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感受的过程。要想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预设体现在教师能对文本把握以引起学生的沉浸,课堂教学中不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演绎,而是从内容入手进而探究。但仅有“精心、精致”的课前预设恐怕是不够的,学生迸发的火花需用老师的机智及时点燃,让其璀璨绽放;学生课堂上遇到“礁石”需要老师及时引航,让其调整航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课前需要预设,更需要关注动态的课堂,引导精彩的生成。只有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及时把握动态,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绽放应有的精彩。
【关键词】预设;引导;动态;生成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a simple knowledg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their own immersive. To have a wonderful class, "generate", the teacher will need careful pre-class "default." Default is reflected in the text that teachers can take to attract students, immersion, 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a right to interpret a text, but from the content and then start exploring. However, only "well, fine," I am afraid that the class before the default is not enough, students need to use burst of sparks lit the teacher's resourcefulness in time, let bright bloom; students to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 "rock" needs a teacher and timely pilot, so that its adjustment in the whole course ... ... teacher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s to guide, organizer role. Pre-pre-class needs, but also need to focus on the classroom dynamics and guide the wonderful generation. Only well-pre-pre-class, class to grasp the dynamics, in order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ould be a real exciting bloom.
【Key words】Default; guide; dynamics; generation
“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的《热爱生命》一课的录像,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给人以震撼。为什么?我们不妨从老师的教学流程中去寻求答案。
课堂上,薛老师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幸存后主人公只想享受南加利福尼亚灿烂的阳光,以及他的橘树和花丛中他的家园……可有一天,弟弟杰克敲响了哥哥家的门,想前去淘金,请同学们以主人公的口吻向弟弟杰克具体描述求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劝说杰克不要去冒险。老师在此基础上友情提示:从文中筛选出遇到的困难的信息,并组织语言进行描述。3分钟独立思考后,在学生搜寻信息、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根据主人公战胜困难的具体情况,说说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样的“硬汉精神”?(老师示例:从文中找依据,然后分析。)最后,请同学猜测:假如主人公给弟弟的生命锦囊中留一句话,会怎么写?
薛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长课文短教的典范,对课文作了最大胆的删选,教师的设计非常到位、精准,把握住了文中最关键的点:主人公面临的困难及他身上所表现的“硬汉精神”。课堂上学生的劝说非常到位,也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理解、把握非常到位,才有了“生命锦囊”中“一张白纸”,“硬汉精神”中“唯我独尊”这样的精彩发言。
一堂课,引发了我的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感受的过程。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成就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考虑以下问题:学一篇课文让学生在脑子里留下什么?课堂教学中哪些地方是需要花重力的?教学的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的脚步需多停留一会?对教材、内容等需作怎样的删选?……或许,这一切就是我们熟悉的“预设”问题。可要想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独特的体验”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的发现,是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从哪里来呢?从文本中来。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文章,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外在的灌输或诱导到某一个答案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精心预设,才能引导出精彩生成。
听《囚绿记》一课,老师一开始就是对作者进行了简介,课堂教学中快结束对文本的研读时,对作者写作《囚绿记》的相关资料进行了一下链接。虽然,老师的课前做了很精心的准备,给学生准备了翔实的资料,但这样的“简介”与“链接”就仅是“简介”与“链接”而已,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帮助不大。
听《十三岁的际遇》习题讲评课,老师对“含义”“作用”类的题目事先没有很好的预设,以致引导学生思考时没能很好地引导解题的思路,而是反复强调上课时提到过,也违背了从文本中寻求答案的阅读原则。同一堂课上,老师指导作文修改符号的运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上黑板写两个句子并修改,最好将六种修改符号都用上。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仔细深究一下,如果一句句子的修改要用上六种修改符号,那这样的句子能写得出来吗?即使写出来了,还成句子吗?正因为事先预设不精准,所以就没有完成学以致用的任务,也就谈不上生成,更无从说“精彩”。 听《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师将文章分成两块——语言品味及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同时设计了“花语”,带着学生倾听花语,研究作者的花语献给谁,有什么意义。教师课前应该说是把握住了教学的难点,所以研究花语的意义时,教师及时插入关于十年浩劫时作者的遭遇,作者《哭小弟》一文的片断及写作的时间,然后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解读。于是,才有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因为有了精心的设计,相关背景及链接材料的有效介入,才会有学生对花语意义的精彩解读:作者的自我感受与紫藤萝的遭遇交融。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需要对授课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否则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所得,也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二、机智课堂、动态生成
听《口技》一课,韩老师课前由“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艺术节”导入,与学生有了亲切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有了学生与老师的精彩的朗读PK;有了在老师的引领下两次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质疑。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借助朗读更好地引领学生领悟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每一次朗读的设计目的不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在一次次不同目的的朗读中渐入佳境。
但是,课堂毕竟不是流水线。再精心的课前设计,这教学流程也不可能是直线前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要想使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仅有“精心、精致”的课前预设恐怕是不够的。学生迸发的火花需用老师的机智及时点燃,让其璀璨绽放;学生课堂上遇到“礁石”需要老师及时引航,让其调整航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再次回到《热爱生命》这一课,在回答“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样的‘硬汉精神’时,面对学生的‘坚持’这样的回答,老师适时的引导,于是学生回到文本,从文本中解读出‘坚持’,是对生命的永不放弃,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这样更符合原著精神的解读。当学生回答“硬汉精神”是“唯我独尊”因为主人公不屑“吮吸比尔的骨头”时,老师及时护航,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文本34自然段,思考主人公这么做到底是“不屑”还是“痛恨”还是“无奈”还是“人性的自私”?经过对文本的再一次研读、老师的引导,学生生成的是比原来更合乎原著精神的理解:是痛恨、可怜、同情,更是保持人性的尊严。此时,如果老师事先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把握,没有课堂上的及时“护航”,恐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偏离了“航向”。
听《绿色蝈蝈》这一课,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从一开始的“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词、句子或段落,把它读出来,并说说精彩的理由。”到最后的“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始终紧扣这一中心展开,也让学生对《绿色蝈蝈》一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深入的探究。可是,仔细推敲一下,如果老师能对《绿色蝈蝈》一文的文体特征有更多的关注,或许“对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词、句或段”的咀嚼会更好地落到实处。那么蝈蝈的声音、形体、食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课堂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屎壳郎推粪球’这个视频配解说词”,学生就会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因为学生对文本语言揣摩的回答还是落在具体段落的,如“第5自然段动词的使用”等,学生的回答很到位。而老师要求回答的是对文章的开篇、修辞的运用、对比的运用、对蝈蝈习性的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等。这一切,固然构成了一篇极具写作特色的文章,但这一切或许不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最主要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或许课堂教学中就不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演绎,而是从内容入手进而探究其表达手段。这样,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很典范的说明文写作的范例,而不是几条文章的写作特色。做到这一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不仅是关注让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课堂是动态的,更是生成的。但这精彩生成背后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课前的“预设”应是“精心”的,这“精心”体现在教师能对文本把握以引起学生的沉浸;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全面、到位;体现在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效……
我们只有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及时把握动态,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绽放应有的精彩。
【关键词】预设;引导;动态;生成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a simple knowledg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their own immersive. To have a wonderful class, "generate", the teacher will need careful pre-class "default." Default is reflected in the text that teachers can take to attract students, immersion, 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a right to interpret a text, but from the content and then start exploring. However, only "well, fine," I am afraid that the class before the default is not enough, students need to use burst of sparks lit the teacher's resourcefulness in time, let bright bloom; students to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 "rock" needs a teacher and timely pilot, so that its adjustment in the whole course ... ... teacher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s to guide, organizer role. Pre-pre-class needs, but also need to focus on the classroom dynamics and guide the wonderful generation. Only well-pre-pre-class, class to grasp the dynamics, in order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ould be a real exciting bloom.
【Key words】Default; guide; dynamics; generation
“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的《热爱生命》一课的录像,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给人以震撼。为什么?我们不妨从老师的教学流程中去寻求答案。
课堂上,薛老师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幸存后主人公只想享受南加利福尼亚灿烂的阳光,以及他的橘树和花丛中他的家园……可有一天,弟弟杰克敲响了哥哥家的门,想前去淘金,请同学们以主人公的口吻向弟弟杰克具体描述求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劝说杰克不要去冒险。老师在此基础上友情提示:从文中筛选出遇到的困难的信息,并组织语言进行描述。3分钟独立思考后,在学生搜寻信息、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根据主人公战胜困难的具体情况,说说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样的“硬汉精神”?(老师示例:从文中找依据,然后分析。)最后,请同学猜测:假如主人公给弟弟的生命锦囊中留一句话,会怎么写?
薛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长课文短教的典范,对课文作了最大胆的删选,教师的设计非常到位、精准,把握住了文中最关键的点:主人公面临的困难及他身上所表现的“硬汉精神”。课堂上学生的劝说非常到位,也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理解、把握非常到位,才有了“生命锦囊”中“一张白纸”,“硬汉精神”中“唯我独尊”这样的精彩发言。
一堂课,引发了我的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感受的过程。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成就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考虑以下问题:学一篇课文让学生在脑子里留下什么?课堂教学中哪些地方是需要花重力的?教学的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的脚步需多停留一会?对教材、内容等需作怎样的删选?……或许,这一切就是我们熟悉的“预设”问题。可要想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独特的体验”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的发现,是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从哪里来呢?从文本中来。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文章,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外在的灌输或诱导到某一个答案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精心预设,才能引导出精彩生成。
听《囚绿记》一课,老师一开始就是对作者进行了简介,课堂教学中快结束对文本的研读时,对作者写作《囚绿记》的相关资料进行了一下链接。虽然,老师的课前做了很精心的准备,给学生准备了翔实的资料,但这样的“简介”与“链接”就仅是“简介”与“链接”而已,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帮助不大。
听《十三岁的际遇》习题讲评课,老师对“含义”“作用”类的题目事先没有很好的预设,以致引导学生思考时没能很好地引导解题的思路,而是反复强调上课时提到过,也违背了从文本中寻求答案的阅读原则。同一堂课上,老师指导作文修改符号的运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上黑板写两个句子并修改,最好将六种修改符号都用上。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仔细深究一下,如果一句句子的修改要用上六种修改符号,那这样的句子能写得出来吗?即使写出来了,还成句子吗?正因为事先预设不精准,所以就没有完成学以致用的任务,也就谈不上生成,更无从说“精彩”。 听《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师将文章分成两块——语言品味及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同时设计了“花语”,带着学生倾听花语,研究作者的花语献给谁,有什么意义。教师课前应该说是把握住了教学的难点,所以研究花语的意义时,教师及时插入关于十年浩劫时作者的遭遇,作者《哭小弟》一文的片断及写作的时间,然后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解读。于是,才有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因为有了精心的设计,相关背景及链接材料的有效介入,才会有学生对花语意义的精彩解读:作者的自我感受与紫藤萝的遭遇交融。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需要对授课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否则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所得,也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二、机智课堂、动态生成
听《口技》一课,韩老师课前由“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艺术节”导入,与学生有了亲切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有了学生与老师的精彩的朗读PK;有了在老师的引领下两次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质疑。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借助朗读更好地引领学生领悟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每一次朗读的设计目的不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在一次次不同目的的朗读中渐入佳境。
但是,课堂毕竟不是流水线。再精心的课前设计,这教学流程也不可能是直线前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要想使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仅有“精心、精致”的课前预设恐怕是不够的。学生迸发的火花需用老师的机智及时点燃,让其璀璨绽放;学生课堂上遇到“礁石”需要老师及时引航,让其调整航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再次回到《热爱生命》这一课,在回答“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样的‘硬汉精神’时,面对学生的‘坚持’这样的回答,老师适时的引导,于是学生回到文本,从文本中解读出‘坚持’,是对生命的永不放弃,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这样更符合原著精神的解读。当学生回答“硬汉精神”是“唯我独尊”因为主人公不屑“吮吸比尔的骨头”时,老师及时护航,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文本34自然段,思考主人公这么做到底是“不屑”还是“痛恨”还是“无奈”还是“人性的自私”?经过对文本的再一次研读、老师的引导,学生生成的是比原来更合乎原著精神的理解:是痛恨、可怜、同情,更是保持人性的尊严。此时,如果老师事先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把握,没有课堂上的及时“护航”,恐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偏离了“航向”。
听《绿色蝈蝈》这一课,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从一开始的“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词、句子或段落,把它读出来,并说说精彩的理由。”到最后的“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始终紧扣这一中心展开,也让学生对《绿色蝈蝈》一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深入的探究。可是,仔细推敲一下,如果老师能对《绿色蝈蝈》一文的文体特征有更多的关注,或许“对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词、句或段”的咀嚼会更好地落到实处。那么蝈蝈的声音、形体、食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课堂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屎壳郎推粪球’这个视频配解说词”,学生就会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因为学生对文本语言揣摩的回答还是落在具体段落的,如“第5自然段动词的使用”等,学生的回答很到位。而老师要求回答的是对文章的开篇、修辞的运用、对比的运用、对蝈蝈习性的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等。这一切,固然构成了一篇极具写作特色的文章,但这一切或许不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最主要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或许课堂教学中就不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演绎,而是从内容入手进而探究其表达手段。这样,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很典范的说明文写作的范例,而不是几条文章的写作特色。做到这一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不仅是关注让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课堂是动态的,更是生成的。但这精彩生成背后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课前的“预设”应是“精心”的,这“精心”体现在教师能对文本把握以引起学生的沉浸;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全面、到位;体现在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效……
我们只有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及时把握动态,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绽放应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