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生命奉行“拿来主义”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自我复制和繁衍,这就需要有一套可遗传的密码,一代代地传递生命的信息。
  最早的生命信息保存在
  RNA上?
  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而言,包括细菌那样简单的微生物,这套密码保存在细胞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但是DNA是复杂的双螺旋结构的分子,迄今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在早期地球的自然环境中,它不可能先于生命而存在。DNA必定是生命出现之后才慢慢进化出来的。至于最早生命的遗传密码,则保存在比DNA简单的RNA(核糖核酸)上。这就是生命起源上著名的“RNA世界”假说。
  的确,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开始信奉这一假说。RNA因为是单链的,比DNA要简单得多;除此之外,它还能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当它跟其他一些有机分子结合在一起时,能像蛋白酶一样催化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尤其有说服力的是,经过数十载的努力,在2009年英国生物学家马修·鲍纳等人终于在模拟地球早期环境的条件下,不依赖任何已知生物,合成出了组成RNA分子的基本单元——核糖核苷。
  最早的生命“顺手牵羊”
  但现在,这个假说面临着挑战。生命起源的“RNA世界”假说回答不了一个难题:早期以RNA作为“遗传密码本”的生命,为什么很快就放弃了RNA,改用DNA了呢?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作为遗传密码的载体,DNA无疑要比RNA要优越得多,但假如早期连DNA都还没有,那生命就无从知道还有比RNA更好的遗传工具。而如果假设自然界在生命出现之前就有了DNA,最早的生命开始只是“顺手牵羊”拿来为自己所用,后来又学会了自己制造DNA,那事情就简单多了。
  但前面已经提到,生物学家普遍认为DNA太复杂,在早期地球的自然环境下是难以自然合成的。具体地说,困难在于:组成RNA和DNA的基本单元都是核苷,核苷又是由一份糖、一份磷和一份碱基组成的;而合成DNA的那一份糖要比RNA的那份糖要困难得多。
  不过,最近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同样是马修·鲍纳等人在模拟地球早期环境的条件下,终于合成出了类似DNA上的那份糖,当然这仅是“类似”,说明还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们预计,这个目标在几年之后就能实现。要是事情成功,他们的工作将打破“DNA不能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下合成”的老套说法。
  “刀子”和“老虎钳”
  最终分开了
  现在已经证明,RNA可以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下合成,倘若几年之后,又证明DNA也能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下合成,那么生命到底起源于RNA还是DNA呢?
  鲍纳说,到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个人喜好问题,不过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RNA和DNA的杂合体,其基本单元一部分来自RNA的核糖核苷,另一部分来自DNA的脱氧核糖核苷。这种杂合体既拥有RNA的某些优点,又拥有DNA的某些优点。就好比两用的瑞士军刀,既可以用来切割,又可以当老虎钳使。但随着生命的进化,两种用途搅合在一起终究不太方便,所以RNA和DNA,刀子和老虎钳就独立出来了。
其他文献
1975年,正当硅即将成为现代电子工业主角的前夕,美国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在得克萨斯大学鼓捣出一项小发明:他们以铁锈为材料制成电极,置于阳光下,产生出微弱的电流。这说明,铁锈能直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但这项发明很快被汹涌而至的硅工业革命淹没了。虽然铁锈的成分——氧化铁也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但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方面,氧化铁远不是半导体硅的对手。如今的太阳能光伏电板都是用硅做的。今天倘若有人想起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人人都想提高记忆力,尤其是学生。如果上网搜一搜,就可以搜到无数个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需要人付出意志和努力,而且也并不见得有效果。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提高记忆力呢?其实,还真有一个办法——无需努力、无需训练,当然更无需吃药,它不是别的,就是睡觉。  在睡眠中学习  美国西北大学设计了一个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一些略懂音乐的志愿者先学习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感冒呢?难道是因为他们体质弱,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其实远不只如此。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人易患感冒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人的白细胞端粒较短。  端粒是什么?它是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所起的作用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套一样,能够保护染色体不被磨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自身会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也会随之变短,因此端粒长度常被看作是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标记。对于正常人而言,端粒较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一般生命望而却步的盐沼地里,生长着一种嗜盐细菌,这种细菌神奇的地方不只是它能生长在这种不适于生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最神奇的是它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能够利用阳光的能量生存。  嗜盐细菌的细胞表面镶嵌着一种蛋白质,叫做“调理素”,在食物缺乏的时候,这种蛋白质就会在紫色和黄色之间来回变换,非常有节奏。原来细菌是在利用调理素吸收阳光,转变为自己能利用的能量。通常情况下,调理素是紫色的,当吸收了阳光之后,调
现在人们不用去非洲,在家门口的动物园里,就能看到非洲大象。好像人们对大象已经司空见惯,再清楚不过了。其实,在古生物学家们的眼里,大象的形象还是比较朦胧的,因为地球上大象的化石证据目前还不够连贯。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在有关大象的奇闻异事里,有很多未解之谜。远古大象的形象也千奇百怪。  5550万年前,  像兔子般大小?  在6550万年前,地球生物界发生的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恐龙退出地球生命舞台了。恐龙灭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Ti6Al4V(TC4)合金表面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