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这引起了笔者探究的兴趣。就此问题,追本溯源了一番。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书下注释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选自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
在语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书下注释为:“丐,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比较两者,“乞”和“丐”在两个版本中意思相近,而字形却大相径庭,且都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难道《临川先生文集》有多个版本?这对于才疏学浅的笔者来说可从未听闻过。笔者只知道王荆公《临川集》有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南宋杭州本《临川先生文集》。没办法,笔者只好求教于字词典。终于在冯蒸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的《古汉语词典》第559页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该词典中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乞,①qǐ求,讨。②qì给予。本处‘乞’取第①义。”即使如此,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不能凭此就否定“丐之”。笔者也只能从仅有的资料中对“乞”、“丐”进行具体的比较。
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乞①qǐ求,讨。《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师。’特讨饭。《史记·豫让传》:‘行~于市’。 ②qì给。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与人’。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③施予,给予。”
在修订版《词源》中:“乞⒈qǐ①向人求讨;②贫穷;③姓。⒉qì④给与。”“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③给予。”
在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版的《新华字典》中:“乞qì,乞求,向人讨,要,求。”“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讨饭的人;③给予。”
从以上所查字典辞书来看,可以说两者相差无几,“乞”和“丐”都有“求”的意思,因此也还是不能说明“乞之”为何改为“丐之”。
最后,笔者只好从句子本身来找答案。“乞”或“丐”的意思是“求”,“求”是“乞”或“丐”的常用义。而人们似乎忘记了“乞”和“丐”还有另一罕用义“给予”。在《伤仲永》一文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丐之)”的意思是: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他作诗。结合课文可知,仲永当时尚幼,以其聪颖过人,人争宠之。或以钱币相赠,以此来诱使仲永作诗。因此,邑人的做法,无非是类似于儿戏之举。若谓邑人向一小儿求讨,悖于常理。且下文“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更明见其是仲永父子主动登门求赏,而非邑人日趋仲永门下求讨题诗。因此,课文“乞”或“丐”的注释就应为“给予”。根据规范一点的《新华字典》,“乞”和“丐”只有“丐”才有“给予”之义。这或许就是“乞之”为何为“丐之”的缘故吧!
以上只是笔者作的一点粗浅推测。究竟应该是“乞之”还是“丐之”,“求取”还是“给予”,在下只能以此小文请教于大方之家,还望见到此文的专家学者指正为谢!
(作者单位:湄潭县高台中学)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书下注释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选自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
在语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书下注释为:“丐,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比较两者,“乞”和“丐”在两个版本中意思相近,而字形却大相径庭,且都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难道《临川先生文集》有多个版本?这对于才疏学浅的笔者来说可从未听闻过。笔者只知道王荆公《临川集》有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南宋杭州本《临川先生文集》。没办法,笔者只好求教于字词典。终于在冯蒸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的《古汉语词典》第559页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该词典中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乞,①qǐ求,讨。②qì给予。本处‘乞’取第①义。”即使如此,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不能凭此就否定“丐之”。笔者也只能从仅有的资料中对“乞”、“丐”进行具体的比较。
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乞①qǐ求,讨。《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师。’特讨饭。《史记·豫让传》:‘行~于市’。 ②qì给。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与人’。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③施予,给予。”
在修订版《词源》中:“乞⒈qǐ①向人求讨;②贫穷;③姓。⒉qì④给与。”“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③给予。”
在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版的《新华字典》中:“乞qì,乞求,向人讨,要,求。”“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讨饭的人;③给予。”
从以上所查字典辞书来看,可以说两者相差无几,“乞”和“丐”都有“求”的意思,因此也还是不能说明“乞之”为何改为“丐之”。
最后,笔者只好从句子本身来找答案。“乞”或“丐”的意思是“求”,“求”是“乞”或“丐”的常用义。而人们似乎忘记了“乞”和“丐”还有另一罕用义“给予”。在《伤仲永》一文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丐之)”的意思是: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他作诗。结合课文可知,仲永当时尚幼,以其聪颖过人,人争宠之。或以钱币相赠,以此来诱使仲永作诗。因此,邑人的做法,无非是类似于儿戏之举。若谓邑人向一小儿求讨,悖于常理。且下文“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更明见其是仲永父子主动登门求赏,而非邑人日趋仲永门下求讨题诗。因此,课文“乞”或“丐”的注释就应为“给予”。根据规范一点的《新华字典》,“乞”和“丐”只有“丐”才有“给予”之义。这或许就是“乞之”为何为“丐之”的缘故吧!
以上只是笔者作的一点粗浅推测。究竟应该是“乞之”还是“丐之”,“求取”还是“给予”,在下只能以此小文请教于大方之家,还望见到此文的专家学者指正为谢!
(作者单位:湄潭县高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