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sila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长沙窑开辟了釉下彩绘的先河,又将诗文、书法和绘画装饰运用到器物上,为以后陶瓷装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纹样种类繁多,人物装饰是其中的一大类。扒村窑属于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它的人物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白地黑花的装饰工艺,粗犷豪放的表现手法,酣畅自如的线条,将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完美结合;装饰内容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是当时社会情景的写照,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完美的映射。
  一、陶瓷人物装饰的出现
  人物装饰纹样是中国古代陶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多以古代寓言、成语故事、民间趣事作为题材装饰陶瓷。
  (一)人物装饰在陶瓷上的应用
  魏晋时期,陶瓷器上的人物装饰在题材选取的范围上比较狭窄,多为宗教、神话人物。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连年的征战有很大关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把瓷器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三国吴末釉下彩人物纹壶,通体用褐彩绘仙人瑞兽图;南北朝时期,人物纹饰的题材就有了拓宽,以胡人舞乐、佛像、飞天、竹林七贤等作为新的瓷器装饰图案大量出现。
  隋代在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代瓷器。隋代虽历时较短,但从个别器物上亦见有人物装饰纹样,从装饰的工艺技法上来看,人物的五官、衣着以及人体结构比例的刻画,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唐、五代人物装饰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仕女图、饮中八仙图、婴戏图为题材的纹样构成了唐、五代的装饰风格特征。
  宋代瓷窑类型众多、遍及大江南北、民窑迭出,是中国陶瓷史的鼎盛时期。瓷器中以人物为装饰题材的纹样大量增多,特别是刻、划、绘、贴、印装饰技法的出现及运用,使婴戏图在人物题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瓷器的人物装饰艺术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辽代人物装饰题材相对较少,但是人物刻画的形象生动,线条简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金代瓷器中的人物装饰内容比较生活化、大众化,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人物刻画生动形象,用笔熟练,线条简洁。元代的人物装饰题材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题材选取范围拓宽,而且绘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物装饰纹样中以反映历史人物为主,开创了历史人物在陶瓷人物装饰上的先河。
  (二)磁州窑人物装饰的风格特征
  唐代湖南的长沙窑开辟了釉下彩绘的先河,为宋代陶瓷装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磁州窑原属河南,现今位于河北磁县,以观台镇和彭城镇为中心区域。磁州窑始烧于宋代,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窑厂兴盛发展。中国制瓷史上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等窑口以生产民间生活用瓷为主,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陶瓷的最大特点是将粗陶细作,采用多种工艺技法,将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完美结合,为民众带来了实用又美观的陶瓷用品。
  磁州窑由于制瓷的泥料比较粗糙,烧造出的颜色大都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这样的釉色在当时是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的。磁州窑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制作出了白色化妆土的瓷器。化妆土的出现和使用弥补了磁州窑原料的先天不足,在实际的生产中又不断发展,创造出了更多的工艺和装饰技法。磁州窑瓷器品种丰富,有白、黑单色釉瓷,白地黑花;产品装饰以刻花、划花或是铁绣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这种釉色特征和工艺技法一直沿用至今。下面就介绍一下磁州窑人物装饰具体的风格特征。
  婴戏纹: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儿童是驱灾降幅的象征。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美术作品都以儿童形象作为装饰题材。工匠师通过对各种生活场景的仔细观察揣摩,描绘儿童嬉戏场面再加上细致生动的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这种无忧无虑充满自由欢乐生活的向往。在画面中除了有儿童天真活泼的动态刻画外,为了画面构成的整体效果,还会采用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动物作为陪衬背景。婴戏纹的陶瓷人物装饰带给了人们一种纯真、明朗的情感,打破了以往陶瓷装饰含蓄和神秘的表现手法,真实的再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
  人物情节纹样:从出土的器物上来看,元代磁州窑陶瓷人物装饰上多带有故事情节。这种装饰纹样多用于瓷枕,纹样内容有些是戏曲中的故事情节,这与当时元代社会戏曲艺术的流行密切相关。通过陶瓷装饰这种艺术形式,从侧面也加速了精神文化的传播,装饰内容出现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人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扒村窑人物装饰的起源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以河南为最早、最多。扒村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扒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属于磁州窑系。以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此外,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也极负盛名,装饰手法的多样性使扒村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长沙窑开辟了釉下彩绘的先河,又将诗文、书法和绘画装饰运用到器物上,为以后陶瓷装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扒村窑在长沙窑这一装饰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人物装饰也描绘在器物上,题材内容繁多,映射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间生活在美术工艺品中最真实的再现。
  二、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
  陶瓷的装饰,是在器物上用色彩描绘图案纹样或釉色。陶瓷器物不同造型的出现发展,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便;而陶瓷装饰的不断创新出现,主要是为了美观好看,是审美意识的提高。也或者是为了寄托某种精神的需要而创造,或者是作为其他方面的“替代物”。然而,陶瓷装饰的不断变化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内蕴和对美学的追求。
  (一)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特点
  宋代帝王大都爱好文艺书法,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宫廷画家和民间绘画名家在绘画技法和创作上互相借鉴。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宫廷画家的创作也逐漸以风俗画为题材,画面充满了日常生活气息,更加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而民间画家则借鉴宫廷画家写意风格的绘画手法,配合宋代扒村窑以白地黑花单色釉为主的表现形式,在装饰绘画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宋代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追溯扒村窑的人物装饰风格还得从唐宋的绘画名家说起。禹州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故乡,他首创“白描”,开创了人物画的先河,在长安和洛阳的寺庙里画了三百多幅壁画,画里的人物长相各不相同,形象逼真,人物衣带飘飘若飞,后世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除了受吴道子和五代十国院体画传统的影响外,宋代人物画在内容和表现技法这两个方面上有了新的发展,一是风俗、历史画,二是水墨人物画。北宋的文人画家李公麟,把白画发展为更具表现力的“白描”,影响颇深,在内容上重视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和讽喻现实的历史故事为主,是宋代人物画的一大特点。宋代画家张择端、苏汉臣、李嵩等人,都是风俗画或历史故事画名家。南宋的梁楷则开创了水墨写意先河的减笔人物画。这些画家对扒村窑人物装饰都具有深远影响。金代从扒村窑出土的瓷片上可以看出,人物装饰还是简笔人物画,在宋代人物画家梁楷、石恪、牧溪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端倪。
  中国古代民间大众追求多子多孙,夫妻和睦,因此在瓷器的装饰面上有婴戏、童子图、富贵同乐图等,这些都是平民百姓追求和憧憬的理想生活场景。扒村窑婴戏装饰彩绘主要是以白地黑彩及白地酱彩为主。婴戏图在扒村窑主要是绘在盆、罐、瓷枕上,还有一些祈求平安的供具也是以一些儿童为素材造型。扒村窑出土的“婴儿戏鱼”盆画工繁复,装饰严谨,中心纹饰是婴儿戏鱼,婴儿整体呈坐状,丰硕白皙,头挽髻带结、手颈带饰,一手持棍高举,顶部一鱼惊恐跃起,画工精细,活灵活现。在婴儿和鱼以外的空白处,布满了密集的鳞状水波纹,起到了打底衬托的效果,但是在视觉上为了使空间不过于紧密,在婴儿前方绘有山花两朵,具有美化和透气留白的双重功效,奇妙无穷。
  扒村窑瓷器人物装饰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活动的场景为题材,主要有作揖图、仕女图、高士图、童子图四大类。下面我就从扒村窑出土的瓷片中,把以上四大类找出相应的图片为代表,对其内容所蕴含的涵义、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图片去认识扒村窑人物装饰的特点。
  1.人物作揖图
  受理学思想和禅宗的深层影响,宋代文人、画家、市井百姓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追求“平淡”之美。这件人物纹罐所描绘的图案,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有那种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念头。中年男子梳着整齐的发髻,身上衣物随风飘动,略微颔首弯腰,双手攀于胸前而不露指,四周的花草树木也在随风摇曳,一旁的河水在静静流淌。由于瓷片的缺失,我们只能想象男子对面一定是一位朋友、知音,见面在互相问好。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同身受,好像你就处于画面中,在那幽静的环境中,与友人相遇,互相问好聊聊近况。扒村窑这件器物上的人物作揖图,向后人展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也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整个画面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心态和情趣。
  2.仕女图
  扒村窑现存的标本中完整仕女图的器物并不多见,但是人物的形态丰富多姿:有的表现低眉沉思的仕女,神情恬静,仪态大方,脸部表情刻画生动,双眼直视,嘴唇微张,仿佛正在相夫教子;而有的则表现一位脚踏祥云的仙女,面庞丰满圆润,神情依然自得,肩上飘带随风飘扬,宛如从九天仙界降临人间。扒村窑出土的这件绘有仕女图的罐,没有民间人物画那种自由活泼的感觉,人物外着长衫及膝,内夹衣长裙,袖间、脑后、膝前仙带正舞,如临清风,用笔轻盈贯通,一气呵成。在绘制手法上独具“吴带当风”的遗韵。
  3.高士图
  这件器物的装饰手法和风格是扒村窑的作品,不过此碗是钧台窑遗址出土的,画面上的隐士半闭双眼悠然自得,盘腿席地而坐在草地上,四周白云飘动,鸟语花香,人物用笔潇洒自如,一气呵成让人看后心中不自觉得放松戒备,心情舒适畅游其间,这情景不禁让人羡慕不已。这幅画面不正也道出了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心愿,他们憧憬那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此情此景应是人间的天成美景了。
  4.童子图
  扒村窑出土的人物盆一般都不大,这个在盆底绘制的人物采用了黑花加褐彩。画面中心绘有一个少年,面带微笑做指路状,整体呈跨步奔跑的姿势,好像正在与前方的伙伴打招呼,四周的景物用写意的手法更显得真实有生气,整个画面活跃灵动,是人们生活中趣闻雅事,也是当时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
  元代在唐宋的绘画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时期的绘画,概括地说来,民间画因为宗教徒的重视而获得了发展。一般的人物画,因画家“疏于人事”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装饰适应平民大众审美趣味的世俗表现内容;第二,人物的绘画手法多采用白描写意风格;第三,装饰内容多与历史变迁相关;第四,人物的图案性并非是任意变形的,而是用另一种表现手法去展示出事物最自然、最本质的美;第五,人物装饰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融合。
  (二)民间文化在扒村窑人物装饰创作上的表现
  陶瓷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也是与人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现象之一。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民族发展的历史。陶瓷器作为最普通、最实用、最切近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用具,长期与人相伴,与人类历史相伴;让陶瓷器早以超越了它的实用性,而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民间文化的传播发展以陶瓷作为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一个个、一件件陶瓷器物上的装饰图案世代相承。
  朝代的更替,统治者的变换,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不得不随着历史脚步的向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扒村窑人物装饰绘画的作揖图,就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在见面时的生活礼节,诠释了当时的礼仪习俗。婴戏装饰的广泛流行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喜爱,以及对神灵的崇拜。仕女图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宋至元代妇女平時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些繁琐生活小事的处理场景。扒村窑出土的大量供具可以看出,人们对寺庙文化的热情追捧,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会有美好的心愿,有不同的信仰,他们将内心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憧憬着未来的美好。   三、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陶瓷的实用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陶瓷的外形以及图案装饰有了更高的要求,陶瓷也有了艺术欣赏价值。陶瓷是与市井百姓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其引起的文化的变化,首先会在陶瓷器中有所反映。釉下彩绘的出现后,把它的工艺水平、色彩装饰推向极致,这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反映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陶瓷器通过造型和瓷绘把时代的风尚、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完整地凝固和物化。
  (一)扒村窑人物装饰风格的多样性
  扒村窑的工匠师通过对身边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加上自己的主观创造意识把它抽象化,创造出了特有的装饰风格。正是由于他的随意性、他的好奇心、创造性,以及对人们劳动过程和外界的观察,去主观创造纹饰,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装饰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因此,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時事的变更交替,扒村窑人物装饰风格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装饰风格。
  (二)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点
  扒村窑以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其他瓷种的大型民间窑,它虽属磁州窑,却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扒村窑粗犷豪放的表现手法,繁密而空灵的构图形式,带给人别样的艺术感受。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扒村窑的构图布局比较琐碎,装饰纹样往往充斥着整个器物,线条潦草,让人感到杂乱繁琐的感受。”然而这些不就是扒村窑要呈现给大家的一种淳厚质朴的艺术特色吗。
  宋金时期绘画创作的发展特点,是造成扒村窑人物装饰“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统形”的主要原因。以釉下黑彩彩绘最有特色,近似于水墨画的风格,笔法奔放随意,挥洒自如,简练流畅,是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结合的首创。扒村窑师从磁州窑,却不拘泥于磁州窑,瓷器的人物装饰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他窑口的人物装饰常常以有故事情节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构图以戏曲插图画来表现在瓷器上。陶瓷器物上的绘画性装饰,不同于单纯的绘画形式,对器物造型有一定的从属性,是在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上加以描绘,要考虑适应造型的变化,选择最佳的装饰部位,达到多视角的艺术表现效果。为了达到装饰与造型的浑然一体,扒村窑瓷器在很大程度上是把陶器造型分解成若干巧妙地画面,强调构图的分割,从而增加装饰的图案效果,打破了陶瓷装饰常见的规矩严整的对称构图,用简练生动的线条将人物自由活泼的一面呈现在瓷器上,达到了巧妙多变的构图形式与变化丰富的装饰内容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宋至元代扒村窑人物装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民俗习惯、民间美术的发展,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扒村窑陶瓷装饰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工艺形式,受区域文化、审美习惯、社会心理等精神形态的深层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扒村窑人物装饰的盛行,也反映出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扒村窑的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创新发展,为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体现的审美情趣,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扒村窑那种质朴豪放、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让我充分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这点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以我温热的掌  星辰把路铺满  让我找到那把钥匙——  那把带我领略风景  领略人生的钥匙  我无法对寒冷无动于衷  毛巾擦着大树  从凌晨开始  积攒汗液  鸡鸣是苍白的  我无法看见  却能以我温热的掌  给你一轮明月  以及上面的故乡  邂 逅  母亲将孩子抱在怀里  略微向上抬起  孩子就能伸手够到  一朵梨花  春天 邂逅的  是母亲充满温暖的眼光  婆 娑  身影  如同树上的枝干干枯
期刊
你经历过硝烟战火  你走过了沧桑岁月  你巍峨如长城泰山  你柔情似长江黄河  一曲东方红  唱响新中国  你面貌一新 生机勃勃  你屹立东方 气壮山河  你经历过荆棘坎坷  你走过了蹉跎岁月  你依然苍劲挺拔  你仍旧雄伟辽阔  一曲春天颂  唱出你欢乐  你欢歌笑语 如泣如歌  你威武雄壮 波澜壮阔  你经历过血火洗礼  你走过了光辉岁月  你昂首闊步向前进  你创造了新的生活  一曲中国梦 
期刊
本文主要从《牡丹亭》和《南柯记》两个文本入手,探讨汤显祖的“情”。将汤显祖所谈的情大致分成梦中至情、人世之情和幻灭之情。梦中至情可以说是汤显祖追求情的最高态表达;人世之情则纠缠着情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而幻灭之情与他思想中的佛道因素有关。他所主张的情在现实社会上难以实现,他渴望超脱但又难以忘情,因而我们可以说,他的幻灭不是超脱,而是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徘徊胶着。  一、梦
期刊
多年来,京剧界多议少春先生、万春先生和长春先生。几位前辈行当不同,亦无实质关系,但仅由名字而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另一位京剧名家——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先生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红生演员。他于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五日,也就是1898年5月25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香厂玉皇庙内。他的父亲李春福曾入大老板的“三庆班”习铜锤花脸,“倒仓”后改学老生。出科后,他搭过谭鑫培的“同庆班”,余玉琴
期刊
悠哉游哉地飘来了  正如轻轻地抱住你  在西天轻轻地向我招手  我便为你歌唱  便来到了我身旁  轻轻地亲了我一口  你便轻轻地进了我新房  漫天飞舞 雪花装饰了大地  也裝饰了我  喜悦观赏载歌载舞的鱼儿  鱼儿闪耀的目光望穿天空  天空轻轻地飘来了雪花  雪花牺牲了  雪白身影却瞬间变成了水滴  西桥边缘上睡熟的雪花  为西桥装塑了华丽的殿堂  西桥下的水——  小溪水沾了殿堂灵气而蒸蒸日上 
期刊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荷叶塘(现为双峰县)一个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
期刊
众所周知,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它的中心就是演员的表演。因此,它又被称为“舞台艺术”或者“演员艺术”。那么演员表演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有没有把他所表演的角色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让观众记忆深刻,不会与其他人混淆。也就是说,如何运用戏剧理论知识来创作一个成功的戏剧形象是很重要的一步。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因素,这也就意味着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
期刊
简兮,简兮  台风鲇鱼从黑夜中来  但我听到另一种声音  穿越岩层  那个黎明之外的黎明  梦中的呓语流淌着温暖的元素  轻奢的雨在窗棂镶成一帧美丽的风景  而我感觉自己的内心  在黑夜深处的某个角落停留  准备借助水的力量  破土而出  一路穿越裂缝  偶尔驻足停留  毫不在意前方是否有危险存在  继续 爬行或者观望  我感觉到  时间在我的通道中流淌  甚至 我能听得到它们的声音  汇入一条河
期刊
浙大西迁湄潭期间,浙大教授钱琢如、苏步青倡导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诗人在湄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词。这些茶诗词包含品茶思乡,由茶兴愁;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的心态;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等内容。这些茶诗词的出现为今天以茶为生、以茶为神的湄潭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940年初,饱受战乱及数次迁校之苦的浙江大学在辗转江南六省之后迁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刊
《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是“我为什么喜欢……”系列读书笔谈之一(该系列包括《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我为什么喜欢唐诗》《我为什么喜欢宋词》三篇文章)。本文主要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之说,结合现实中人们的各种社会心态,从个人独特的视野和角度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怎样对待生活;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其中既有前贤的经典说教,又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独特感悟,特别是回答了在现实生活中读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