演员戏称“雪崩”了。
经过了大量道具设计制作实践,我总结得出:道具设计思想和制作原则应坚持真实性、艺术性、实用性的统一。设计理念、原材质、制作工艺要不断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众所周知,LED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产物,我在构思道具设计时,也尝试将它运用到舞台道具上。比如用透明材质制作的琵琶、竹笛,再装上LED灯,就改变了传统发光道具使用上的缺陷,使得布光更加均匀、体积更加小巧、重量更加轻便,大受演员赞赏。
再比如歌舞晚会《紫气祥云》里有一段蒙古族男子舞蹈,编舞提出演员要双手拿着跳跃火苗的碗。因此,我的创作思路就是用微型电机带动小风扇,吹起红绸,配上红灯,达到火苗蹿动的效果。而风扇的安装和丝绸的位置则经过了我们反复实验,碗的大小、比例、结构也是根据实验而定。最后当一对对跳跃火焰的蒙古碗在一群小伙子手中出现时,这段舞蹈立刻就洋溢了热情、奔放的色彩。
用一块块红布展现《红高粱》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道具设计制作还应注意每场戏的布景、灯光、化装、服装的基调、色彩倾向以及天幕呈现的时间色彩,因为这些都会对道具的造型和色彩产生影响,所以在道具设计色彩语言、材质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和互动效果,不能孤立地进行道具设计与制作。
本着整体、统一的创作原则,我在设计道具时不断和舞美设计、编导沟通。在《篱笆墙的影子》舞剧中,我精心设计了带有篱笆图案的舞蹈扇以配合舞剧的整体意境;舞蹈《红高粱》中,我用大红色的纺织面料制作成一片片的高粱群,在红色灯光下,形成了通透的鲜红意境,达到了编导要求的理想效果。回想红布表现红高粱的灵感来源,我要感谢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这部电影给我印象特别深,我记得大片的红色溢满整个银幕,像熊熊燃烧的火。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可以用大红布表现红高粱或者火。什么是艺术表现?比如说我们不可能在舞台上种上高粱,烧上火,所以就需要一种象征道具来表现。于是,作为艺术形象,道具也就成了舞台主角之一。
无数实践证明,道具也是形象,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和质量。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道具设计师必须遵循以上设计原则,才能高水准、高质量地完成道具的设计和制作任务,才能在舞台上展示出最具观赏性的道具艺术品。
舞台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因素构成。而舞台美术又是由布景设计制作、服装服饰、化装造型、道具设计制作、灯光照明艺术等组成的统一体。那随着当下舞台艺术蓬勃发展,舞台戏剧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去应对变化呢?作为一名舞台道具设计师,我想以自己的实战经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把坦克和军舰搬上舞台
话剧、歌剧、舞剧、舞蹈、音乐剧等不同的剧种和艺术形式,对舞台美术有着不同的要求,进而对道具也有不同的设计和制作要求。也就是说道具制作者要根据演出剧种和剧本确定设计制作的风格与形式。
我曾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红河谷》、舞剧《篱笆墙的影子》、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歌舞晚会《四季情韵》、《五洲风情》设计制作过风格迥异的道具。比如《红河谷》发生地在西藏,年代为清朝末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对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西藏的祭祀用品、藏民抗击侵略英军所用的藏枪、藏刀、火药桶以及英军所用的大炮、洋枪等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以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体现出敌我双方在武力上的悬殊,震撼表现爱国藏民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民族精神。
歌剧道具设计如此,在找看来歌舞晚会的道具设计则要用唯美的创作理念,从视觉上表现出华丽而鲜艳的艺术美感。
演员中的彩绸,可用五至七种过渡颜色,以求在舞台上达到炫丽的艺术效果。而为充实舞台的这种艺术效果,我认为应该利用市场上品种繁多的材质,全面了解其性能并掌握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道具设计成果成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然,我的这种创作理念也用在了一些晚会道具设计实践中。我曾在国家级大型史诗歌舞剧《红旗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光明赞》、《纪念邓小平诞辰160周年》等多部大型晚会上设计制作大型道具,如坦克、装甲车、军舰等,受到了观众和专家好评。
坦克、军舰体积那么大,工艺那么复杂,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就要充分发挥道具设计人员的想象力。比如舞台上展示行进的坦克比例是1:1,要制作成品不太可能。于是我发挥想象,把坦克做成半个,就像从中切开的西瓜,观众在观众席能看到它完整的一面,而舞台另一侧我们看到的却是推着坦克行走的工作人员,很有意思。有同事笑着说,我这个坦克能瘦身变形,采用人力驱动。谁说人力推不动坦克?我们在舞台上就能推着这个大家伙来回跑。
同样,《祖国颂》大型歌舞的尾声要从天幕前驶出一艘远航的军舰。虽然是平面制作,但大会堂副台仍然没有办法停放这样的大型道具。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军舰可以边行驶、边拼接。具体操作是军舰前部分进入舞台,侧幕边就把后部分接上,而军舰从下场侧幕驶出。当然了,这需要工作人员彼此协作,快速拆卸,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大军舰驶过舞台的全过程,所以当军舰在舞台“航行”时,观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边惊叹“军舰真的在动”,一边热烈鼓掌。可观众不知道那时候我和工作人员有多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一旦拆卸不及时或出现衔接问题,这艘军舰就搁浅、解体了,所以说我们这艘军舰是平面拼接的,也是靠人工接力完成航行的。这不仅需要设计人员的智慧,也需要团队齐心协力的合作。
演出结束后我做了分析总结,我认为这些道具之所以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掌握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并灵活运用;第二、严格地掌握了比例关系;第三、把握住了色彩的真实性;第四、机械原理被合理运用到所要设计制作的道具上。
以我多年的制作经验积累,再加上一定水准的艺术修养和辛勤工作,我觉得只要把握好上述这四点,我们制作出的道具必然趋于完美,舞台上也必然因此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
“茉莉花伞”为江南女子添彩
在剧院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我成功设计制作了方便、安全、实用的马车和大型移动葡萄架,通过演员在马车上表演,鲜明再现了主人公一行人一路西行的旅途场景。
按以往经验,我认为道具制作者在演员手持小道具上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市场上可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改造加工,通过二度创作达到使用意图。比如音乐剧《茉莉花》中,我运用伞的原理,把张开的伞反向制作成了可手持的大荷花叶,演员穿梭其中、荷叶舞动,十里荷香的动感画面便出现在了舞台上。
此外,我认为道具设计制作应按照导演和舞台美术总体设计师的要求,根据具体场景中的陈设道具、演员表演道具及特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以《四季情韵》歌舞中“浏阳河”这段意境歌曲为例,节目开始,画外音引出一条缓缓移动的小船。歌手站在船头穿梭在荷花遍布的舞台,制造出意境场景,大大增强了这个节目的观赏性。这条船我运用了电动车原理设计制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工艺上力求完美、质量上安全可靠,并经过了反复验证,最后终于成功地运用在了舞台上。
说起这个舞台电瓶船的制作,现在想起来有惊险也挺有趣。因为让船动起来,就要有会开船的工作人员藏在乌篷船船舱里,驾驶小船在舞台上行驶,但舞台铺满象征江水的干冰后,船被烟雾笼罩有了水上行船的感觉就没有方向感了。这时,我就会特别担心,船千万别开到观众席上去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侧幕只能让人拿着对讲机,给开船的人导航,直到船安全驶出侧幕,我才能松一口气。
另外,我设计的“茉莉花伞”也是一项创新型设计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我利用钢丝弹性自动还原的特性,制作成独立花瓣,再将花瓣组装到张开的伞上,演员可在伞把上调整机关,立体的茉莉花便在音乐中自动开合。当一群姑娘翩翩起舞时,茉莉花又瞬间在她们手中变成了江南女子持有的花伞。事实证明,这个创意非常巧妙,给演出带来了极好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有了神奇的新鲜感。 舞台上茉莉花漂亮绽放能被观众看到,但舞蹈演员台下的辛勤付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设计的茉莉花伞,演员除了要完成规定舞蹈动作外,为了让茉莉花盛开得更有真实感,演员们不辞辛苦地在舞台上长时间排练伞的使用,好让花开得错落有致,产生艺术美感。为了配合道具完美使用,一遍遍地排练,这在我多年道具设计工作中从未遇到,所以说我要感谢她们,没有她们的精彩表演,就没有茉莉花开。
为李玉刚版杨贵妃画上牡丹
每接到历史道具设计任务时,我都充分细致地做案头工作。从看剧本、查阅资料到着手设计,凭借着经验技术,我都真实再现了具有历史年代特征的道具。比如《四美图》中的雀灯,我完全是依照汉代纹饰雕刻工艺还原雀灯造型,再加上现代科技LED灯和遥控装置,让十盏灯在台上同时开启并颜色变换,这就避免了演员单只操控时间上不统一造成的杂乱现象,给了观众一种神秘感。
同时,我认为设计制作演员的表演道具应当鲜明、准确地体现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具体规定场景环境的剧情需要。
比如《四美图》中李玉刚扮演的杨贵妃,出场时要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皇家仪仗。而仪仗中使用的掌扇,按以往做法大都是传统图案。为此,我尝试改变传统做法,开创性地将掌扇图案设计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瓣边用金粉勾勒,花上面用鸵鸟羽毛作为装饰。金黄色的灯光铺满舞台,前面十二个仙女般的演员手持十二把掌扇,掌扇后面紧跟十二盏高挑的红色宫灯,簇拥着李玉刚这朵舞台上真正绽放的牡丹出场,这样既表现了皇家仪仗的威严,又有了华贵、炫目的大场面,完美体现了唯美的创新理念。
演出结束后,李玉刚专门到后台向我致谢。他说,做了这么多年演出,第一次看到掌扇道具上画上了牡丹。他在台上只要看到、想到有牡丹花映照全场,他就会自然入戏,应景表现出华贵仪态,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杨贵妃。
演员拿着能跳跃火苗的碗
舞台戏剧中经常会出现环境大道具。我认为环境大道具的设计与制作要全面考虑到演出装台、演出中换景、卸台、存放、运输等环节,应当具有既坚固又轻便,便于换景、组合等特点。例如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有移动的葡萄架,架子四周布有新疆地域特点的雕花纹饰。为了保障运输方便、避免大道具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我在设计中特意将每个葡萄架分成四个立柱、四个横梁,这样一来拆装就变简单、快捷了。
采用同样设计思路的还有情景歌舞《月亮升起来》中的芭蕉树,树上每片树叶都可以拆卸,单独存放到道具箱里,而且树干与底座分离,便于保管、运输,又可在五分钟之内组装成形,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演出时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常用大道具也有出意外的时候。比如舞台上飘落的雪花,来自盛满纸片的吊笼。吊杆升到舞台上方,滚动吊笼就会撒下零星飘落的纸片。有一次演出,因为没有把装纸片的进口封好,当工作人员滚动吊笼时,成堆的纸片突然从顶上落下来,被观众和演员戏称“雪崩”了。
经过了大量道具设计制作实践,我总结得出:道具设计思想和制作原则应坚持真实性、艺术性、实用性的统一。设计理念、原材质、制作工艺要不断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众所周知,LED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产物,我在构思道具设计时,也尝试将它运用到舞台道具上。比如用透明材质制作的琵琶、竹笛,再装上LED灯,就改变了传统发光道具使用上的缺陷,使得布光更加均匀、体积更加小巧、重量更加轻便,大受演员赞赏。
再比如歌舞晚会《紫气祥云》里有一段蒙古族男子舞蹈,编舞提出演员要双手拿着跳跃火苗的碗。因此,我的创作思路就是用微型电机带动小风扇,吹起红绸,配上红灯,达到火苗蹿动的效果。而风扇的安装和丝绸的位置则经过了我们反复实验,碗的大小、比例、结构也是根据实验而定。最后当一对对跳跃火焰的蒙古碗在一群小伙子手中出现时,这段舞蹈立刻就洋溢了热情、奔放的色彩。
用一块块红布展现《红高粱》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道具设计制作还应注意每场戏的布景、灯光、化装、服装的基调、色彩倾向以及天幕呈现的时间色彩,因为这些都会对道具的造型和色彩产生影响,所以在道具设计色彩语言、材质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和互动效果,不能孤立地进行道具设计与制作。
本着整体、统一的创作原则,我在设计道具时不断和舞美设计、编导沟通。在《篱笆墙的影子》舞剧中,我精心设计了带有篱笆图案的舞蹈扇以配合舞剧的整体意境;舞蹈《红高粱》中,我用大红色的纺织面料制作成一片片的高粱群,在红色灯光下,形成了通透的鲜红意境,达到了编导要求的理想效果。回想红布表现红高粱的灵感来源,我要感谢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这部电影给我印象特别深,我记得大片的红色溢满整个银幕,像熊熊燃烧的火。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可以用大红布表现红高粱或者火。什么是艺术表现?比如说我们不可能在舞台上种上高粱,烧上火,所以就需要一种象征道具来表现。于是,作为艺术形象,道具也就成了舞台主角之一。
无数实践证明,道具也是形象,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和质量。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道具设计师必须遵循以上设计原则,才能高水准、高质量地完成道具的设计和制作任务,才能在舞台上展示出最具观赏性的道具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