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六世不再是那个受到嘲笑和冷落的结巴王子了,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接过父兄的枪,成为了陪着他的百姓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的那位国王。这部电影立意深远,政治正确,加上近乎完美的配乐和表演,难怪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观看后表示极为满意。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一个背景。
没有了背景,爱德华八世依旧是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浪漫君王,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然而少女们要长大,发现那多情的一刻其实是发生在1930年代的欧洲,发现老辣的辛普森夫人与单纯的灰姑娘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爱德华王子不过是一味执著于自己所“想要”的荒唐国王——好像乔治六世的私人秘书拉塞尔斯说的:“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没有了背景,《国王的演讲》就是一部温和无奇的励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结巴如何接受治疗并最终在万人面前做演讲的故事;只不过乔治六世的身份,能稍微賦予这个结巴的经历一些传奇色彩和想象空间。然而,这还是1930年代的欧洲,这位结巴的对手是野心勃勃、口才了得的希特勒。
据说,希特勒曾创下一天之内做十次公开演讲的纪录,演讲的内容和对象都不相同,而且都是脱稿完成。他的演说单刀直入,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当时有报刊曾这样评论道:“此人正在用演讲杀人。”希特勒本人也曾经说:“我的一切成就都是用演讲取得的。”这话并不夸大,因为直到1944年,腹背受敌的德国人民依旧相信他们领袖的蛊惑之声,以为自己还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电影里,刚刚成为了乔治六世的伯蒂和家人一起观看加冕典礼的录影,还陶醉于自己在公开场合顺利地讲完了四句话的伯蒂,紧接着看到了滔滔不绝的希特勒。面对女儿的发问,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他说得很流利。
这就是故事的背景,也是让约克公爵不肯成为乔治六世的原因:作为一个国王,他既不能减免税收,也不能停止战争,但他必须成为抵抗精神的代言人。如果你的百姓信任你,让你代表他们的声音,而你却说不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吗?
伯蒂的希望是罗格,一个半路出家、没有医生资质的语言治疗师。跟他那些强调笨拙的技法的前任们不同(可怜的菲林·科斯真的往嘴巴里塞进了七颗弹珠企图效仿含着石子练习的伟大的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罗格善于打“心理战”。从一开始,他就坚持王子要得到治疗,必须屈尊来到自己简陋的诊所,以示平等;他发掘王子童年往事,试图找到他结巴的心理暗示;他鼓励王子走出内心的阴影,成为伟大的君王……
《圣经·箴言》里有一句话: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或许没有谁的个人成长史,会像乔治六世那样,关系到一个(甚至几个)国家的领土和命运。他的哥哥爱德华王子本来也有这样的机会,但他的选择是爱情和己心,不是国家和责任;实际上,他是错失了让自己成长的可能。我不知道成为温莎公爵后的他是否曾经后悔,因为作为君王,爱德华八世的最大成就就是迎娶了辛普森夫人。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背景,每一个背景都能够催生一个新的故事。
赫胥黎说,经历不是指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所发生的。
乔治六世不再是那个受到嘲笑和冷落的结巴王子了,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接过父兄的枪,成为了陪着他的百姓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的那位国王。这部电影立意深远,政治正确,加上近乎完美的配乐和表演,难怪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观看后表示极为满意。
乔治六世的角色已经为菲林·科斯赢得了许多奖项和提名,也只有他能够展现一个结巴的幽默和风度,他与杰弗里·拉什的对手戏让人落泪。唯一叫人别扭的是当年被誉为“第一古装美女”的海伦娜·伯翰·卡特(虽然也屡获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总感到被提姆·波顿改造得太深,两根眉毛怎么也脱不了红桃皇后的感觉。我不由乱想,假使国王和医生的两位夫人的角色对换就好了,个人非常希望看到詹妮弗能与科林梅开二度,再演一次伊丽莎白——这大约也是所有1995版《傲慢与偏见》的粉丝们的希望吧。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一个背景。
没有了背景,爱德华八世依旧是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浪漫君王,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然而少女们要长大,发现那多情的一刻其实是发生在1930年代的欧洲,发现老辣的辛普森夫人与单纯的灰姑娘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爱德华王子不过是一味执著于自己所“想要”的荒唐国王——好像乔治六世的私人秘书拉塞尔斯说的:“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没有了背景,《国王的演讲》就是一部温和无奇的励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结巴如何接受治疗并最终在万人面前做演讲的故事;只不过乔治六世的身份,能稍微賦予这个结巴的经历一些传奇色彩和想象空间。然而,这还是1930年代的欧洲,这位结巴的对手是野心勃勃、口才了得的希特勒。
据说,希特勒曾创下一天之内做十次公开演讲的纪录,演讲的内容和对象都不相同,而且都是脱稿完成。他的演说单刀直入,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当时有报刊曾这样评论道:“此人正在用演讲杀人。”希特勒本人也曾经说:“我的一切成就都是用演讲取得的。”这话并不夸大,因为直到1944年,腹背受敌的德国人民依旧相信他们领袖的蛊惑之声,以为自己还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电影里,刚刚成为了乔治六世的伯蒂和家人一起观看加冕典礼的录影,还陶醉于自己在公开场合顺利地讲完了四句话的伯蒂,紧接着看到了滔滔不绝的希特勒。面对女儿的发问,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他说得很流利。
这就是故事的背景,也是让约克公爵不肯成为乔治六世的原因:作为一个国王,他既不能减免税收,也不能停止战争,但他必须成为抵抗精神的代言人。如果你的百姓信任你,让你代表他们的声音,而你却说不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吗?
伯蒂的希望是罗格,一个半路出家、没有医生资质的语言治疗师。跟他那些强调笨拙的技法的前任们不同(可怜的菲林·科斯真的往嘴巴里塞进了七颗弹珠企图效仿含着石子练习的伟大的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罗格善于打“心理战”。从一开始,他就坚持王子要得到治疗,必须屈尊来到自己简陋的诊所,以示平等;他发掘王子童年往事,试图找到他结巴的心理暗示;他鼓励王子走出内心的阴影,成为伟大的君王……
《圣经·箴言》里有一句话: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或许没有谁的个人成长史,会像乔治六世那样,关系到一个(甚至几个)国家的领土和命运。他的哥哥爱德华王子本来也有这样的机会,但他的选择是爱情和己心,不是国家和责任;实际上,他是错失了让自己成长的可能。我不知道成为温莎公爵后的他是否曾经后悔,因为作为君王,爱德华八世的最大成就就是迎娶了辛普森夫人。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背景,每一个背景都能够催生一个新的故事。
赫胥黎说,经历不是指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所发生的。
乔治六世不再是那个受到嘲笑和冷落的结巴王子了,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接过父兄的枪,成为了陪着他的百姓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的那位国王。这部电影立意深远,政治正确,加上近乎完美的配乐和表演,难怪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观看后表示极为满意。
乔治六世的角色已经为菲林·科斯赢得了许多奖项和提名,也只有他能够展现一个结巴的幽默和风度,他与杰弗里·拉什的对手戏让人落泪。唯一叫人别扭的是当年被誉为“第一古装美女”的海伦娜·伯翰·卡特(虽然也屡获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总感到被提姆·波顿改造得太深,两根眉毛怎么也脱不了红桃皇后的感觉。我不由乱想,假使国王和医生的两位夫人的角色对换就好了,个人非常希望看到詹妮弗能与科林梅开二度,再演一次伊丽莎白——这大约也是所有1995版《傲慢与偏见》的粉丝们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