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课堂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是学校、教师关注的重点。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以来其效果如何需要构建评价体系做出客观分析。本文基于以往研究从学生、教师和效果三个维度建构了混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以及标准表。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對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模式出现,线上教学资源不断涌现,慕课,翻转课堂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丰富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更能很好的适应移动互联背景下的大学生,实现学习从主动到被动的过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混合教学的模式急需评价模式的构建。
一、混合教学模式内涵
“Hybrid Learning"即为“混合式学习”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奥雷(Michael Ore)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与学生的知识与风格相匹配的为实现教学日标而对所有学习资源进行科学组织、优化分配的学习方式。国内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权威的内涵界定为学者何克抗教授(2004)。他认为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各有其优势。而混合式学习把二者的优势结合了起来,优势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者黄荣怀(2009)也认为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有机整合。由此看来可以简单的把混合式教学理解为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质量依赖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评价。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全日制课堂为基础,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评价时多看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学习的过程却被忽视,评价方式单一且武断。这不仅不利于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依托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得到发挥,显然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有的学者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刘艳娥(2015)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4项一级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应对混合教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带来的困境。学者唐文秀(2016)构建了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从参与度,交互性,适应性,满意度和效果度五个方面评价混合学习效果,进行了测量,发现了学生满意度较高且学习效果较好。但忽视了对学生对授课教师感受的评价。本文借鉴以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对教师认可,效果三个角度出发,初步尝试构建了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初步构建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2.权重的确定
利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文选取教师,学生,专家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30人对每一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然后使用AHP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
首先构建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将学生,教师,效果相对于高校混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一级指标判断矩阵,进行求和归一化后得到特征向量W。
W=(0.443,0.387,0.170)
一致性指标CR值为0.016小于0.1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依旧是主导地位,学生的重要性更大。
(2)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学生”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后得到判断矩阵进行求和归一化后得到特征向量W1=(0.110,0.580,0.310),且CR 值为0.003,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学习依旧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下的二级指标得到的特征向量W2=(0.333,0.667),且CR值为0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在教育资源丰富且可得的互动互联时代,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把握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效果”下的二级指标得到的特征向量为W3=(0.261,0.633,0.106),且CR值为0.033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占据重要位置。
(3)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权重
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已经初步构建出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用
评价过程由平台记录以及学生和教师参与,一些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期末成绩由教师客观评价。
五、不足与展望
本体系构建基于以往文献参考以及专家的建议构建而成,在指标构建上可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此外指标并没有投入使用,因此在实际造作中会有缺失和不足之处。接下来希望能在指标进行具体应用中发现其实际运作上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能有效地测量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彦粉.慕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与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7):87-89。
[2]李艳娥.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重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9(3):67-71.
[3]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86-95.
[4]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教师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11(370):129-133.
[5]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5(4):101-108.
作者简介:
梅莉(1968-),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
李琳(1991-),女,山西阳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對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模式出现,线上教学资源不断涌现,慕课,翻转课堂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丰富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更能很好的适应移动互联背景下的大学生,实现学习从主动到被动的过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混合教学的模式急需评价模式的构建。
一、混合教学模式内涵
“Hybrid Learning"即为“混合式学习”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奥雷(Michael Ore)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与学生的知识与风格相匹配的为实现教学日标而对所有学习资源进行科学组织、优化分配的学习方式。国内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权威的内涵界定为学者何克抗教授(2004)。他认为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各有其优势。而混合式学习把二者的优势结合了起来,优势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者黄荣怀(2009)也认为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有机整合。由此看来可以简单的把混合式教学理解为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质量依赖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评价。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全日制课堂为基础,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评价时多看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学习的过程却被忽视,评价方式单一且武断。这不仅不利于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依托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得到发挥,显然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有的学者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刘艳娥(2015)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4项一级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应对混合教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带来的困境。学者唐文秀(2016)构建了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从参与度,交互性,适应性,满意度和效果度五个方面评价混合学习效果,进行了测量,发现了学生满意度较高且学习效果较好。但忽视了对学生对授课教师感受的评价。本文借鉴以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对教师认可,效果三个角度出发,初步尝试构建了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初步构建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2.权重的确定
利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文选取教师,学生,专家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30人对每一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然后使用AHP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
首先构建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将学生,教师,效果相对于高校混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一级指标判断矩阵,进行求和归一化后得到特征向量W。
W=(0.443,0.387,0.170)
一致性指标CR值为0.016小于0.1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依旧是主导地位,学生的重要性更大。
(2)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学生”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后得到判断矩阵进行求和归一化后得到特征向量W1=(0.110,0.580,0.310),且CR 值为0.003,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学习依旧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下的二级指标得到的特征向量W2=(0.333,0.667),且CR值为0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在教育资源丰富且可得的互动互联时代,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把握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效果”下的二级指标得到的特征向量为W3=(0.261,0.633,0.106),且CR值为0.033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占据重要位置。
(3)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权重
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已经初步构建出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用
评价过程由平台记录以及学生和教师参与,一些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期末成绩由教师客观评价。
五、不足与展望
本体系构建基于以往文献参考以及专家的建议构建而成,在指标构建上可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此外指标并没有投入使用,因此在实际造作中会有缺失和不足之处。接下来希望能在指标进行具体应用中发现其实际运作上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能有效地测量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彦粉.慕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与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7):87-89。
[2]李艳娥.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重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9(3):67-71.
[3]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86-95.
[4]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教师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11(370):129-133.
[5]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5(4):101-108.
作者简介:
梅莉(1968-),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
李琳(1991-),女,山西阳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