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文知识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每一节课的真锤实炼。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让“教和学”切实为“用”服务,定能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原则;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的研究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探索。当前,语文教学已步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强劲时代。如果不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探寻,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可能依然是雾里之花,空中之阁。此文所涉的语文知识指文本中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语文知识含混不清
语文一贯注重的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践行的是重感悟、重体验的教学路之路。而对语文学科知识,教师不敢教,不善教,甚至避讳不及,使语文学科知识被边缘化。一方面,教师自身对语文学科系统知识不自信,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教学参考,教师很难确立每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导致语文缺少教学层面的语文知识。
(二)教学中语文知识模糊不清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流程基本就是掌握词语,理清脉络,品读语句,概括中心,学习写法。这样固化的流程遮蔽了师生对语文知识的探寻,堵塞了语文知识生长的道路。失去了知识教学的强力支撑,语文教学也就陷入无序、失控、缺乏理性因素的怪圈,难以实现从学科知识的此岸达到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彼岸。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一)语境原则
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随文进行,通过文本语境向学生传递,力戒一味理性说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一个个文本为感性案例,联系具体的语境教学语文知识,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脱离文本的具体的语境,以林林总总的例字、例词、例句、例段来条分缕析,讲解语文知识,小学生必然觉得枯燥,难以接受。
(二)聚焦原则
语文知识体系庞杂,教学中须取其一点,扎根下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筛选,聚焦文本重点,钻进去,展开来。让教学方向明晰,学习活动扎实,并激活新知的创生。每一个语文知识,每一次教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体现出提升感,序列感。
(三)运用原则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够真正被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不是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关键在于学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将教材层面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教学层面的语文知识,呈现、传授给学生。在渗透中潜移默化,在实践中积极运用。
三、语文知识的教学实践
(一)读写结合,边学边用
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内容是进行读写训练的一个契机,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语言的秘妙,我将课文语言进行了改版改成了诗歌一般的分行呈现。通过理解感悟,学生发现每一句前面部分写的是观察到的水的特点,“它好像”之后写的是联想到的水的品质,省略号省略的是水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这段话表面看似孔子在论水,实际是孔子在教弟子做人的道理。此处的仿写对于观察感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些直观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水的特点联想做人的品质。学生的思路就此打开,仿写也自然灵动。有的说:水装入容器,一定保持水平,它好像很正直。有的说:水满了就溢出来,它好像懂知足。有的说:水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它好像善于竞争……学生在读中破译了写的密码,在读中领悟了写的技巧,也就实现对写法的自我内化,生成了鲜活的语言,感悟了写的真谛。
(二)潜移默化,深度传递
《鞋匠的儿子》是一片写人的佳作。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出示林肯的三段演讲,先让学生逐段畅谈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然后综合整个演讲,交流:林肯表达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发现林肯演讲的核心观点是“我的父亲是伟大的鞋匠”。这个观点鲜明坚定,与参议员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林肯演讲时并没有咄咄逼人,而自始至终保持诚恳谦逊的态度和语气,而且恰当地把握住演讲的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发达自己希望合作的诚意并强调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通过对林肯演讲智慧的深度探寻,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对林肯宽容正义、不卑不亢、襟怀坦荡的人格魅力的感悟。
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是理解语言丰富内涵,感知文本表达的特色,领悟人物人格魅力三者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言为心声”这一语文知识贯穿其中,读者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发现表达特色,感悟了人物内心世界,进而破解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前后勾连,系统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小学高年段一项很重要的学习任务。文章表达方法的知识可以怎么教呢?前后勾连,系统整合是一项有用的策略。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有两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分别是五(上)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和五(下)《谈礼貌》,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谈礼貌》时,可以采用前后勾连,系统整合的策略。先复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文知识,即论据要围绕中心论点,有简洁的叙述有精辟的议论。在此基础上学习《谈礼貌》中的论据,并有新的发现:事例除了要围绕中心观点,还可以各有侧重,逐层深入论证。巩固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言语智慧,进一步丰实“摆事实讲道理”这一语文知识的认知图式。
教学语文知识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每一节课的真锤实炼。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让“教和学”切实为“用”服务,定能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原则;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的研究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探索。当前,语文教学已步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强劲时代。如果不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探寻,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可能依然是雾里之花,空中之阁。此文所涉的语文知识指文本中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语文知识含混不清
语文一贯注重的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践行的是重感悟、重体验的教学路之路。而对语文学科知识,教师不敢教,不善教,甚至避讳不及,使语文学科知识被边缘化。一方面,教师自身对语文学科系统知识不自信,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教学参考,教师很难确立每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导致语文缺少教学层面的语文知识。
(二)教学中语文知识模糊不清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流程基本就是掌握词语,理清脉络,品读语句,概括中心,学习写法。这样固化的流程遮蔽了师生对语文知识的探寻,堵塞了语文知识生长的道路。失去了知识教学的强力支撑,语文教学也就陷入无序、失控、缺乏理性因素的怪圈,难以实现从学科知识的此岸达到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彼岸。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一)语境原则
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随文进行,通过文本语境向学生传递,力戒一味理性说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一个个文本为感性案例,联系具体的语境教学语文知识,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脱离文本的具体的语境,以林林总总的例字、例词、例句、例段来条分缕析,讲解语文知识,小学生必然觉得枯燥,难以接受。
(二)聚焦原则
语文知识体系庞杂,教学中须取其一点,扎根下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筛选,聚焦文本重点,钻进去,展开来。让教学方向明晰,学习活动扎实,并激活新知的创生。每一个语文知识,每一次教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体现出提升感,序列感。
(三)运用原则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够真正被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不是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关键在于学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将教材层面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教学层面的语文知识,呈现、传授给学生。在渗透中潜移默化,在实践中积极运用。
三、语文知识的教学实践
(一)读写结合,边学边用
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内容是进行读写训练的一个契机,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语言的秘妙,我将课文语言进行了改版改成了诗歌一般的分行呈现。通过理解感悟,学生发现每一句前面部分写的是观察到的水的特点,“它好像”之后写的是联想到的水的品质,省略号省略的是水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这段话表面看似孔子在论水,实际是孔子在教弟子做人的道理。此处的仿写对于观察感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些直观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水的特点联想做人的品质。学生的思路就此打开,仿写也自然灵动。有的说:水装入容器,一定保持水平,它好像很正直。有的说:水满了就溢出来,它好像懂知足。有的说:水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它好像善于竞争……学生在读中破译了写的密码,在读中领悟了写的技巧,也就实现对写法的自我内化,生成了鲜活的语言,感悟了写的真谛。
(二)潜移默化,深度传递
《鞋匠的儿子》是一片写人的佳作。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出示林肯的三段演讲,先让学生逐段畅谈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然后综合整个演讲,交流:林肯表达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发现林肯演讲的核心观点是“我的父亲是伟大的鞋匠”。这个观点鲜明坚定,与参议员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林肯演讲时并没有咄咄逼人,而自始至终保持诚恳谦逊的态度和语气,而且恰当地把握住演讲的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发达自己希望合作的诚意并强调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通过对林肯演讲智慧的深度探寻,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对林肯宽容正义、不卑不亢、襟怀坦荡的人格魅力的感悟。
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是理解语言丰富内涵,感知文本表达的特色,领悟人物人格魅力三者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言为心声”这一语文知识贯穿其中,读者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发现表达特色,感悟了人物内心世界,进而破解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前后勾连,系统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小学高年段一项很重要的学习任务。文章表达方法的知识可以怎么教呢?前后勾连,系统整合是一项有用的策略。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有两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分别是五(上)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和五(下)《谈礼貌》,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谈礼貌》时,可以采用前后勾连,系统整合的策略。先复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文知识,即论据要围绕中心论点,有简洁的叙述有精辟的议论。在此基础上学习《谈礼貌》中的论据,并有新的发现:事例除了要围绕中心观点,还可以各有侧重,逐层深入论证。巩固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言语智慧,进一步丰实“摆事实讲道理”这一语文知识的认知图式。
教学语文知识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每一节课的真锤实炼。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让“教和学”切实为“用”服务,定能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