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是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打动学生心灵、引领体会情感、完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注重情感渗透、注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1 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为了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黄河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黄河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黄河的磅礴气势所震撼。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黄河,走近艄公,激发了学生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之情。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究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奇妙,那么互联网到底奇妙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要真正把握“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宋庆龄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她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宋庆龄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句中宋庆龄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3 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4 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燕子》是一篇自然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青的草,绿的芽,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春光。
5 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8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 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5]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注重情感渗透、注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1 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为了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黄河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黄河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黄河的磅礴气势所震撼。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黄河,走近艄公,激发了学生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之情。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究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奇妙,那么互联网到底奇妙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要真正把握“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宋庆龄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她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宋庆龄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句中宋庆龄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3 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4 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燕子》是一篇自然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青的草,绿的芽,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春光。
5 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8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 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5]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