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德清县有一个小村子,名叫子思桥,是个风光如画的江南水乡。可奇怪的是,外人一提起子思桥村就充满了敬畏和恐惧。许多外村人甚至不敢轻易踏入一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个小村庄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今年2月,记者来到了子思桥村。与常见的鸡犬相闻之声不绝于耳的农村不同,这里很少见到猫狗之类的小动物,就连飞鸟也很少从村子上空飞过。整个村庄异常静谧,让初来乍到的人们不禁感到一丝恐惧……秘密究竟隐藏在哪里呢?
子思桥村的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总共才有170户人家,可是最多的时候村里却有30075条蛇,其中有几十万条是一般人谈之色变的剧毒蝮蛇和眼镜蛇!这样的话,村民们的生活岂不是危险重重吗?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它的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世界上现在大约有2200种蛇类。蛇的全身布满鳞片,时不时吐着信子,让人看了毛骨悚然。蛇虽然一直被人们喻为危险而可怕的爬虫,但是,蛇类对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一些地方鼠害频繁发生,原因之一就是野生蛇类的种群数量在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蛇类,国家已经把43种蛇类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占我国全部蛇种类的21%。既然蛇属于被保护的野生动物,那么子思桥村为什么会出现几百万条蛇?到底是谁把蛇带进村庄的呢?
这还得从一个叫杨洪昌的人说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子思桥村是德清县出了名的穷村子,老杨一家也是有名的困难户,而且老杨还患有强脊椎炎。为了治病求医,老杨几乎走遍了县里的各大医院。可医生告诉老杨,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根治。医生对杨洪昌的病痛也是爱莫能助,只是建议他食用一些抗风湿的蛇类试试。但在当时,蛇作为一种十分稀少的中药材,价格十分昂贵。为了治病,老杨不得不冒险去野外捕蛇。
一开始老杨也很害怕,只能抓一些无毒蛇,有毒的蛇都不敢抓。可捕蛇时间久了,老杨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窍门,捕到的蛇也越来越多。除了能满足自己食用外,他还将多余的蛇卖给收购药材的小商贩。
后来,杨洪昌病情有了好转,而且还靠卖蛇赚到了钱。村子里的一些人也纷纷放弃了农活,专门学老杨从事捕蛇。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他们能捕到的蛇越来越少了。
2003年7月,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发出通知,对进一步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的猎捕、驯养、繁育和经营利用作出了规定。此后,国家林业局又发布了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按照上述规定,蛇类不能以经营餐饮的方式进入市场,但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制药,目的是用有限的蛇类资源去保障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大的领域。这让老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事情到这一步开始有了转机。过去老杨是一个单纯的捕蛇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抓来再说。现在,他有了环保意识,打算自己养蛇,一来可以保护野生资源,二来可以实现产业化、做保健品赚钱。在老杨看来,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同时还是保障人们对蛇类资源需求的长远之策。
2003年底,杨洪昌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一个养蛇场,又买了4万条种蛇,其中还有几千条剧毒蝮蛇和眼镜蛇。经过杨洪昌几个月的精心照料,蛇的产卵期到了,这让杨洪昌兴奋不已,看着白花花的蛇卵,杨洪昌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为了能让蛇卵顺利孵化,杨洪昌还模拟蛇洞的环境,用泡沫箱铺上潮湿的沙土做成了蛇洞。
由于人工养蛇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规模化生产,加上当时市场上对蛇制品的需求量很大,杨洪昌靠养蛇一下子成了村子里的富裕户。这让很多村民开始效仿他,都纷纷找他学习养蛇技术,杨洪昌也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渐渐地,村里养蛇的农户越来越多。子思桥村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蛇村”。
现在,村里又和浙江大学签订了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项目协议,围绕珍稀蛇类人工繁育与生物制品开发进行研究。同时,合作双方还将建造标准化蛇类繁育场,成立浙江大学德清蛇类研究中心,使这个“中国第一蛇村”成为全国最大的蛇类养殖科研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子思桥村已经放生了20万条蛇。而蛇产业的发展,每年都能给他们带来200075元的利润。
今年2月,记者来到了子思桥村。与常见的鸡犬相闻之声不绝于耳的农村不同,这里很少见到猫狗之类的小动物,就连飞鸟也很少从村子上空飞过。整个村庄异常静谧,让初来乍到的人们不禁感到一丝恐惧……秘密究竟隐藏在哪里呢?
子思桥村的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总共才有170户人家,可是最多的时候村里却有30075条蛇,其中有几十万条是一般人谈之色变的剧毒蝮蛇和眼镜蛇!这样的话,村民们的生活岂不是危险重重吗?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它的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世界上现在大约有2200种蛇类。蛇的全身布满鳞片,时不时吐着信子,让人看了毛骨悚然。蛇虽然一直被人们喻为危险而可怕的爬虫,但是,蛇类对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一些地方鼠害频繁发生,原因之一就是野生蛇类的种群数量在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蛇类,国家已经把43种蛇类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占我国全部蛇种类的21%。既然蛇属于被保护的野生动物,那么子思桥村为什么会出现几百万条蛇?到底是谁把蛇带进村庄的呢?
这还得从一个叫杨洪昌的人说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子思桥村是德清县出了名的穷村子,老杨一家也是有名的困难户,而且老杨还患有强脊椎炎。为了治病求医,老杨几乎走遍了县里的各大医院。可医生告诉老杨,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根治。医生对杨洪昌的病痛也是爱莫能助,只是建议他食用一些抗风湿的蛇类试试。但在当时,蛇作为一种十分稀少的中药材,价格十分昂贵。为了治病,老杨不得不冒险去野外捕蛇。
一开始老杨也很害怕,只能抓一些无毒蛇,有毒的蛇都不敢抓。可捕蛇时间久了,老杨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窍门,捕到的蛇也越来越多。除了能满足自己食用外,他还将多余的蛇卖给收购药材的小商贩。
后来,杨洪昌病情有了好转,而且还靠卖蛇赚到了钱。村子里的一些人也纷纷放弃了农活,专门学老杨从事捕蛇。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他们能捕到的蛇越来越少了。
2003年7月,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发出通知,对进一步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的猎捕、驯养、繁育和经营利用作出了规定。此后,国家林业局又发布了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按照上述规定,蛇类不能以经营餐饮的方式进入市场,但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制药,目的是用有限的蛇类资源去保障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大的领域。这让老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事情到这一步开始有了转机。过去老杨是一个单纯的捕蛇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抓来再说。现在,他有了环保意识,打算自己养蛇,一来可以保护野生资源,二来可以实现产业化、做保健品赚钱。在老杨看来,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同时还是保障人们对蛇类资源需求的长远之策。
2003年底,杨洪昌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一个养蛇场,又买了4万条种蛇,其中还有几千条剧毒蝮蛇和眼镜蛇。经过杨洪昌几个月的精心照料,蛇的产卵期到了,这让杨洪昌兴奋不已,看着白花花的蛇卵,杨洪昌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为了能让蛇卵顺利孵化,杨洪昌还模拟蛇洞的环境,用泡沫箱铺上潮湿的沙土做成了蛇洞。
由于人工养蛇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规模化生产,加上当时市场上对蛇制品的需求量很大,杨洪昌靠养蛇一下子成了村子里的富裕户。这让很多村民开始效仿他,都纷纷找他学习养蛇技术,杨洪昌也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渐渐地,村里养蛇的农户越来越多。子思桥村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蛇村”。
现在,村里又和浙江大学签订了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项目协议,围绕珍稀蛇类人工繁育与生物制品开发进行研究。同时,合作双方还将建造标准化蛇类繁育场,成立浙江大学德清蛇类研究中心,使这个“中国第一蛇村”成为全国最大的蛇类养殖科研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子思桥村已经放生了20万条蛇。而蛇产业的发展,每年都能给他们带来200075元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