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

来源 :教育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他们的终生发展,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用于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彰显多元智能理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2010年秋季,甘肃省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此,新课改已在全国有序而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是追求卓越的面向大众的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客观认定。同时方案又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课程方案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是多样化的开放体系。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使发展学生个性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单一升学率竞争下的学习,只能使学生无差别和不能选择地在有限的学习内容中依据“考纲”硬拼,天生多样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往往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学生个性难觅,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程度组合而成。新的课程方案构建的“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选修课时的确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理想规划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保证。在新课改推进中,积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也能够彰显多元智能理论的实用价值。
  1 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贡献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同事的帮助下,经多年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关于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它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该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并获得了中国教育界基本一致的认同。在形形色色的教学理念中,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独特,对于当前的高中新课改实践包括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实施路径,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只能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换言之,除了语文与逻辑——数学能力之外,其它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智能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19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传统的智商测试为基础筛选出1400位天才儿童,为他们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调查,20世纪70年代调查结果公布,全世界为之震惊:这些“天才”在成年后并没有比其他人更有成就。同时,以此为基础的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人们开始对智商测试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在传统智能理论面临认同危机的背景下,1983年,加德纳在其所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正式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加德纳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能(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中包括七种智能。 20世纪90年代,他在扩展研究并探讨多元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的过程中,对这七种智能进行了修正,增加为八种智能。他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加德纳对人类智能的解构是其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载体。
  这八种智能为:语言智能,指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音乐智能,指感觉、欣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的是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空间智能,指针对所观察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或图像,从而加以运用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指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创造作品的能力;人际智能,指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指自知、自处、深入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指自然探索、科学研究的能力。后来,加德纳又提出另一种智能,即存在智能,指人类渴望能够理解和追求生命的终极问题、意义和奥秘。
  1.2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
  1.2.1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加德纳说:“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改变对学生一元化的观念,教师不应该问:“这个学生聪明吗?”而应该想:“这个学生哪些方面聪明?”这意味着承认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都有才能,只不过他们的才能在类型上有差异而已。所以,教师对学生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才。他认为,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些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个人的多种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其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个体的智能组合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加德纳倡导注重社会实践,主张采用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教学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1.2.2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应致力于智能的整体发展。传统教育将重点放在语言与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致使学生在其它领域的智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为此,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强调:“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加德纳指出人们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统一运作的,仅具有某一种智能并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因此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1.2.3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合,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学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方案。
  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理论对教学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上,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为根本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探索如何把多元智能的理论应用于学科教学,灵活地运用学生的智能组合使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多元智能得到开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比照
  2.1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在原有的学科课程标准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于2001年制定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15个实验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等缺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应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建立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基础之上,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都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培养出比传统方式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
  从培养目标看,新课程体现时代的要求,把过去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习策略的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加强、世界意识的增强等。
  关于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在课程方面强调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发和整合,以及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显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
  2.2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内涵几近相同: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目标指向基本一致。二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新高中新课改实施中的可操作性,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2.2.1 教育理念上的关联:加德纳提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自身的潜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评价学生的成功,把每一个个体智力结构看作是有差异性和个体化的独立体,培养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这与我国的高中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关注培养学生的长项,即多元智能中的强势智能,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及智能发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即智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新的情景下,解决新的问题、制造新的产品就意味着创造与创新。在教育中发展多元智能,实质就是要培养每个人在新的情景下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改造环境。这种观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教育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2.2.2 教学方式上的关联: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对待其差异性,而不能否认和忽视。教师一旦最大限度地以个别方式来进行教学,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要有多元切入点。多元智能的教学就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激活、开启、发现学生的多种智能,这为高中各学科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提供了支点。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的强势系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为在教师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2.2.3 教育评价上的关联:传统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缺陷性,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元智能评价改变了这一状况,它注重肯定学生的长处和进步,侧重描述学生的“典型表现”,取代了以往的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将单一维度的观点变为多维度的评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同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便于在教学和学习中作出相应的调整。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因此,学生就需要有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成就,认知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弱势,评价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记录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这样,通过评估进行反思,学生就逐渐会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多维度的评估为学生学习创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元智能导向的高中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内涵,它扩充了智力的内涵,加强了智力理论与教育的联系。它提供给了教师一个可信任的模式,能积极影响教师对智能、教学以及学生成就的信念。多元智能理论为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为此,在高中教学设计中应当:
  3.1 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传统的高中教学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最后再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出好生和差生。这种选拔指向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的智能差异,使大量学生因为得不到适合其优势智能的教学而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滑向教学的边缘地带,失去展示其智能优势的机会,并因此丧失信心,继而产生对学习甚至授课教师的厌恶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师生关系紧张。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智能教育观,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认识到人各有长,全体学生都是各具优势智能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根据多元智能课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组织教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精心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知识含量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总之,教师应尽一切可能为每一位学生构建适合其智能特点和智能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平台,突出多元化和个性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3.2 多元教学目标设计,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来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教师应认真研究所授教学内容, 并确认哪些智能可以嵌入到某一教学环节中去,以达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所学内容的效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方法,设计、开发和利用与多种智能有关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自己擅长的技能参与这项活动,并在交流与沟通中学到新知识。教师应明确什么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智能,探索恰当的、多元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堂上讨论中,要鼓励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参与整个过程;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如逻辑数学能力、视觉空间智能、音乐与节奏智能等参与课堂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计出来的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了个个体化、自主化的教育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教师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拓展了新的教学视野,可以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3 创设多元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语言文字及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课程教学理论,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教师的有效转化、学生的正确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强调教学者应将现有的课程转化成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教师应根据自身职业群体多元智能的特点,发挥学科交叉、知识交互的团队优势,利用同事的专长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职能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教师应该借助彼此的才智、创造性以及各个智力强项有效地开发、设计课程。
  3.4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考察和评价:以往的不少课堂,评价只论学生成绩的高低,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之则是差生。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较单一,往往只体现于教师所实施的纸笔测验。这种评价会导致得不到赏识的“差生”对学习产生挫败感甚至绝望感。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化的评价观为扭转这种评价现象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4.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观主张教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甚至社区成员等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全过程和水平。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为每一位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智能优势的平台,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
  3.4.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评价观主张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摒弃机械地以标准化纸笔测试作为唯一的手段。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口头评价、课堂观察、实地评价、过程作品创作、从事专题研究、成长记录评价等定性评价方式作为对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的补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赏识教育的过程,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智能。
  3.4.3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特征和智能优势,因此,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有一定的弹性,只要学生在某一智能领域表现突出,就可以认为他是优秀的。
  综上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终生发展为理论导向,为我国的高中新课改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科学理论依据,为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它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将使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为高中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描绘了壮丽的教育蓝图。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愈说“师者,传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老师恰当新颖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 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学生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在学习的时候必然消极,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尽人意。教师只有在思品教学课堂上,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政治课;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同其他课程一样,
期刊
【摘要】提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改变传统教学行为和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切实有效的参与和实施好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中教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在贵州省已实施了两年,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课程改革引起了关心基础教育的各类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及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  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
期刊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从而通过体验、感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体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以
期刊
【摘要】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实现新课改目标中至关重要。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课改实施中学校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新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师生关系如何。”师生关系是诸多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学校生
期刊
【摘要】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是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打动学生心灵、引领体会情感、完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语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英语的掌握已成为了人们的基本技能。所以,学好英语就尤显重要。当然,要把英语学好,就要有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目前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贫困乡镇的中学学生,因为地区贫穷落后的原因,在小学学习阶段都没有开设英语这门课程,在他们的初中阶段才初次接触到英语这门课程,所以,他们没有了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在初中阶段如何要学生学好英语,如何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引导着学生在英语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策略  面对浩瀚如海的知识,人类需要的是学会掌握信息,掌握有用的知识。求知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展和使用信息。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做出选择,作出相应的变革,教育就得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
期刊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短短的40分钟,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很多老师关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讲究高效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愉快学,教师轻松的导,使课堂教学高效,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注重学法;培养习惯  1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爱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