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它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和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交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是“1”的“1”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是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那些问题问得好,那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老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的热情。
四、质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学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 12 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位数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3、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棍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让学生不改变位数表中小棍的总数,任意变换或调整小棍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小位数,如把216变为四位数,把5001变为三位数)。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一步骤操作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棍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
5、通过质疑与操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的思维中形象地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和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交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是“1”的“1”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是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那些问题问得好,那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老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的热情。
四、质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学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 12 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位数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3、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棍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让学生不改变位数表中小棍的总数,任意变换或调整小棍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小位数,如把216变为四位数,把5001变为三位数)。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一步骤操作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棍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
5、通过质疑与操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的思维中形象地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