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家长知识水平较低,不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学生往往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德育工作有“一手硬、一手软”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有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状况,有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等形式主义,等等,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与当前农村社会的教育现状很不适应。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方式,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教育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新观念,这是中学德育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1.确立“德育核心”的观念。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德育工作,对学生终身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成长状况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真正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掌握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德育核心地位,一方面要明确德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不断改进德育方法,特别是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其他各科的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中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灵魂。
2.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德育的宗旨是塑造灵魂。而要使每个学生都得以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真正摆在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教育他们学会做人,鼓励他们不断发展,取得成功。切忌把学生当作客体,脱离学生的实际,遭到学生厌弃。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本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科学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和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上。
3.确立“有效德育”的观念。有效德育,即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而德育有效性又有整体和个体之分,整体有效性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个体有效性通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可能效果明显,有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为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稳扎稳打,注重实效,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的有效性;要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努力使个体的有效性聚集成部分的有效性,在逐步积累成整体的有效性。
4.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活动有序运行,以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为此,学校必须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和领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的精神实质,增强他们“依法治学”、”依法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法制学校,聘任综治校长,开展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学校还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法,廉洁自律,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事业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发展。
5.确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面性、同一性等特点。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决不是一日之功、一人之力,而必须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学校每位教师,甚至职员、工人等都是而且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全员育人的认识程度,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只有依靠全员的渗透作用,才能使德育与其它各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学校党、团、队要齐抓共管,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通力协作,形成一个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会做人为本,全面均衡发展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和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侧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和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夯实做人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第一,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人”;第二,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痛”的被动局面;第四,在德育要求上应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做文明人、现代人”——讲安全,讲礼貌,讲纪律,讲卫生;讲学习,讲科学,讲礼仪,讲奉献。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活跃德育主阵地,跳出教学抓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单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一批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发现、会创造的全面型人才。当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现实情况,既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开展形式灵活的德育活动,调节师生的生活,才能挖掘师生更多的潜力,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长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切切实实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德育的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等。教师既要认真学习和采纳前人已有的学习方法,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在思想上,要敢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工作上,既要学习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又要根据本班、本年级、本岗位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思路,积累新的经验;将来参加工作,也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德育工作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提高它的实效性,是摆在每个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而需要作深入探讨和研究。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教育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新观念,这是中学德育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1.确立“德育核心”的观念。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德育工作,对学生终身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成长状况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真正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掌握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德育核心地位,一方面要明确德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不断改进德育方法,特别是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其他各科的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中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灵魂。
2.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德育的宗旨是塑造灵魂。而要使每个学生都得以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真正摆在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教育他们学会做人,鼓励他们不断发展,取得成功。切忌把学生当作客体,脱离学生的实际,遭到学生厌弃。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本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科学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和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上。
3.确立“有效德育”的观念。有效德育,即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而德育有效性又有整体和个体之分,整体有效性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个体有效性通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可能效果明显,有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为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稳扎稳打,注重实效,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的有效性;要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努力使个体的有效性聚集成部分的有效性,在逐步积累成整体的有效性。
4.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活动有序运行,以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为此,学校必须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和领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的精神实质,增强他们“依法治学”、”依法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法制学校,聘任综治校长,开展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学校还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法,廉洁自律,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事业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发展。
5.确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面性、同一性等特点。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决不是一日之功、一人之力,而必须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学校每位教师,甚至职员、工人等都是而且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全员育人的认识程度,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只有依靠全员的渗透作用,才能使德育与其它各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学校党、团、队要齐抓共管,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通力协作,形成一个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会做人为本,全面均衡发展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和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侧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和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夯实做人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第一,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人”;第二,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痛”的被动局面;第四,在德育要求上应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做文明人、现代人”——讲安全,讲礼貌,讲纪律,讲卫生;讲学习,讲科学,讲礼仪,讲奉献。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活跃德育主阵地,跳出教学抓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单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一批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发现、会创造的全面型人才。当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现实情况,既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开展形式灵活的德育活动,调节师生的生活,才能挖掘师生更多的潜力,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长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切切实实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德育的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等。教师既要认真学习和采纳前人已有的学习方法,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在思想上,要敢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工作上,既要学习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又要根据本班、本年级、本岗位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思路,积累新的经验;将来参加工作,也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德育工作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提高它的实效性,是摆在每个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而需要作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